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衰退

經濟學概念
(重定向自景氣衰退

经济衰退在经济学中是指商业周期中的经济活动普遍放缓、商业萎缩的一个时期,通常出现于支出大幅下降(需求冲击英语demand shock)时。衰退的诱因可能是金融危机、外贸摩擦,不利的市场供给或经济泡沫破灭。经济衰退时,宏观经济指标,如GDP、就业、投资支出、产能利用率、家庭收入、企业利润和通胀下降,而破产、失业率上升。

政府通常会采取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对经济衰退,如增加货币供给量货币政策)、增加政府支出英语government spending和减少收(财政政策)。

定义

编辑

美国劳工统计局局长Julius Shiskin在1975年《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了经济衰退经验,其中之一是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国内生产总值负增长。[1]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他法则逐渐被遗忘。一些学者偏好其他的衡量法则,比如12个月内失业率上升1.5-2%。[2]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商业周期委员会常被视为定义美国经济衰退的权威。NBER是一间私立经济研究组织,其对经济衰退的定义为:“整个经济中显著的经济活动的下降,持续时间超过几个月,通常可见于实际GDP实际收入英语Real income、就业、工业生产和批发-零售业。”[3]

在英国,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即为经济衰退。[4][5]

特征

编辑

衰退可能同时具有多种特征,其中包括经济活动(GDP)各项指标的下降,例如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活动。这些汇总指标反映了潜在的动因,例如就业水平和技能、家庭储蓄率、企业投资决策、利率、人口和政府政策。

经济学家辜朝明写道,在理想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中,家庭部门应当为净储蓄者,企业部门应当为净借款者,政府预算接近平衡,净出口接近零。[6][7]当这些关系变得不平衡时,可能国家内部可能发生,或者衰退的压力会被输出至其他国家。政策反应通常旨在推动经济回到理想的平衡状态。

严重的经济衰退(GDP下降10%)或长期的经济衰退(三到四年)被称为经济萧条 ,不过有人认为其原因和应对方法可能不同。[2]经济学家在一些非正式的用法中有时会提到不同的衰退曲线的形状,例如V形、U形、L形和W形衰退。

形状或类型

编辑

经济衰退的类型和形状各不相同。在美国,1954年和1990-91年发生了V形(短而尖的收缩,随后迅速且持续恢复)衰退;1974年至75年呈U形(持续低迷),1949年和1980年至82年呈W形或双底衰退。日本在1993-94年的衰退中呈U形,在1997-99年的9个季度中,有八分之三的收缩可描述为L形。韩国、香港和东南亚在1997-98年经历了U形衰退,不过泰国连续八个季度的下滑应称为L形。[8]

心理层面

编辑

经济衰退有心理和信心层面。例如,如果公司预期经济活动会放缓,它们可能会减少雇员并节省资金,而不是投资。这样的预期会造成自我强化的下行周期,从而引发或加剧衰退。[9]消费者信心是用来评估经济情绪的一种手段。[10]动物本能”一词被用于描述经济活动的心理因素。经济学家罗伯特·席勒认为,该术语“……也指我们彼此之间的信任感,我们在经济往来中的公平感以及我们对腐败程度和不诚实的意识。动物本能消退时,消费者不想花钱,而企业不想花费资本支出或招聘员工。”[11]

资产负债表衰退

编辑

房地产或金融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可能导致经济衰退。例如经济学家辜朝明写道,日本始于1990年的“大萧条”即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它由土地和股票价格的崩溃引发,导致日本企业拥有资产净值为负,这意味着他们的资产价值低于其负债。

流动性陷阱

编辑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主义的理论,即利率可能接近零(零利率政策)而不能有效刺激经济的局面。理论上,接近零的利率应能够鼓励企业和消费者进行借贷和支出。但是,如果有太多的个人或公司专注于储蓄或偿还债务而不是支出,那么低利率对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影响就较小:低利率就像是在“推绳子”。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2009年美国经济衰退和日本失去的十年描述为流动性陷阱。解决流动性陷阱的一种方法是透过量化宽松政策或其他手段来扩大货币供给,它们能够有效地发行货币来购买资产,从而产生通货膨胀的预期,使储蓄者重新开始消费。刺激需求的其他手段有政府刺激支出和重商主义政策以刺激出口并减少进口。[12]在2010年3月,他估计,占全球GDP比重达70%的发达国家陷入了流动性陷阱。[13]

