斯巴达围城战

斯巴达围城战(Siege of Sparta)是一场于公元前272年发生在斯巴达的攻城战,由皮洛士率领的伊庇鲁斯军队进攻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王储阿克罗塔图斯(Acrotatus)和马其顿王国组成的盟军,这场战役以斯巴达-马其顿盟军守住城池而获胜。

斯巴达围城战
皮洛士入侵伯罗奔尼撒的一部分

斯巴达之围
弗朗索瓦·拖比诺·勒布伦(François Topino-Lebrun)
日期Spring 前272年
地点
结果 斯巴达-马其顿盟军获胜
参战方
伊庇鲁斯联盟 斯巴达
马其顿王国安提柯王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皮洛士
托勒密 
阿莱乌斯一世
阿克罗塔图斯
阿弥尼俄斯(Ameinias)
兵力
27,000 人,
24 头战象
未知,远少于伊庇鲁斯军
伤亡与损失
惨重 惨重

随着皮洛士与罗马共和国之间的皮洛士战争征战失利,皮洛士被迫从意大利撤回伊庇鲁斯。他返回伊庇鲁斯后随即向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宣战,夺取了大部分马其顿领土。前272年一位斯巴达王子兼王位觊觎者克利奥尼穆斯与皮洛士接触[1],这让皮洛士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征服伯罗奔尼撒半岛并把斯巴达纳入手中。尽管斯巴达此时大部分的军队都派往克里特岛征战去,但在王储阿克罗塔图斯的领导下仍组织起防线,使斯巴达守军可以坚守阵线抵御伊庇鲁斯大军的突袭,直到盟友马其顿的部队增援与国王阿莱乌斯一世所率的斯巴达主力回防,最终促使皮洛士放弃攻城[2]

攻城失利后皮洛士为消怒火劫掠斯巴达的乡野,在撤离拉刻代蒙时遭到熟悉地利的斯巴达军埋伏和突袭,于一场激战中皮洛士的长子战死[3]。皮洛士只能黯淡悲愤离开拉刻代蒙转攻另外一座城邦阿尔戈斯

背景

编辑
 
地图显示皮洛士在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征战,与伊庇鲁斯在希腊的相对位置。

前281年罗马人已经征服大部分的意大利并将目标转向大希腊地区的希腊城邦们[4],在大希腊地区的城邦塔兰托请求下,摩罗西亚国王兼伊庇鲁斯联盟统帅皮洛士率领25,500名士兵和20头战象登陆意大利半岛发动皮洛士战争,帮助当地希腊人对抗罗马共和国的入侵[5]。抵达意大利后,皮洛士在前280年于塔兰托附近的赫拉克利亚战役击败罗马的大军,随后再度于阿斯库路姆战役击败另一支罗马军队[6]。然而这些胜利都证明皮洛士需付出高额的损失。

此时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正遭受迦太基的攻击,他们向皮洛士寻求救援[7],考量到西西里丰富的资源和人力后皮洛士把军队转向西西里岛。皮洛士尽管击败迦太基人并占领该岛大部分区域,但他的作为也激怒、疏远了他在当地的希腊盟友,最终他放弃西西里岛返回意大利半岛[8]。然而吃过两场大败的罗马军队已经重新站了起来,皮洛士再一度率军攻击重罗马军队,双方在贝内文托战役并没有分出胜负,但他再也不愿承受高额的军队损失,留下一些驻军在塔兰托后率领主力返回伊庇鲁斯[9],结束皮洛士战争。

这场在意大利的战事耗尽了他的国库和军事资源,为了维持军费与增加资源[10],他向马其顿王国安提柯二世宣战,劫掠马其顿部分区域之后在阿乌斯战役击败安提柯二世主力[11]。这场会战后安提柯兵败如山倒,被迫逃往滨海的塞萨洛尼基来依靠他强大的海军。随着安提柯败逃,皮洛士夺取内陆的马其顿大部分和色萨利疆土[10]

