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采集是以兴趣、学术或商业等目的来采集昆虫的行为。昆虫采集在世界各地是一种不分老幼受到欢迎的嗜好。采集的目的通常是作为学术上的研究,不过也可以作为艺术上的装饰。大多数昆虫有着坚硬的外骨骼,这代表在适当的条件下,昆虫标本可以保存相当长一段时间。另一方面,昆虫种类繁多,其中不乏色彩鲜艳或稀少的种类,因此也构成搜集的条件。

历史 编辑

 
Theatrum Insectorum (1634)

人类采集与观察昆虫已经有很久的历史,然而要等到17世纪启蒙时代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方法系统性研究昆虫。其中最早一部关于昆虫的巨作是1634年出版的《Insectorum sive Minimorum Animalium Theatrum》(昆虫剧院),由Thomas Muffet与Konrad Gessner等自然学者所编著。[1]

其他早期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包括约翰·法布里丘斯(Johan C. Fabricius)与他的老师卡尔·林奈(Carl Linnaeus)。法布里丘斯被认为是18世纪最重要的昆虫学家,命名了超过1万个物种,并建立了现代的昆虫分类系统。林奈出版了10本关于昆虫的著作,今日他的昆虫标本仍收藏在伦敦自然史博物馆、巴黎国立自然史博物馆与哥本哈根丹麦自然史博物馆

 
British Moth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 (1845)

19世纪早期昆虫学开始有很大的进展,这主要归功于William Kirby。Kirby经常被描述为“昆虫学之父”,他与William Spence在1815至1826年间出版了四卷的《昆虫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Entomology),并在1833年成立伦敦昆虫学会。昆虫采集在维多利亚时代成为一种受欢迎的消遣。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人们有更多闲暇时间与较高收入,人口大量移往城市使得人们开始在艺术、文学、诗歌上将大自然浪漫化。业余的植物、昆虫与赏鸟爱好者等博物学者开始研究自然环境,大量的昆虫标本在19世纪成为博物馆的收藏。Henry N. Humphreys在1843年出版了绘制精美的图鉴《British Moth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s》,让更多一般民众对昆虫的生活史有更深入的了解。[2]其他维多利亚时代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包括Thomas Say与尚-亨利·法布尔 (Jean-Henri Fabre)。

采集 编辑

采集前应先做好功课,了解昆虫的栖息地点、活动时段、活动季节等,才不会扑空。

采集时应着长袖长裤,以防蚊虫叮咬或草割。带帽可以遮阳避暑。身上不要擦抹香水,以免招来蜂类等危险性昆虫。背包中应准备紧急药品,以备在深山中发生意外时使用。尽量不要一个人单独采集,否则发生意外无人可求助。

工具 编辑

捕虫网是采集昆虫的基本工具。依照用途,捕虫网可以分为三种:捕网是最常用的捕虫网,主要用来捕捉飞虫,网袋材质通常为尼龙纱,可避免伤害蝴蝶翅膀;扫网则主要用来捕捉草丛间的昆虫,网柄较短,网袋材质也较捕网坚固;水网则是用来捕捉水栖昆虫,网袋材质以金属制居多。

徒手或用镊子不太容易采集小型昆虫,这时可以用吸虫管来捕捉。吸虫管是一种开口上插有一细塑胶管与一橡皮管的粗塑胶管。在细塑胶管上绑有纱布,可防止小虫吸入口中。

采集到昆虫后,如果想制成标本,则使用毒瓶毒管来杀死昆虫,以防止昆虫在挣扎的过程中受伤。毒瓶或毒管结构类似,只是大小不同。瓶内使用氰化钾、或棉花沾乙醚四氯化碳醋酸乙酯等毒剂而成。若直接使用酒精杀死昆虫会使得绿色昆虫失去色素。毒毙后的昆虫应尽快分类,注明采集日期与地点。毒瓶中的毒剂对人体也有影响,应避免长期接触。气态的毒剂挥发快,一定时间需要更换,避免药性散失。

在捕获蝶蛾类时,为防鳞片脱落,可将采集来的昆虫置入三角袋中。三角袋的材质为光滑透明的腊纸,可以制成各种大小、放置不同大小的蝶蛾类。捕获蝶蛾类后,以手指捏压其胸部,再将翅膀折好置入袋中。

采集到昆虫后,如想饲养,可以将昆虫装入捕虫笼中带回饲养。捕虫笼材质不一、型式多样。主要方便捕获的昆虫丢入笼中,以及防止笼中昆虫逃逸。

方法 编辑

一般采集法利用捕虫网采集空中、草丛或水栖的昆虫,或利用吸虫管捕捉小型昆虫。

灯火诱集法是利用昆虫趋光的习性,捕捉趋光性昆虫。在没有月亮的黑夜,选择适当的地点悬挂白布与诱虫灯。趋光性昆虫见到灯光,便会自动飞来。

陷阱法是将装有诱饵的玻璃瓶埋入土中,步行性昆虫受到引诱自然掉入陷阱中。步行性昆虫由于无法飞行,因此掉入瓶中后也无法爬出。

 
图1 受网、图2 捕网、图3 扫网、图4 Forcep Nets、图5 水网
 
图1 Pincher forceps、图2 镊子、图3 A digger、图4 A bark knife、图5 小型玻璃瓶、图6 A quill、图7 标本盒、图8 A pocket larvae box、图9 捕虫笼、图10 A bent pin、图11 放大镜、图12 A stand、图16 标本柜