节俭悖论

编辑

对个体而言可能是最佳的行为(例如,在不利的经济状况下节省更多)若有太多的人追求,可能就会有害,因为一个人的消费最终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过多消费者试图同时储蓄(或偿还债务)称为节俭悖论,可能导致或加剧衰退。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还描述了“去杠杆悖论”,即杠杆(相对于的债务)过高的金融机构不可能在大规模、快速杠杆化的同时不导致其资产价值显著下降。[14]

2009年4月,美联储副主席珍妮特·耶伦讨论了这些悖论:“大规模信贷紧缩一经发生,不久后我们就陷入了衰退。反过来,衰退又加剧了信贷紧缩,因为需求和就业下跌,金融机构的信贷损失激增。的确,我们已经经历了一年多的这个恶性的反馈循环;资产负债表去杠杆化的过程已经遍及经济的每个角落。消费者在减少采购,尤其是耐用消费品,以增加储蓄;企业正取消计划的投资,并裁员以保留现金;金融机构正在收缩资产以增加资本,并提高抵御当前风暴的机会。再一次,明斯基理解这个动态过程。它谈到了去杠杆化悖论,其中对个人和公司而言可能明智的预防措施——也的确对于恢复经济到常态是必不可少的——却加剧了经济整体的困境。”[14]

衰退的预测

编辑

经济衰退之前,美国经济咨商会的现状指数同比下降15点[15][16][17],领先经济指标的同比变化变为负。[18][19]

当CFNAI扩散指数降至-0.35以下时,开始衰退的可能性就会增加。该信号通常会在经济衰退的三个月内出现。CFNAI扩散指数信号往往在CFNAI-MA3的相关信号(3个月移动平均值)跌至-0.7以下之前一个月出现。CFNAI-MA3准确地识别了1967年3月至2019年8月之间的7次衰退,同时仅触发了2次虚警。[20]

除上述以外,没有已知的完全可靠的预测变量,但以下被认为是可能的预测变量:[21]

  • 收益率曲线倒挂[22],由经济学家乔纳森·H·赖特(Jonathan H. Wright)提出,该模型使用10年期和3个月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以及美联储的隔夜资金利率。[23]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经济学家提出的另一种模型仅使用10年/3个月的价差。但是,它不是一个确定性的指标。
  • 失业率和初请失业金人数三个内月的变化。[24]美国失业指数,定义为失业率的3个月平均值与12个月最小值之差值。[25]隐马尔可夫模型下的失业动量和加速度。[26]
  • 领先经济指标英语Conference Board Leading Economic Index(包括上述一些指标)。[27]
  • 房屋和金融资产等资产价格下降,或个人和公司的债务水平高企。
  • 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在经济衰退之前上涨,这通常会使运输和住房等必需品变得更贵,而阻碍消费者的支出。这将限制非必要商品和服务的支出。一旦经济衰退发生,大宗商品价格通常将重回较低水平。
  • 收入不平等加剧。[28][29]
  • 休闲车的出货量减少。[30]
  • 货运量下降。[31][3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拉卡什·隆加尼 (Prakash Loungani)的分析发现,1990年代全球范围内的60场衰退中,只有2次预测在经济学家中形成了共识,而2009年49场衰退中,一年前的共识预测数量为0。[33]

政府的应对措施

编辑

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认为,衰退是由经济中的总需求不足引起的,并倾向于在衰退期间使用扩张性宏观经济政策。决策者偏好的使经济摆脱衰退的策略因其追随的经济学派而异。货币主义者会赞成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 ,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可能会提倡增加政府支出英语government spending以刺激经济增长。供给则经济学家可能会建议减税以促进商业资本投资。当利率达到0%的边界(零利率政策)时,传统货币政策将失效,政府必须采取其他措施来刺激经济复苏。凯恩斯主义者认为,货币政策失灵时,财政政策(减税或增加政府支出)可能奏效。增加支出因乘数效应而更有效,但减税的生效速度更快。

例如,保罗·克鲁格曼在2010年12月写道,政府必须持续进行大量支出,因为负债累累的家庭正在偿还债务,无法像以前那样撑起美国经济:“我们当前的麻烦根源在于美国家庭的债务负担在布什时代的房地产泡沫中上升……负债累累的美国人不仅不能像以前那样花钱,而且还必须偿还在泡沫时期积累下来的债务。若有其他人能弥补这个缺口,那尚且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实际发生的情况是,有些人的支出减少了,而没有人花了更多的钱——这导致了经济萧条和失业率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做的是增加支出,而私人部门部门正在减少支出,在偿还这些债务的同时支持了就业。而且,政府的支出需要持续……”[34]

