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有约15万人使用,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四川省西南部和云南省西北部。

普米语
Prinmi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国
区域四川云南
族群普米族
母语使用人数
5.4万(1999)[1]
语系
文字韩规文(短暂)
语言代码
ISO 639-1
ISO 639-2
ISO 639-3两者之一:
pmi – 北普米语
pmj – 南普米语
Glottologpumi1242[2]
ELP

使用普米语的人多数兼通藏语摩梭语、纳西语、彝语、白语、傈僳语、汉语等一些邻近民族的语言。[3]

普米族历史上有文字,但均已失传,有研究者认为书写南语的文字,以及书写党项语的文字,都是普米族的古代文字。近代,宁蒗的普米族曾经使用过一种以藏文拼写的文字韩规文,但流传不广。

使用群体 编辑

普米语的使用者主要分两个民族,一是普米族,另一则是普米藏族(藏族的一个支系)。

官方地位 编辑

在木里土司时代,普米语言曾是木里土司政权的官方语言,但在官方文书上,则使用藏文作为通行文字。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以后,国家对操持普米语言的这一族群进行识别,居四川一侧的划归藏族,居云南一侧的列为单一民族普米族,现今普米语言是官方承认的普米族的语言。

方言 编辑

早期工作一般认为分南北两个方言区,之间不能互通:

  • 北普米语:分布在四川省木里盐源以及九龙等地,云南省宁蒗县的永宁、拉伯以及翠玉等区域,有10万余人使用,大部分归为藏族,为了区别于其他藏族,而称之普米藏族。木里县使用人数最多,约有58000人。
  • 南普米语:分布在云南省宁蒗县新营盘乡,丽江市的玉龙县,临沧市的云县,以及怒江州兰坪县等地,有近4万人使用,使用者均为普米族

Ding (2014)认为有3个方言区:西普米语(兰坪)、中普米语(宁蒗西南、丽江玉龙永胜)及北普米语(宁蒗北部及四川)。[4]

陆绍尊(2001) 编辑

陆绍尊(2001)归纳的方言如下。[5]

南普米语(2.2万人)
北普米语(5.5万人)

Sim (2017) 编辑

Sims (2017)[6]列出普米语下列方言:

  • 北普米语
    • 九龙县,三岩龙(黄布凡 & 戴庆厦 1992)[7]
    • 木里县,桃巴(孙宏开 1991)[8]
    • 木里县,水洛(向柏霖 2011)[9]
  • 中普米语
    • 宁蒗县,瓦都[10](Daudey 2014)[11]
    • 宁蒗县,牛窝子[12](Ding 2001等)[13]
  • 南普米语
    • 兰坪县,大阳(Matisoff 1997)[14]
    • 兰坪县,箐花(孙宏开 1991;黄布凡 & 戴庆厦 1992)[8][7]

Sims (2017)[6]为原始普米语构拟了高调和低调。

记录 编辑

普米语的记录、转写与音频记录可见泛语语料库[15]他们主要关注北普米语。

音系 编辑

普米语辅音
唇音 齿音 卷舌音 硬腭音 软腭音
鼻音 [] [] [ŋ̥]
[m] [n] [ŋ]
塞音 [p] [t] [ʈ] [k]
送气 [] [] [ʈʰ] []
[b] [d] [ɖ] [ɡ]
塞擦音 [ts] [ʈʂ] []
送气 [tsʰ] [ʈʂʰ] [tɕʰ]
[dz] [ɖʐ] []
擦音 [s] [ʂ] [ɕ] [x]
[z] [ʐ] [ʑ] [ɣ]
[ɬ]
[l]
近音 [ɹ̥]
[w] [ɹ] [j]
普米语口腔元音
[i/iᵊ] [ɨ] [ʉ] [u]
半闭 [e] [ɤ] [o]
[ə]
半开 [ɛ] [ɜ]
次开 [ɐ]
[a] [ɑ]
普米语鼻化元音
[ĩ]
半闭 [õ]
[ə̃]
半开 [ɛ̃]
次开 [ɐ̃]