饲养 编辑

饲养昆虫可以观察昆虫在各阶段的型态、了解昆虫的生活史。饲养前应先了解昆虫的栖息环境、习性、食性等,否则带回家也活不了多久。肉食性昆虫只能单独饲养,否则会自相残杀。食物、排泄物应定期更换,否则会污染、发霉,影响昆虫健康。外来种昆虫不能随便在野外放生

标本制作 编辑

工具 编辑

虫针是一种不锈钢金属针,用来固定昆虫。一般不使用其它普通铁针,以防生锈破坏标本。虫针可分成00号~6号,号数越小越细、越大越粗。

展翅板是用来固定蝴蝶等飞虫翅膀的工具。下层材质为木板、上层铺有两片软木保丽龙板,以供针插;板面光滑,避免伤害鳞粉。中间留有一沟,放置虫体。展足板是铺有软木或保丽龙板的木板。可供调整甲虫等昆虫的肢体、触角、姿势等。

纸条用来固定昆虫肢体、翅膀,为避免在标本翅膀上戳洞,半透明的蜡纸工作起来比较方便。留针则是用来固定纸条的针,用来整姿。

方法 编辑

干燥标本法使用适当粗细的虫针,垂直插入虫体。以大头针在展足板或展翅板上调整肢体、触角、翅膀、姿势等。绵球可以用来辅助固定,避免虫体下垂。肉食性昆虫需用刀片、镊子将内脏取出,以脱脂绵填充,防止标本腐烂。标本量大时,需立即附上标签避免日后混淆。固定好的虫体置于干燥不受光照处数周,标本需完全干燥才不容易发霉,干燥期间需注意蟑螂、蚂蚁等其它昆虫蛀食。

浸渍标本法适用于身体柔软的昆虫,例如昆虫的幼虫。先将虫体浸于固定液中,时间依虫体大小不定,再将虫体置于保存液中。固定液与保存液各家方法不同,固定液可使用Carnoy's固定液(酒精:冰醋酸=3:1),保存液可使用纯酒精。标本制成后,置于玻璃瓶内,瓶口密封。如瓶内保存液变色或蒸发,应立即更换瓶内保存液。

树脂封埋标本是商业上常用的方法,将标本封埋于聚合树脂中,制成钥匙圈纸镇等饰品。

鉴定与保存 编辑

标本制作完成后,需附上标准格式的虫签。虫签上详细记载采集日期(时间)、地点(海拔、经纬度)、学名、采集者等资料。没有标签的标本,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另外需注意书写标签应使用不易褪色、不与其它化学药品作用的墨水。

标本的鉴定可以翻查昆虫图鉴,或是请专家学者帮忙鉴定。昆虫的体色经常有个体上的差异,图鉴上没有并不代表发现新种,现代的新种认定均需要经过严谨的分子生物学分析,并核对资料文献及模式标本才能发表。

制好的标本应放入特制的标本盒中保存,标本盒的四周放置粉、樟脑粉、石炭酸等驱虫、防霉剂。再将标本盒放入标本柜中收藏,保存于干燥通风处,防止虫蛀、发霉等问题破坏标本。避免阳光直射,以防标本褪色、脆化。

参考 编辑

  1. ^ Kristensen, Niels P. (1999).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In Kristensen, Niels P.. Lepidoptera, moths and butterflies: Evolution, Systematics and Biogeography. Volume 4, Part 35 of Handbuch der Zoologie:Eine Naturgeschichte der Stämme des Tierreiches. Arthropoda: Insecta. Walter de Gruyter. p. 1. ISBN 9783110157048.
  2. ^ Gates, B.T. Introduction: why Victorian natural history?. Victori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2007, 35 (02): pp 539–549. 
  • 春田俊郎. 昆虫―採集と標本づくり. 日本文芸社. 1983: 103 p. ISBN 978-4537001259. 
  • 徐堉峰 编译。2002 年。研究昆虫学的方法:采集、保存、搜藏及鉴定。第16章,于昆虫学概论。合记图书出版社。476页。
  • 詹美铃. 昆蟲標本蒐藏管理. 昆虫分类及进行研讨会专刊. 1999: p. 137–153. 
  • Hangay, G. and M. Dingley, 1985, Arthropods: Insects and Others, chap.8. in Biological Museum Methods,Volume 2 Plants, Invertebrates and Techniques. Academic Press Australia, p. 77-174.
  • Triplehorn & Norman, 2004, Collecting, Preserving, and Studying Insect, Chap. 35, in Borror and Delong’s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sects. 7th Edition. Thomson Brooks/Cole. p. 745-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