股市

编辑

一些衰退可借由股市下跌预测到。西格尔(Siegel) 在《股市长线法宝》(Stocks for the Long Run)中提到,自1948年以来,十次衰退之前发生了股票市场下跌,提前的时间为0到13个月(平均5.7个月),而有十次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10%以上之后没有出现衰退。[35]

房地产市场通常在衰退前也会走弱。[36]然而,房地产下跌的持续时间可能比衰退持续的时间长得多。[37]

由于经济周期很难预测,西格尔认为不可能利用经济周期来安排投资时机。甚至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也需要花费几个月的时间来确定美国是否出现了高峰或低谷。[38]

在经济下滑期间,快速消费品、药品和烟草等行业的高息股英语High-yield stock往往表现较好。[39]但是,当经济开始复苏且市场已见底时,增长型股票往往会恢复得更快。关于医疗保健和公用事业的恢复趋势存在很大分歧。[40]将一个投资组合分散为国际股票可能提供一定的安全性;但是,与美国经济紧密相关的经济体也可能会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41]

有一种观点被称为“中途法则”(halfway rule)[42],根据该法则 ,投资者在经济衰退的一半左右就开始轻视经济复苏。美国自1919年以来的16次衰退中,平均每次时长为13个月,不过最近的衰退期较短。因此,如果2008年的经济衰退跟随平均水平,那么股市的下滑应当在2008年11月左右触底。而实际上,2008年经济衰退的美国股市实际底部是2009年3月。

政治

编辑

通常,当局在其任期内会为经济状况赢得赞誉或受到指责。[43]这引起了人们对其实际开始方式的分歧。[44]在经济周期中,低迷可以被认为是扩张达到不可持续状态的结果,并且可以透过短暂的下降得到纠正。因此,不容易单独找出周期的特定阶段的原因。

人们认为1981年经济衰退是由罗纳德·里根上任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采取的紧缩货币政策造成的。里根支持该政策。1960年代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经济学家沃尔特·海勒 (Walter Heller)说:“我称之为里根-沃尔克-卡特衰退(Reagan-Volcker-Carter recession)。”[45]然而,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抑制确实为里根担任总统期间的强劲增长期奠定了基础。[来源请求]

经济学家通常认为,衰退在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其原因还没有被很好地理解。因此,现代政府部门对应采取什么措施来缓解经济衰退也未达成共识。

影响

编辑

失业

编辑

在经济衰退期间,失业率特别高。许多古典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有一个失业率自然指数,可用于减去实际失业率,来计算经济衰退期间的GDP负缺口。换句话说,失业率将永远不会达到0%。

全面的经济衰退对就业的影响,可能连续持续几个季度。在英国的研究表明,低技术,低学历的工人和青年是最容易失业。在经济低迷时期。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经济衰退后,失业率花了5年才回落到了原来的水平。很多企业往往被观察到,在经济衰退期间的就业索赔连续上升。

商业

编辑

在经济衰退的早期阶段,生产力趋于下降,然后再次上升,实力较弱的企业会变化改变经营策略,企业之间的盈利能力大幅上升。经济衰退也提供了反竞争的合并机会,但是对整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比如在美国的竞争消磨期间就会导致延长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

社会效应

编辑

依靠工资和薪金生活的人比那些依靠固定收入或福利生活得人更受经济衰退影响。失去工作会对家庭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影响个人的健康和福祉。

历史

编辑

全球

编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当全球经济增长低于3%时,即为全球性经济衰退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全球经济衰退似乎会发生在一个长达介乎8年和10年的时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款在过去三十年和过去三年的全球经济评价,全球人均增长均为零或负数。

IMF的经济学家表态,全球经济衰退将使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到3%或更低。通过这一评价,自1985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有资格四个阶段:1990年至1993年、1998年、2001-2002年和2008-2009年。

英国

编辑

最近21世纪初之后及一直持续经济衰退对英国产生冲击。

美国

编辑

据经济学家统计,自1854年以来,美国已经经受了32个周期的扩张和收缩,平均每个经济扩张收缩周期为17个月和38个月不等。然而,自1980年以来一直只有9个经济时期经济持续负增长一个财政季度以上,而其中只有5个时期会被视为经济衰退:

  1. 1981年7月 - 1982年11月:14个月(198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英语Early 1980s recession
  2. 1990年7月 - 1991年3月:8个月(美国在1990年代初期的经济衰退英语Early 1990s recess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3. 2001年3月 - 2001年11月:8个月(互联网泡沫
  4. 2007年12月 - 2009年6月:18个月(经济大衰退
  5. 2020年2月20日 - 2020年4月:3个月(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引发的经济衰退