正字法 编辑

目前有基于拼音的普米语罗马化方案。

声母:
字母 IPA 字母 IPA 字母 IPA 字母 IPA 字母 IPA
b [p] p [] bb [b] m [m] hm []
d [t] t [] dd [d] n [n] hn []
g [k] k [] gg [ɡ] h [x] hh [ɣ]
j [] q [tɕʰ] jj [] x [ɕ] xx [ʑ]
z [ts] c [tsʰ] zz [dz] s [s] ss [z]
zh [ʈʂ] ch [ʈʂʰ] zzh [ɖʐ] sh [ʂ] ssh [ʐ]
zr [ʈ], [ʈʂ/] cr [ʈʰ], [ʈʂʰ/kʴʰ] zzr [ɖ], [ɖʐ/ɡʴ] l [l] lh [ɬ]
br pr pʴʰ bbr r [ɹ] hr [ɹ̥]
ng [ŋ] hng [ŋ̥] w [w] y [j]
韵母:
字母 IPA 字母 IPA 字母 IPA 字母 IPA
i [i/iᵊ] u [u] ui [ɥi/wi] e [ə]
ie [jɛ/e] iu [ju] uee [ɥe/we]
ii [ɨ/ə] uu [uə/ʉ] ue [ɥɛ/wɛ/wə] üa [ɥɐ]
in [ĩ/ə̃] ien [(j)ɛ̃/ĩ] uen [ɥɛ̃/wɛ̃/wĩ] uin [ɥĩ]
o [o/ɤ] io [(j)ɐw/ɨɤ] on [õ] ion [jõ]
a [ɑ] ia [jɐ/jɜ] ua [wɑ/wɜ] uan [wɐ̃/wɜ̃]
aa [a] uaa [wa] an [ɐ̃]
ea [ɜ/ɛ] ai [ɜj] uai [wɜj]

声调 编辑

  • 单音节
    • f – 降调
    • v – 高调
    • none – 升调
  • 多音节
    • f – 高调,不扩散
    • v – 高调,扩散到下一个音节
    • r – 升调
    • none – 默认低调

语法 编辑

普米语瓦渡方言的语法记录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11]中普米语的语法也可在线参考。[4]

语例 编辑

普米语 汉语
Tèr gwéjè dzwán thèr phxèungphxàr sì.
Timitae llìnggwe zreungzrun stìng.
他破了几个锤子。
这人一直又哭又闹。

注记 编辑

  1. ^ 北普米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8版,2015年)
    南普米语于《民族语》的链接(第18版,2015年)
  2.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Pumi.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3. ^ 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869页。ISBN 7-100-04363-8
  4. ^ 4.0 4.1 Ding, Picus. A Grammar of Prinmi: Based on the Central Dialect of Northwest Yunnan, China. Languages of the Greater Himalayan Region 14. Leiden: Brill. 2014: 第1章 [2023-11-19]. ISBN 9789004279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9) (英语). 
  5. ^ 陆绍尊. 普米语方言硏究.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1 (中文). 
  6. ^ 6.0 6.1 Sims, Nathaniel. The Suprasegmental Phonology of Proto-Rma (Qiang)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esented at the 5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ino-Tibetan Languages and Linguistics, Beijing, China. 2017 (英语). 
  7. ^ 7.0 7.1 黄布凡; 戴庆厦 (编). 藏緬語族語言詞匯. 北京: 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 1992 (中文). 
  8. ^ 8.0 8.1 孙宏开; et al. 藏缅语语音和词汇.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 (中文). 
  9. ^ Jacques, Guillaume. Tonal Alternations in the Pumi Verbal System (PD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2011, 12 (2): 359–392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30) (英语). 
  10. ^ 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乡永宁村委会中瓦自然村. ynszxc.ne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中文). 
  11. ^ 11.0 11.1 Daudey, Henriëtte. A Grammar of Wadu Pumi (Ph.D.论文). La Trobe University. 2014 [2023-11-19]. hdl:1959.9/517239 .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英语). 
  12. ^ 宁蒗彝族自治县新营盘乡新营盘村委会牛窝子自然村. ynszxc.ne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2) (中文). 
  13. ^ Ding, Picus Shizhi. The Pitch-Accent System of Niuwozi Prinmi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2001, 24 (2): 57–83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5-06-16) (英语). 
  14. ^ Matisoff, James A. Dàyáng Pumi Phonology and Adumbrations of Comparative Qiangic (PDF). The Mon-Khmer Studies Journal. 1997, 27: 171–213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12) (英语). 
  15. ^ Pumi corpus. The Pangloss Collection. [2023-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7). 

参考文献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