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飞车:街头狂飙

(重定向自极品飞车:街头狂飙

极品飞车:街头狂飙(英语:Need for Speed: ProStreet,香港和台湾译作“极速快感:职业街头”)艺电旗下极品飞车系列的第11部作品。2007年5月31日EA发布此作的预告片。[3]试玩版先后于10月26日、11月1日、11月2日在Xbox 360/PS3/PC平台发行,正式版11月14日在北美地区发行,11月23日在欧洲地区发行。[1]这也是第一款支持DualShock 3控制器的PS3游戏。

极品飞车:街头狂飙
  • Need for Speed: ProStreet
类型竞速
平台PlayStation 2PlayStation 3PlayStation PortableWiiNintendo DSXbox 360Microsoft Windows移动电话
开发商EA Black Box
发行商艺电
音乐Junkie XL 编辑维基数据
系列极品飞车
模式单人多人游戏
发行日
  • 北美:2007年11月14日[1]
  • 欧洲:2007年11月23日[2]

本代作品的风格和之前几部作品大相径庭。系列之前几部作品都是非法改装赛车主题,偏向街机风格,而本作偏向拟真(Sim)风格。本作完全抛弃了让前几作大获商业成功的警匪追逐情节,比赛均在专业赛道或是无交通的公路路段进行。真实性方面,自2000年"保时捷之魂"重新引入了车损机制。游戏设置了几种基于真实技术的驾驶辅助,比如方向控制(Traction Control),稳定控制(Stability Control),和ABS刹车以照顾不同层次的玩家。这些驾驶辅助可以关闭以让高级玩家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概述

编辑

车种

编辑

《街头狂飙》共有55款[4]有厂家授权的现实车型可供选择,分三个档次(Tier),不同档次的改装极限有所不同。车型分类方面实质上延续了前作"卡本峡谷"的分类(改装车、肌肉车与超级跑车)然而不再有标签化的区隔。部分车型由于驱动方式等原因,不允许参加甩尾赛。

2007年底发售的加强包(Booster Pack)又增补了16款车型。

生涯模式情节

编辑

本作的故事情节相比前两作简单很多。主角Ryan Cooper是刚由非法街头赛车转入街道赛车(由民间组织,在正规赛车场/赛段比赛,不像国际正式比赛对车辆改造和犯规处罚有明确限制的准专业比赛)的选手,驾驶轻度改装的日产240SX(S13)跑车在"战斗机器"(Battle Machine)组织的美国内华达挑战赛中成为以弱胜强的夺冠黑马,大出风头。然而第一高手“全能王”(Showdown King),日本人Ryo Watanabe却对Ryan表现出不屑一顾,并出言不逊。Ryo和四个“单项王”垄断着全世界的街道赛事纪录。

几大卫冕王和座驾分别是:

  • 全能王Ryo Watanabe, 2008款三菱Lancer EVO X
  • 赛道王Ray Krieger,2008款BMW M3 (E92)
  • 甩尾王Aki Kimura,马自达RX-7 (FD)
  • 高速王Nate Denver, 1965款Pontiac GTO
  • 直线王Karol Monroe, 2006款Ford Mustang GT

以Ryan的资历要直接挑战全能王是没有资格的。要挑战全能王,则要分别在美,日,欧举办的挑战表演赛(Showdown Challenge)中夺冠,而参加“超级晋级”(Super Promotion)是获得参加下一阶段挑战赛的条件。要参加更高级别的超级晋级,则需要在一定数量较小规模的“比赛日”(Race Day)中取胜和打破记录。“擒王之路”上对手的实力和车辆会不断提高,因此Ryan必须升级座驾和购买新车应对挑战。最终Ryan得以对Ryo发起挑战并获胜,成为新一代的“全能王”。如果能在每个分项打破10次记录,就有资格挑战“单项王”。

每击败一个卫冕“车王”,不仅能夺取该头衔,还能获得其座驾。如把Ryo和他手下的四个单项王全部击败,则Ryan会获得“街道王”(Street King)的最高头衔。

角色与出场情况

编辑

主角Ryan只在开篇,超级晋级和最终获胜等几个场合出场,完全没有台词,全程戴赛车头盔不露真面目。最终对手Ryo则出场数次,分别是嘲讽和挑衅Ryan,炫耀漂移技术,与女车模互动,和最终含恨落败。四个分项王只有名字,连照片都不曾登场。

