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拉欣
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4年1月18日) |
易卜拉欣(阿拉伯语:ابراهيم,罗马化:Ibrāhīm)是伊斯兰教的先知,即犹太教及基督教中的亚伯拉罕。中文又译“伊布拉欣”或“伊卜拉欣”,均为阿拉伯语音译。易卜拉欣是阿宰尔的儿子、先知易斯马仪(以实玛利)的父亲。易斯马仪是他的长子,易斯哈格(以撒)为次子。易卜拉欣被视为“众先知之父”、“真主的朋友”。
伊斯兰教认为《圣经》中提到的许多族长其实都是真主派遣的先知,因此他们都是穆斯林(即服从真主者)。易卜拉欣被认为是一位“哈尼夫”(即未经使者教导的一神论者)。
纪念易卜拉欣的仪式
编辑易卜拉欣对真主的信心在《古兰经》里被称作“易卜拉欣的道路”。穆斯林相信易卜拉欣是真主的先知。据说他与儿子易斯马仪(以实玛利)共同在麦加修建了克尔白(古兰经 2:125)。易卜拉欣在伊斯兰教的五功——朝觐——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朝觐是穆斯林前往圣城麦加及禁寺的朝圣活动,主要意义是为了纪念真主对易卜拉欣的考验。真主命令他向真主献祭自己的长子易斯马仪。此外朝觐也纪念撒旦(易卜裂斯)三次诱惑易卜拉欣但遭摈斥的事件,当时易卜拉欣正在前往献祭儿子的路上。撒旦出没的地点现立以三根象征性的石柱,供朝觐者丢掷石砾。朝觐也是为了纪念易卜拉欣之妻哈哲尔(夏甲)的牺牲与努力,她在沙漠中往来奔走,为快渴死的儿子易斯马仪寻找水源。她七次往来奔走于萨法与玛尔瓦两山之间。朝觐中的这个仪式在阿拉伯语称作saaee(意味“寻找”),是所有至麦加朝觐者的义务。后来哈哲尔遇见了天使吉布利里(加百列)。天使为易斯马仪遮阳,此时易斯马仪的脚下便涌出一泓泉水。此泉水后来成为麦加建城的基石。因为当地本来缺乏水源,许多部落便在此聚居。穆斯林称此泉为渗渗泉,历经千年仍川流不息。
易卜拉欣在伊斯兰传统里的重要性也体现在穆斯林每日的五次礼拜里。除了穆罕默德,易卜拉欣是礼拜中穆斯林会在嘴上提及四次的先知。穆斯林在礼拜中祝福先知时会这么做。
《古兰经》中的易卜拉欣
编辑《古兰经》多次提及易卜拉欣。根据《古兰经》,易卜拉欣是所有信士的精神父亲。他是正义之士,不是多神教徒,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犹太教徒(古兰经 3:67)。以下经文是对易卜拉欣的叙述:
你们应当为真主而真实地奋斗。祂拣选你们,关于宗教的事,祂未曾以任何烦难为你们的义务,你们应当遵循你们的祖先易卜拉欣的宗教,以前真主称你们为穆斯林,在这部经典里祂也称你们为穆斯林,以便使者为你们作证,而你们为世人作证。你们当谨守拜功,完纳天课,信托真主;祂是你们的主宰,主宰真好!助者真好! (古兰经 22:78)
根据《古兰经》,易卜拉欣意识到任何会逝去的事物都不值得崇拜,他因而成为一名一神论者(古兰经 6:76-83)。易卜拉欣打碎了阿札尔在国王神殿里外所摆设的偶像,号召人们崇拜真主。他同国王起了一番辩论(易卜拉欣说他的主可以使太阳从东方升起,要求国王的众神们使太阳从西边升起),赢得胜利后被处以火刑,但真主的奇迹使他在火中毫发无伤(古兰经 37:83-98)。著名但非正统的“众先知的故事”(伊本·卡希尔)记载更多有关亚伯拉罕的生平往事,在伊斯兰传统里常受引用。
献祭儿子
编辑《古兰经》并没说易卜拉欣献祭了易斯马仪或易司哈格(以撒),不过许多评注者认为是易斯马仪。评注者们对《古兰经》的看法并不一致。认为易斯马仪是牺牲者的两个理由如下:
一、穆斯林发现〈创世纪〉提到亚伯拉罕奉命献祭独生子(上帝说:“你带着你的儿子,就是你独生的儿子,你所爱的以撒,往摩利亚地去,在我所要指示你的山上,把他献为燔祭。”(创世纪 22:2))。易司哈格是易卜拉欣的次子,因此他不可能是他的“独生子”。穆斯林因而认为原始的《圣经》版本讲的应该是易斯马仪,而不是易司哈格。
二、《古兰经》说天使们来到易卜拉欣家中,告诉他及他的妻子,他们将会有一个儿子——易司哈格——而易司哈格将会生雅谷伯(雅各)。易卜拉欣得到真主的应许,易司哈格的性命将被保全。
穆斯林相信易卜拉欣的梦境是来自真主的考验,真主在梦中命令他献祭自己的儿子易斯马仪。他把他所做的梦告诉易斯马仪,易斯马仪则告诉父亲不要迟疑,只管听从真主的命令就是了。这对父子两人都是个考验。易卜拉欣长久以来一直想要有个儿子,而易斯马仪却要被牺牲。撒旦显现在父子俩之前,试图欺骗他们。易卜拉欣和易斯马仪则对撒旦丢掷石块。这个事件演变成穆斯林前往麦加朝觐不可少的掷石仪式。撒旦失算,转而骚扰易斯马仪的母亲哈哲尔。哈哲尔并未相信撒旦告诉她所发生的事,但当她听说易卜拉欣将献祭儿子的时候则说:“如果这是真主的意志,那就让真主的意志贯彻吧!”易卜拉欣等人的信心使撒旦无法得逞,最后真主阻止了易卜拉欣,并赐他一头羔羊取代儿子。
穆斯林在宰牲节当天庆祝易卜拉欣对真主的信心。
与《圣经》记载的差异
编辑《古兰经》说易卜拉欣父亲是阿宰尔(6:74),《圣经》却说亚伯拉罕的父亲是他拉(创世纪 1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