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汉文,后因仰慕屈原而改名曹京平[1],笔名有荃叶、罗旋、辛人、叶之琳、曹坪等,男,满族,辽宁昌图人,中国作家、《红楼梦》研究者。天津南开中学毕业、清华大学肄业。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其成名作为他创作于1936年的短篇《𪉈鹭湖的忧郁》,是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代表。
端木蕻良 | |
---|---|
罗马拼音 | Duānmu hóngliáng |
出生 | 曹汉文 1912年9月25日 中华民国奉天省昌图县 |
逝世 | 1996年10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 | (84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别名 | 曹京平 |
母校 | 天津市南开中学 清华大学 |
配偶 | 萧红(1938年-1942年) 锺耀群(1960年-1996年) |
生平
编辑1912年生于辽宁省昌图县𪉈鹭树村,原名曹汉文,1928年在天津读中学时因仰慕诗人屈原而改名曹京平。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2]
1933年创作了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成为19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重量级力作,长期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其间著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𪉈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短篇小说,风格独异。1938年4月,身怀六甲的萧红与端木在武汉大同酒家结婚[3]。
后于重庆、上海和香港等地投身于新品长篇小说《大江》《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诸多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其中有《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名作。[2]
1950年代后多次到深入农村、工厂和部队,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1960年5月与锺耀群结婚。
文革结束后,端木创作了一批新时期文学特色的散文和文化随笔和中短篇小说《江南风景》等。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颇大。[2]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96年10月5日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2]
人物轶事
编辑笔名由来
编辑第一种说法是,中国画家端木梦锡曾经和端木蕻良在一次笔会上相遇,因为同姓端木,所以二人谈到各自的家世。端木蕻良说,自己本不姓端木,是随养父改的姓,后来用这个笔名发表了短篇小说《𪉈鹭湖的忧郁》。
第二种说法是,曹汉文在1936年经郑振铎推荐给《文学》杂志发表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𪉈鹭湖的忧郁》时,为了避免遭到迫害,给自己取了这样一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笔名。于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但囿于当时国共局势,责编王统照认为“红”字在当时惹眼犯忌,建议换成一个较生僻的“蕻”字。后觉“蕻梁”二字组合起亦不理想,便又改为“蕻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