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印度尼西亚国
东印度尼西亚国(印尼语:Negara Indonesia Timur,范欧普豪伊森拼音系统:Negara Indonesia Timoe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荷兰在荷属东印度东部建立的政治实体。东印度尼西亚成立于1946年,1949年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结束后成为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的一员,并于1950年随着联邦共和国结束而解散。东印度尼西亚的版图在婆罗洲以东的所有岛屿,包含西里伯斯岛和摩鹿加群岛及其近海岛屿,以及爪哇岛的所有群岛,包括巴厘岛和小巽他群岛。
东印度尼西亚国 Negara Indonesia Timoer | |||||||||
---|---|---|---|---|---|---|---|---|---|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员国 | |||||||||
1946年—1950年 | |||||||||
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 | |||||||||
国歌 | |||||||||
伟大的印度尼西亚 | |||||||||
国家 | 印度尼西亚 | ||||||||
首府 | 望加锡 | ||||||||
面积 | |||||||||
• 1946年 | 349,088平方千米(134,784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46年 | 10,290,000 | ||||||||
立法机关 | |||||||||
• 上议院 | 临时参议院 | ||||||||
• 下议院 | 临时代表机构 | ||||||||
历史 | |||||||||
• 成立 | 1946年12月24日 | ||||||||
• 解散 | 1950年8月17日 | ||||||||
|
历史
编辑荷属东印度东部诸岛在行政管理上经过多次变动,后于1938年并入荷兰统治者建立的大东省。[1]四年之后,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并将这一地区置于日本帝国海军的控制之下。[2] 随着1945年8月的日本投降及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印尼共和主义者开始为免受荷兰殖民统治,而发起印度尼西亚独立革命。但是,荷兰官员在澳大利亚军队的协助下,重新返回此前由日本帝国海军控制的地区,并阻止共和主义者建立政府。[3]
1946年7月16日至25日期间,荷兰在苏拉威西马利诺召开会议,尝试为印度尼西亚提出成立联邦的解决方案。马利诺会议制定计划在婆罗洲和东印尼(当时称为大东省)建邦[4],荷兰同时拥有该邦在事实上和法律上的控制权。[5] 同年较后时期,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于11月15日通过《林牙椰蒂协定》,同意印度尼西亚成立联邦的原则。[6][7] 较后于12月18日至24日举行的登巴萨会议,制定成立“大东邦”(Negara Timoer Besar)的具体情况。[8][9][10] 该邦于12月24日成立,随后于27日定名为东印度尼西亚邦。[2]
1949年12月27日,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成立,东印度尼西亚成为新联邦的成员。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大部分地区,强制在群岛上执行非法政权,使得许多联邦成员开始选择与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合并。[11] 然而,东印尼的许多非爪哇人和基督徒反对朝向统一国家迈进。[11] 自1948年开始,东印尼官方已经必须处理米纳哈萨“第十二省”分离运动的问题。
1950年5月,东印度尼西亚末期内阁成立,主要在讨论解散及加入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使拥有大多数基督教徒的摩鹿加群岛公开叛乱,并宣布成立独立的南马鲁古共和国。[11] 1950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解散;同年11月,摩鹿加群岛的叛乱被镇压。[11]
政府
编辑1946年12月18日至24日,登巴萨会议批准《东印度尼西亚编制规章》(Peratoeran Pembentoekan Negara Indonesia Timoer),对《1927年荷兰殖民法》制订补充条例,建立新邦临时政府的架构,直到宪法正式获得通过为止。1949年3月1日,宪法草案在立法机关通过,但从未获得生效,1946年制订的规章持续执行,直到国家解体为止。[12][13] 东印度尼西亚邦的总统有权任命内阁和立法机关,部分权力在加入印度尼西亚联邦共和国后,仍然得以保留。[14]
总统
编辑巴厘裔贵族佐科尔逹·格德·拉卡·苏卡瓦蒂在建邦的登巴萨会议当选总统,并担任总统职位至国家解散为止(1946年12月24日-1950年8月17日)。[15][16]
立法机关
编辑东印度尼西亚邦临时代表机构(Dewan Perwakilan Sementara Negara Indonesia Timoer)由最初登巴萨会议的70名参与者组成,于1947年4月22日在荷兰东印度副总督许贝特斯出席的情况下,召开首届会议。1949年5月选举后,成立临时参议院。[17][18]
总理和内阁
编辑东印度尼西亚拥有总统任命的议会内阁,但荷属东印度方面仍拥有许多实权。[19]
日期 | 总理 |
---|---|
1947年1月13日-1947年6月2日 | Nadjamoedin Daeng Malewa(第一次内阁) |
1947年6月2日-1947年10月11日 | Nadjamoedin Daeng Malewa(第二次内阁) |
1947年10月11日-1947年12月15日 | Warouw(内阁) |
1947年12月15日-1949年1月12日 | Ide Anak Agung Gde Agung(第一次内阁) |
1949年1月12日-1949年12月27日 | Ide Anak Agung Gde Agung(第二次内阁) |
1949年12月27日-1950年3月14日 | J.E. Tatengkeng(内阁) |
1950年3月14日-1950年5月10日 | D. P. Diapari(内阁) |
1950年5月10日-1950年8月17日 | J. Poetoehena(内阁) |
行政区划
编辑东印度尼西亚邦继承荷兰的行政架构,行政区划为5个省(residentie),再分为若干县(afdeling)和副县(onderafdeling)。[20] 全部总共有13个自治区域,所有区域都列在《东印度尼西亚编制规章》第14节,分别是南西里伯斯、米纳哈萨、桑义赫和塔劳、北西里伯斯、中西里伯斯、巴厘、龙目、松巴哇、弗洛勒斯、松巴、帝汶及其周围岛屿、南摩鹿加和北摩鹿加。[21]