序幕

编辑
 
伊庇鲁斯摩罗西亚国王皮洛士的胸像,今收藏于拿坡里国立考古博物馆

在皮洛士入主马其顿后,一位斯巴达王族克利奥尼穆斯与皮洛士接触,这位斯巴达人向皮洛士劝说,希望他能帮助自己实现计划夺取斯巴达[1],皮洛士一口答应并让克利奥尼穆斯加入他的军队担任向导[12]。克利奥尼穆斯的动机有两点,其一是他心怀怨恨斯巴达人跳过他并把亚基亚德世系王位给了自己的侄子阿莱乌斯一世,古希腊历史学家普鲁塔克记载克利奥尼穆斯的王位继承权被跳过是因为国人认为他个性专制且武断[13]。其二是他年轻的妻子契洛妮斯(Chilonis)不喜欢年迈的自己,而钟情于阿莱乌斯一世的青俊儿子阿克罗塔图斯(Arcotatus)[14],这件事闹的斯巴达家喻户晓,克利奥尼穆斯备受羞辱而更加怨恨[14]。这些原因促使克利奥尼穆斯离开斯巴达并计划颠覆王位[13]

皮洛士接受克利奥尼穆斯的请求并答应协助他登上斯巴达王位,为此皮洛士招集伊庇鲁斯联盟联军共27,000人,其中包含25,000名步兵、2,000名骑兵和24头战象[13]。皮洛士聚集如此规模大的军队显示,他认为这次远征协助克利奥尼穆斯一事将是他霸权扩至伯罗奔尼撒的大好机会,且可以确保斯巴达日后成为一个可靠的盟友[15]。另外一说是皮洛士了解入侵伯罗奔尼撒可以切断希腊南方城市对安提柯二世的持续援助,这些城市被安提柯牢牢掌控著[12]。在聚集好军队后,皮洛士率军朝希腊南方进军,途经中希腊来到伯罗奔尼撒。现代学者N·G·L·哈蒙德(N. G. L. Hammond)推测中希腊的另一个强大联邦埃托利亚同盟因敌视安提柯二世而为皮洛士让道,使他的军队可以通过科林斯湾另一侧埃托利亚境内的普琉戎(Pleuron),渡海来到伯罗奔尼撒[16],这让皮洛士的入侵计划可以加速进行[17]

登上伯罗奔尼撒后皮洛士受到一些亚该亚人的欢迎,他一直继续前进至梅格洛玻利斯[18],在那里他与斯巴达的使团会面[19],一同会面的还有其他希腊势力的使团包含麦西尼(Messene)、雅典亚该亚同盟[16]。皮洛士一边暗地接受斯巴达的邻国如厄利斯(Elis)、梅格洛玻利斯和一些亚该亚的城市对他的远征支持,因为他们乐意看到斯巴达的力量衰弱[17]。另一方面皮洛士需要向斯巴达的使团影藏他的企图[17],对于斯巴达使团的质问和疑惑,他自称来到伯罗奔尼撒是为了把当地希腊城市从安提柯二世的手中解放出来,更宣称他打算让自己的幼子送往斯巴达接受斯巴达教育[20]。在消除斯巴达人的疑虑后,他继续朝拉科尼亚进军,沿着欧罗塔斯河(Eurotas River)南下,以不宣而战的状态开始入侵、肆虐斯巴达珀里俄基的领土[21]。这时斯巴达人才了解到皮洛士真正的企图,对于皮洛士的诈欺行为他们非常愤怒,还再一次派遣使团去向皮洛士痛斥他背信弃义[15]

战斗

编辑

第一日

编辑
 
伯罗奔尼撒中部和和南部地图,显示重要城市。

当皮洛士的军队入侵拉科尼亚时斯巴达的防备相当稀薄,斯巴达军队主力正由国王阿莱乌斯一世率领下在克里特岛支援当地城邦戈尔廷(Gortyn)作战[22],因此目前的斯巴达城被皮洛士认为是一个轻易夺取的目标[17] 。皮洛士于夜晚率军抵达斯巴达城外时,克利奥尼穆向皮洛士建议当晚就趁着城内防备尚未就绪时立刻就发动攻击,但皮洛士考量夜晚作战容易造成军队秩序混乱而否决夜袭计划,自信的他预期斯巴达没有什么抵抗力量,打算按部就班准备在明早才发动进攻[23],随后下令军队扎营准备明日一早的攻城事宜[24]

