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街台湾日治时期1903年至1930年间存在之行政区,在1903年的范围仅包含新竹城周边地区,隶属于新竹厅;之后在1920年10月随行政区划调整改隶属新竹州新竹郡,并扩大范围并入了邻近14个街庄,将原有街庄改为大字;其范围包含今新竹市北区的东半部,以及东区的中西部与东部地区,大致可简单区分为新竹都城隍庙前至北门街头尾为中心,大约半径5公里内。1930年1月,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

行政区划 编辑

新竹厅在1903年1月1日实施街庄整并,将原本的50个街庄整并为“新竹街”,其下设有的9个土名: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枕头山脚。1904年7月16日,新竹街土名东门之内的尔雅家削除,改划为同街土名南门之内。

1920年10月1日,新竹街将邻近同样位于竹北一堡之客雅庄、水田庄、苦苓脚庄、仑仔庄、树林头庄、湳雅庄、东势庄、赤土崎庄、埔顶庄、柴梳山庄、金山面庄、吉羊仑庄、沙仑庄、溪埔仔庄合并[1],原街庄改为大字,新竹街辖域内分为新竹客雅吉羊仑沙仑仑子溪埔子苦苓脚树林头水田湳雅东势赤土崎埔顶柴梳山金山面等15个大字。

  • 新竹大字下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东门外”、“西门外”、“南门外”、“北门外”、“枕头山脚”小字名
  • 溪埔子大字下有“溪埔子”、“四分子”、“白沙屯”小字名[1]

1930年1月20日,新竹街升格为新竹市,与嘉义市同时成为州辖市

新竹街行政区划(1903年至1930年)
1920~1930 1903~1920 1903年前[2]
街庄 大字 街庄 土名 街庄
新竹街 新竹 新竹街 东门 东门街、后圳沟街、暗街仔、尔雅家、武营头、城隍庙后、大埕
西门 西门大街、西门街、西门小街、西门谷仓口、西门中巷街、鼓楼内街、太爷街、衙门口街、南门谷仓街、妈祖宫街、书院街、下后车路、苎仔园、何厝沟、石坊脚、圳沟墘、后车路
南门 南门大街、南门中巷街、武庙后、考棚边、公馆埕
北门 北门大街、米市街、前布埔、后布埔、打铁巷、后车路
东门外 东门外街
西门外 西门口街、竹篙厝、店仔街
南门外 南门外、园中央、巡司埔、尔雅家
北门外 北门口、水田街、水田前街、水田后街、仑仔、田顶
枕头山脚 枕头山脚、顶竹围庄
客雅 客雅庄 - 园中央、大竹围庄、大坵园庄、溪仔尾庄、崁仔脚庄、乌崩崁庄、内厝庄
水田 水田庄 - 鱼种藔庄、大埕庄、水田庄、田心仔庄、羌藔庄
苦苓脚 苦苓脚庄 - 下过沟仔庄、苦苓脚庄
仑子 仑仔庄 - 客雅庄、仑仔庄、南势庄
树林头 树林头庄 - 树林头庄、田心仔庄、水田尾庄
湳雅 湳雅庄 - 金门厝庄、后湖庄、八卦厝庄、湳雅庄、旧社庄
东势 东势庄 - 下东店庄、埤脚庄、埔心庄、后庄、潭后庄
赤土崎 赤土崎庄 - 牛路桥庄、草厝仔庄、广含头庄、赤土仔庄
埔顶 埔顶庄 - 埔顶庄、上过沟仔庄、冷水坑庄
柴梳山 柴梳山庄 - 柴梳山庄、新庄仔庄
金山面 金山面庄 - 金山面庄、风空庄
吉羊仑 吉羊仑庄 - 吉羊仑庄、顶九甲庄、下九甲庄、上下六甲庄、番婆庄
沙仑 沙仑庄 - 庄仔庄、后湖庄、过湖庄、上沙仑庄、下沙仑庄、芦竹湳庄
溪埔子 溪埔仔庄 - 溪埔仔庄、白沙墩庄、四份仔庄

参见 编辑

  1. ^ 1.0 1.1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
  2. ^ 新竹廳令第七號. 新竹厅报. 190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