东印度尼西亚邦超过75%的区域为自治地方,总共有115个由世袭罗阇(swapraja)管制的自治地方政府。这些自治地方领袖通过短期声明(korte verklaring)或长期合同(lange kontrakten)的交易方式,以地方政务的行政权力,换取荷属东印度政府对其特殊地位的承认,罗阇在地方的统治权力可以从一代传给下一代。[22]
1938年的《自治区域规章》赋予罗阇在法律上的自治权,但事实上大多数的罗阇,其实都是被荷兰行政官控制的傀儡。[22] 东印度尼西亚邦试图削弱这些罗阇的统治权,但《东印度尼西亚编制规章》的规定,使得政府必须承认他们的特殊地位。[23]
其余不属于合约交易的区域,为政府直接管辖的控制区(rechtstreeks bestuurd gebied)。[24] 直接控制区包括米纳哈萨、南摩鹿加、哥伦打洛、望加锡、班塔恩和龙目。[24]
省份和自治区
编辑以下是东印度尼西亚的省份及其自治区。[21]
参见
编辑注解
编辑- ^ Cribb 2000,第130-131页.
- ^ 2.0 2.1 Ricklefs 2001,第276页.
- ^ Ricklefs 2001,第348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07页.
- ^ Anak Agung 1995,第97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12页.
- ^ Reid 1974,第96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17页.
- ^ Putra Agung 2007,第37页.
- ^ Kahin 1952,第364页.
- ^ 11.0 11.1 11.2 11.3 Ricklefs 2001,第285页.
- ^ de Jong 1994,第1-2页.
- ^ Schiller 1955,第97-98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63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31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20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53, 591-592页.
- ^ Wehl 1948,第164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46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47页.
- ^ 21.0 21.1 Anak Agung 1995,第180页.
- ^ 22.0 22.1 Anak Agung 1995,第121页.
- ^ Anak Agung 1995,第166页.
- ^ 24.0 24.1 Anak Agung 1995,第181页.
参考文献
编辑- Ide Anak Agung Gde Agu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State of East Indonesia Towards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Indonesia. 由Owens, Linda翻译. Yayasan Obor. 1996 [1995]. ISBN 979-461-216-2.
- Cribb, Robert. Historical Atlas of Indonesia. Curzon Press. 2000. ISBN 0-7007-0985-1.
- de Jong, Christiaan G.F., 由Daalder-Broekman, Truus翻译, Religion and state in Negara Indonesia Timur. The question of religion in the Parliament of the State of East Indonesia in 1949, illustrated by the situation on Bali (PDF), Documentatieblad voor de Geschiedenis van de Nederlandse Zending en Overzeese Kerken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Dutch Mission and Overseas Churches, 1994, 1/2 [2021-05-1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0-14)
- Kahin, George McTurnan,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Indonesi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52
- Putra Agung. "Yayasan Masyarakat Sejarawan Indones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urnal sejarah: pemikiran, rekonstruksi, persepsi. 13 (2007) ISSN 1858-2117. (印尼语)
- Reid, Anthony J.S, The Indonesian National Revolution, 1945 1950, Hawthorn, Victoria, Australia: Longman, 1974, ISBN 0-582-71047-2
- Ricklefs, M.C.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1300 3rd. Palgrave. 2001 [1981]. ISBN 978-0-230-54685-1.
- Schiller, A. Arthur. The Formation of Federal Indonesia. W. van Hoeve Ltd. 1955.
- Wehl, David. The Birth of Indonesia.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Ltd. 1948.
外部链接
编辑- History and rulers of Indonesian states, 1946–195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WorldStatesmen.org
- William H. Frederick and Robert L. Worden (编). Indonesia: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1945–50. November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