在最近过去的三次经济衰退,按国家经济中心定义为均符合经济衰退定义,和都由连续两个季度下降。虽然2001年的经济衰退并不涉及连续两个季度下降,但经济危机前两个季度,各经济指数也交替下降和经济增长乏力。

2000年后

编辑

官方的经济数据表明,有相当多的国家在2009年初经济衰退。美国进入衰退,导致在2007年年底和2008年看到的其它国家相似的衰退。2007年的美国经济衰退,一直到2009年6月作为全球首个进入经济复苏的国家。

美国

编辑

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一种可能的后果,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和次贷危机,是经济衰退的明显因素。

2007-2009年的经济衰退,导致私人消费下降,这还是近20年来第一次。这表明当前的经济衰退的深度和程度。随着消费者信心指数如此之低,经济复苏将需要很长的时间。在美国的消费者已经由于当前的经济衰退遭受重创,他们的不得已放弃自己的养老金储蓄,房子和贬值的股票。他们作为消费者,不仅看着自己的财富被侵蚀——此时也担心它们随着失业率的上升会丢失。

美国雇主在2008年2月,最近五年美国失去了63,000个就业机会。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说,“2008年4月6日时,有超过50%的机会,美国可能陷入衰退。” 10月1日,美国经济分析局的报告说, 在9月份以来美国已经丢失了156,000工作岗位。2008年4月29日,穆迪宣布美国九个州已经陷入了经济衰退的时期。在2008年11月,美国的雇主们总共使533,000个员工失去工作,是34年来最大的就业机会消失量。在2008年,估计有26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消失。

2009年3月在美国失业率上升至8.5%,并有5.1万个人失业。在2007年12月经济衰退开始以来,直到2009年3月,已经有约500万或者更多的人失业。这是失业人数自1940年以来最大的年度跃升。

尽管美国经济在第一季度增长1%,但是,在2008年6月,一些分析师指出,因为旷日持久的信贷危机以及在石油,食品和钢铁等大宗商品的通货膨胀,该国经济仍然处于低迷状态。由此带来2008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收缩0.5%。这是自2001年以来的最大跌幅。在第三季度非日用品品支出消费下降6.4%,服装和食品等也商品支出消费也下降不少,是自1950年以来最大的下降降幅。

2008年12月1日,从国家经济研究中心表示,美国自2007年12月(经济活动达到高峰时)一直处在经济消退,这是由于多种指标,包括失业,个人收入下降,以及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提出的。2009年7月,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衰退可能已经结束。于2010年9月20日,国家经济研究中心宣布,2008/2009年经济衰退将于2009年6月结束,这是自二战以来最长的经济衰退。