伊庇鲁斯大军出现在城外围时斯巴达人几乎毫无准备,当夜他们连忙开会商讨对策,斯巴达元老院会中决议把女人连夜送往克利特避难,但欧里庞提德世系先王欧达米达斯一世的王后阿契达米娅(Arachidamia),她亦是欧达米达斯二世的祖母,她听闻后代表斯巴达女性的立场冲入会议厅,一手持兵器强烈抗议元老院的决定,使女人可留下来一同保护家园[25]。解决好女性是否避难的问题后,斯巴达人继续讨论建造临时防御工事事宜。因为斯巴达人自古的骄傲,该城市并没有建造城墙,故防御工事设计相当紧急,他们设计的防事也对伊庇鲁斯军所带来的战象相当留心并设法反制。斯巴达人于皮洛士的大营前让老人和女人连夜挖了一道战壕,两侧把货车半埋当屏蔽来阻挡战象的前进[25]。这道战壕筑得相当扎实让敌人难以进攻,它长约240米、宽约2.7米、深约1.8米[24]。同时,斯巴达人派出使者向国王阿莱乌斯一世发出急报要求快点回军,尽管斯巴达与马其顿素来不和[18],也派人向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求援,另外保萨尼亚斯也提到斯巴达微薄的守军中有一些是攻城期间从盟友麦西尼(Messene)和阿尔戈斯派来的援军[26]

当晨曦来临,伊庇鲁斯军发现一夜之间斯巴达建好一道坚固的防线无疑相当惊讶,但只得开始准备攻势,而斯巴达军也在战壕做好防御准备,因为妻女尚在城内使斯巴达人激起高昂的卫国卫家之心。此外,契洛妮斯把绳索套在自己脖子上,表达假如城破她宁可自杀也不愿回到前夫克利奥尼穆斯的身边[27],这些大大鼓舞斯巴达的军心。双方准备就绪后,皮洛士亲自率领步卒向斯巴达的防线发动攻势,但无法突破斯巴达军的战壕防线,加上新挖出的泥土相当松软使伊庇鲁斯士兵很难站稳[28],方阵阵形因此难以维持,这让皮洛士陷入苦战。

眼看无法突破守军的战壕,皮洛士命长子托勒密率领2,000名赛尔特佣兵和一些卡奥努斯(Chaonians)精兵绕过战壕来攻击敌人侧翼[28],但斯巴达人之前半埋入的货车阻碍了托勒密的进攻,又因为货车埋得相当深且很相邻密集,它不仅阻碍托勒密的突袭也让斯巴达人的反击难以施展。最后托勒密命赛尔特佣兵把货车挖出,试图制造一条通道攻入城内。契洛妮斯的丈夫阿克罗塔图斯知晓情况危急,他率领300名斯巴达士兵透过一连串的地形死角,在没有被发现下绕到托勒密军的后方发动突袭,托勒密不得不回头与敌军作战而陷入苦战[28],伊庇鲁斯军的士兵不是一个一个被杀而倒入战壕中或是倒在货车之间,托勒密在承受很大的损失后被迫后撤。城内观战的斯巴达老人和女人都对于阿克罗塔图斯英勇表现大加赞赏,一些老人高喊:“去呀!阿克罗塔图斯!去和契洛妮斯恩爱,然后为斯巴达生下一个勇敢的男孩![28]

另一方面皮洛士亲自进攻斯巴达防线正面也始终无法突破,最后直到傍晚才收兵回营,结束第一日的战斗。

第二日

编辑
 
描绘皮洛士和他的战象的画作。他在围攻斯巴达时带了24头战象。

根据普鲁塔克记载皮洛士在夜里自称得到神谕,他说当晚就寝时梦到他手持闪电掷向斯巴达城,并让该城被烈焰吞噬[29]。醒来后他与其他伙友们讨论后都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认为这指示斯巴达城将会很快被攻下。然而皮洛士有一位伙友利西马科斯却不这么认为,反而担忧起前景。利西马科斯解析该梦认为一个被闪电击中的地方显示该地具有神圣性,意味神明不愿皮洛士夺下斯巴达城[29]。皮洛士对此感到相当不悦,认为这个说法根本是无稽之谈,并驳斥道:“皮洛士的目标唯有好预兆”,说完后皮洛士命令全军准备发动第二波攻势[29]

面对伊庇鲁斯军重新发起攻势,斯巴达人满怀高昂的士气守在他们的防线。因为人力缺乏,斯巴达女人也被召集起来负责后勤补给,给守军提供需要的食物、酒类、箭矢等等以及运送伤患[30]。为了反制斯巴达军的防御工事,伊庇鲁斯军计划把战壕给填平,他们用前线所有可以填塞的东西包含武器和装备,甚至连战场四处可见的尸体都准备投掷下去。斯巴达发觉敌人的意图后,全军尽全力阻止来保护己方重要的防御工事[29],使战况相当激烈。

斯巴达军向伊庇鲁斯军的填平战壕计划发动反击,导致皮洛士决定亲自率领部队发起冲锋来突破僵局,他骑上马背带头向斯巴达城发起猛攻[30],带领士兵突入敌阵所向披靡。然而激战中斯巴达军一名克里特佣兵一箭射中皮洛士的坐骑腹部,坐骑在剧痛狂奔下把皮洛士摔下马下[30],他的近卫连忙前去护驾导致场面陷入混乱,使伊庇鲁斯军士气大受影响。斯巴达军趁机重新站稳脚步并大胆反击,更以大量箭矢射向敌人迫使他们后撤。尽管在卫兵誓死保护下皮洛士安全返回己方阵地[30],因自军伤亡惨重而下令收兵。

斯巴达的援军与反击

编辑
 
一枚正面雕著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的头像,他关键时刻即时来援拯救了斯巴达

尽管击退两次皮洛士的攻势但现在斯巴达军很不乐观,守军阵亡许多将士,所有士兵几乎都带伤,就连皮洛士也判断斯巴达人迟早会因伤亡惨重而向他递上降约[29]。就当斯巴达军陷入绝望之刻,马其顿的部将阿弥尼俄斯(Ameinias)率领的佣兵从科林斯即时增援了斯巴达,原来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一听到皮洛士打算征服斯巴达的消息,连忙下令部队前去援助[31]。就当马其顿援军抵达不久,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亲自率领2,000名士兵从克里特岛先行返回国内[32],这无疑让皮洛士的愿望落空了。依靠着这两支援军,斯巴达士气大振,更进一步增强守军的力量,也舒缓了目前的人手不足的压力,斯巴达妇女和老人终于可以从战场前线上退下返回安全的区域[29]

依赖着生力军加入,斯巴达人和他们马其顿的盟友再一次准备抵御下一波皮洛士对战壕的攻击。另一方面,皮洛士见到敌人越来越多反而激起他的壮志要夺下这座城市,他在数天期间致力发动多次猛攻,但结果都是相同仍是毫无进展,只是徒然增加士兵伤亡而已。迟迟强攻不下迫使他不得不改变战术,放弃使用强袭的攻城战法[2]

皮洛士准备改打长期战,他派兵劫掠斯巴达城附近乡野夺取粮食,打算在拉科尼亚过冬作准备。就在这个时刻,伯罗奔尼撒另一座重要城邦阿尔戈斯来了一位显赫的人物阿里斯提亚斯(Aristeas)与皮洛士会见,请求皮洛士前来帮助他推翻阿尔戈斯掌权的阿瑞斯提普斯政权,皮洛士考量到目前阿尔戈斯选择站在马其顿安提柯二世的阵营[2],认为这是个可以削弱马其顿势力的大好机会,决定迅速撤离斯巴达而改往阿尔戈斯城前进[2]

皮洛士的撤军并不顺利,一路上一直遭受到阿莱乌斯一世的斯巴达军袭击,熟悉地形的阿莱乌斯一世在合适的地方设下埋伏突袭伊庇鲁斯军,不然就是在要道隘口安置部队防守阻碍皮洛士的撤退,使伊庇鲁斯军负责后卫的塞尔特人和摩罗西亚人损失惨重[33]。当有一次经过一道狭隘的隘道时,斯巴达军再度出现袭击伊庇鲁斯军的殿军,皮洛士为了阻止损失和影响士气,他命自己的长子托勒密带领一部分的王家卫队前去救援,希望儿子的援助可以让殿军重整旗鼓并为全军争取离开这个狭小通道的时间[34]。托勒密的士兵与一支伊凡库斯(Eualcus)所率领的斯巴达精锐部队发生激战,在战况最激烈时托勒密英勇战死沙场,他的残余兵马立即遭到胜利的斯巴达军击至溃散[2]。在前方的皮洛士听到儿子战死和殿军溃散的消息悲恸不已,他连忙亲自率摩罗西亚骑兵赶到战场与敌人厮杀,亲手杀了敌将伊凡库斯为子报仇,也让全军撤出拉科尼亚结束这场战役[3]