其他国家

编辑

许多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欧洲,经历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下降的时期。一些国家已有能力经验避免经济衰退,但仍然经历了经济活动放缓,如中国[46]。澳大利亚也能够在整个2000年代之后的经济衰退时期中一直保持经济正增长。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Shiskin, Julius. The Changing Business Cycle. The New York Times. 1 December 1974 [12 March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5). 
  2. ^ 2.0 2.1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 recession and a depres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ul Eslake Nov 2008
  3. ^ Business Cycle Expansions and Contractions.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19 November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October 2007). 
  4. ^ Q&A: What is a recession?. BBC News. 8 July 2008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07). 
  5. ^ Glossary of Treasury terms. HM Treasury. [25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 November 2012). 
  6. ^ Koo, Richard. The Holy Grail of Macroeconomics-Lessons from Japan's Great Recession. John Wiley & Sons (Asia) Pte. Ltd. 2009. ISBN 978-0-470-82494-8. 
  7. ^ Koo, Richard. The world in balance sheet recession: causes, cure, and politics (PDF). real-world economics review, issue no. 58, 12 December 2011, pp. 19–37. [15 April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1-10). 
  8. ^ Key Indicators 2001: Growth and Change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ADB.org. [31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7 March 2010). 
  9. ^ Samuelson, Robert J. Our economy's crisis of confidence. The Washington Post. 14 June 2010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6). 
  10. ^ The Conference Board – Consumer Confidence Survey Press Release – May 2010. Conference-board.org. 25 March 2010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3). 
  11. ^ Shiller, Robert J. WSJ – Robert Shiller – Animal Spirits Depend on Tru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7 January 2009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1). 
  12. ^ Krugman, Paul. The Return of Depression Economics and the Crisis of 2008 . W.W. Norton Company Limited. 2009. ISBN 978-0-393-07101-6. 
  13. ^ How Much of the World is in a Liquidity Trap?. Krugman.blogs.nytimes.com. 17 March 2010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4). 
  14. ^ 14.0 14.1 A Minsky Meltdown: Lessons for Central Banker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an Francisco.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23). 
  15.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Consumer Confidence: A Useful Indicator of . . . the Labor Marke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son Bram, Robert Rich, and Joshua Abel ... Conference Board’s Present Situation Index   本文含有此来源中属于公有领域的内容。
  16. ^ Wall Street starts 2017 with tailwind | By Juergen Buettner | January 4, 2017 | Chart 1: 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and Historically Shocks.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8). 
  17. ^ Consumer Confidence Drops -- Why Does It Matt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Forbes. Jun 27, 2019. Brad McMillan.
  18. ^ Yahoo News | Gundlach: We don't see a recession on the horizon | February 13, 2019.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5). 
  19. ^ Seeking Alpha | Take Me To Your Leader: Analyzing The Latest Leading Indicators | by -1.9% | Sep. 24, 2019[永久失效链接]
  20. ^ Background on the Chicago Fed National Activity Index |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 September 19, 2019 (PDF).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5-14). 
  21. ^ A Estrella, FS Mishkin. Predicting U.S. Recessions: Financial Variables as Leading Indicators (PDF).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MIT Press). 1995, 80: 45–61 [2020-03-20]. doi:10.1162/003465398557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4-06). 
  22. ^ Grading Bonds on Inverted Curv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y Michael Hudson
  23. ^ Wright, Jonathan H., The Yield Curve and Predicting Recess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arch 2006). FEDs Working Paper No. 2006-7.
  24. ^ Labor Model Predicts Lower Recession Odds.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28 January 2008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9). 
  25. ^ Sahm, Claudia. Direct Stimulus Payments to Individuals (PDF). Board of Governors of 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 2019-05-06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3-31). 
  26. ^ Lihn, Stephen H. T. Real-time Recession Probability with Hidden Markov Model and Unemployment Momentum. Rochester, NY. 2019-08-10. SSRN 3435667 . doi:10.2139/ssrn.3435667 (英语). 
  27. ^ Leading Economic Indicators Suggest U.S. In Recess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1 January 2008
  28. ^ Income and wealth inequality make recessions worse, research reveals. phys.org.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3). 
  29. ^ Neves, Pedro Cunha; Afonso, Óscar; Silva, Sandra Tavares. A Meta-Analytic Re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Inequality on Growth. World Development. February 2016, 78: 386–400. doi:10.1016/j.worlddev.2015.10.038. 
  30. ^ Raice, Shayndi. An Economic Warning Sign: RV Shipments Are Slipping. WSJ.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31. ^ The 'bloodbath' in America's trucking industry has officially spilled over to the rest of the economy.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8). 
  32. ^ Cass Freight Index Report, August 2019 (PDF).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2-13). 
  33. ^ Grim Stock Signals Piling Up as Wall Street Mulls Recession Odds. www.bloomberg.com. [26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4). 
  34. ^ Krugman, Paul. Opinion – Block Those Economic Metaphors. [26 November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0). 
  35. ^ Siegel, Jeremy J. (2002). Stocks for the Long Run: The Definitive Guide to Financial Market Returns and Long-Term Investment Strategies, 3rd, New York: McGraw-Hill, 388. ISBN 978-0-07-137048-6
  36. ^ From the subprime to the terrigenous: Recession begins at home. Land Values Research Group. 2 June 2009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12). A downturn in the property market, especially in turnover (sales) of properties, is a leading indicator of recession, with a lead time of up to 9 quarters... 
  37. ^ Robert J. Shiller. Why Home Prices May Keep Falling. The New York Times. 6 June 2009 [10 April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3). 
  38. ^ Allan Sloan. Recession Predictions and Investment Decisions. 11 December 2007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8). 
  39. ^ Shawn Tully. Recession? Where to put your money now. 6 February 2008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3). 
  40. ^ Joshua Lipton. Rethinking Recession-Proof Stocks. 28 January 2008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0). 
  41. ^ Douglas Cohen. Recession Stock Picks. 18 January 2008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8). 
  42. ^ Gaffen, David. Recession Puts Halfway Rule to the T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11 November 2008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4). 
  43. ^ Economy puts Republicans at risk. BBC. 29 January 2008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02). 
  44. ^ The Bush Recession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02-04. Prepared by: Democratic staff, Senate Budget Committee, 31 July 2003
  45. ^ George J. Church. Ready for a Real Downer. Time. 23 November 1981 [2020-03-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24). 
  46. ^ 中国能把美国逼入经济衰退?. 中国经济网. 2014-06-01 [201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