余波

编辑

在撤出拉科尼亚后皮洛士把他的军队转往阿尔戈斯,发觉安提柯二世已经率军在阿尔戈斯附近的纳夫普利翁扎营[35]。不愿卷入战火的阿尔戈斯人在一连串与马其顿、伊庇鲁斯三方的协商后,让双双同意离开阿尔戈斯的领土转往他处决战[35]。但皮洛士并没有打算依承诺撤军,他与该城的阿里斯提亚斯合谋在某一日夜袭阿尔戈斯,爆发阿尔戈斯围城战。在混战中,马其顿军和阿莱乌斯一世带领的斯巴达军即时来援助阿尔戈斯,皮洛士知道偷袭计划失败后下令从城内杀出,但他在混乱之中被一个瓦片击中落马,被安提柯的士兵所杀[36]

皮洛士在伯罗奔尼撒的失败不仅弱化伊庇鲁斯的力量,也失去了性命。随着他的战死,原先在马其顿和色萨利的征服都化为乌有[37]。他的最大敌手安提柯二世不仅收回他在马其顿的失土外,在伯罗奔尼撒的胜利也让他的威望增加更多资产,再度使马其顿掌控整个希腊霸权[38]。战后因应马其顿势力大增,马其顿和斯巴达的同盟最终破裂。阿莱乌斯一世为了阻止安提柯的野心,他在克雷莫尼迪恩战争加入雅典与其他城邦组成的反马其顿阵营[39],最终这场战争在前265年科林斯地峡附近的一场战役,以安提柯二世击败斯巴达联军告终,这位曾经与安提柯联手对抗皮洛士的斯巴达国王阿莱乌斯一世也战死于沙场[40]。战争的失利也让斯巴达衰弱,直到30年后克里昂米尼三世即位时才恢复强权地位[41]

注脚

编辑
  1. ^ 1.0 1.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Hammond 1988,第263页.
  2. ^ 2.0 2.1 2.2 2.3 2.4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0; Hammond 1988,第266页.
  3. ^ 3.0 3.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1.
  4. ^ Fox 2006,第294页.
  5.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13.
  6.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1.
  7.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2; Fox 2006,第306页.
  8.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2–23.
  9. ^ Fox 2006,第306-7页.
  10. ^ 10.0 10.1 Green 1993,第143页.
  11.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6,26; Green 1993,第143页.
  12. ^ 12.0 12.1 Hammond 1988,第263页.
  13. ^ 13.0 13.1 13.2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14. ^ 14.0 14.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Pomeroy 2002,第75页.
  15. ^ 15.0 15.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Wylie 1999,第311页.
  16. ^ 16.0 16.1 Hammond 1988,第264页.
  17. ^ 17.0 17.1 17.2 17.3 Cartledge & Spawforth 1989,33.
  18. ^ 18.0 18.1 Wylie 1999,第311页.
  19.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Cross 2015,第85页.
  20.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6,26; Green 1993,第144页.
  21. ^ Cartledge & Spawforth 1989,34.
  22.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7; Hammond 1988,第266页.
  23.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7; Wylie 1999,第312页.
  24. ^ 24.0 24.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7.
  25. ^ 25.0 25.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6; Pomeroy 2002,第16页.
  26. ^ Pausanias & Jones 1918,1.13.6.
  27.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7; Pomeroy 2002,第75页.
  28. ^ 28.0 28.1 28.2 28.3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8.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9.
  30. ^ 30.0 30.1 30.2 30.3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9; Wylie 1999,第312页.
  31.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9; Hammond 1988,第265–6页.
  32.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29; Hammond 1988,第266页.
  33.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0; Wylie 1999,第312页.
  34.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0.
  35. ^ 35.0 35.1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1; Hammond 1988,第266页.
  36. ^ Plutarch & Scott-Kilvert 1973,32; Green 1993,第144页.
  37. ^ Hammond 1988,第265页.
  38. ^ Green 1993,第144页.
  39. ^ Green 1993,第146–7页.
  40. ^ Green 1993,第147页.
  41. ^ Walbank 1984,第465页.

参考资料

编辑

古代文献

编辑
  • Pausanias; Jones, W. H. S. (translator). Description of Greece. New Yor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18. 
  • Plutarch; Scott-Kilvert, Ian (translator). Life of Pyrrhus. New York: Penguin Classics. 1973. ISBN 0-14-044286-3. 

现代文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