每个比赛日现场都有主持人,都是现实中的职业竞速评论员:

  • Jarod DeAnda (在 Battle Machine / Noise Bomb 出现) 是 Formula D 方程序赛车的播报员。
  • John Hindhaugh (R3act Team Sessions / G-Effect) 是长期的 Radio Le Mans 主要播报员。
  • JBird (Noise Bomb / Rough Speed) 是 NOPI 的官方播报员。

出场的两个女车模原型分别来自是澳大利亚的Krystal Forscutt和来自日本的Sayoko Ohashi。[5]

规则

编辑

职业生涯的基本单元是“比赛日”。每个比赛日的日程和赛事种类都是事先预定的,允许玩家给每个赛类指定一部特定用途赛车(如甩尾车,高速车)和一部特定赛种备用车。每场比赛日由3-8场比赛构成,结果累计入当日总积分。

“超级晋级”比赛日的车辆由厂家赞助,参数统一。获胜后可在两款车中选择一款作为奖品永久保留,但不可重复赢取。

积分的算法是根据名次,车辆受损状况,和超过目标时间/积分的程度共同决定,每场比赛都有预设的纪录分值,打破称之为“Track Record Broken”。每场比赛积分累计入当日总分。允许无限重复参赛,以最高成绩计入。每场比赛都有奖金,主要取决于名次。普通的比赛日会有两个累计分门限:“获胜”(Win)为较低门限,和“制霸”(Dominate)的高门限。“超级晋级”只有“制霸”一个门限,达到直接结束。每达到一个门限,就能获得一张抽奖卡牌,可能是配件,修理卡和最高奖 - 任意免费车辆。此外每个比赛日都有预设的纪录可供打破。破“比赛日”的总分记录只供玩家自我挑战,对游戏进程没有影响。如果中途退出比赛日,再次进入积分归零。比赛日当日只能修理,而不能改造或调试车辆。

比赛模式

编辑

本作有四种不同的游戏模式:直线加速赛、跑道赛、竞速赛及甩尾赛。

  • 跑道赛(Grip):有四种不同的子模式:普通跑道赛(Grip)、等级区隔赛(Grip Class)、区段挑战赛与时间挑战赛(Sector Shootout / Time Attack)。PS2、Wii没有跑道等级赛。普通跑道赛同前作的Circuit(俗称跑圈),通常在封闭赛道跑2至4圈跟最多达7位对手竞赛,最先跑到终点线就获胜。等级区隔赛有8位车手参加,依照车手车辆的性能分成两组,低马力A组和高马力B组,只需要跟同组的对手互相竞争。在时间挑战赛,车手必须跑出单圈最佳时间来赢得竞赛。

区段挑战赛最多允许4名选手,跑道会分成四个区段,玩家要在每一个区段中跑出最高积分取得区段的主控权。当进入一区段时会给出一定的初始积分(对大马力车型会以粗暴降低初始积分的方式制衡),积分随时间递减(即完成用时越少,保留的就越多)此后只有超越现有区段记录才能再次得分,最终排名取决于累积积分。如果四段全部制霸,会有500分特别奖励。注意此模式的规则事实上是存在漏洞的,即首发车必然能在第一圈的所有区段获得积分,而后发的车辆存在始终零分的可能性。公平起见的话,发车顺序不应对成绩造成影响。

  • 直线加速赛(Drag):此模式下强制使用手动变速,在最佳换挡点(绿段)换挡有助于降低换挡延迟,通常有助于提高成绩。有三种子类型,1/4英里与1/2英里直线加速赛,和在1/4英里中比赛翘孤轮(Wheelie,前轮离地)的距离。由于路线是笔直的公路,故而对车辆的弯道性能基本没有要求。比赛开始前会有烧胎(Burnout)环节,会决定车辆的抓地特性。在此模式下如果发动机工作于红线就会导致过热受损,最终会爆缸而直接丧失比赛资格。此代还引入了“抢跑”的概念,即空挡切入一档时机须由玩家自行控制(以往是电脑自动),如果在绿灯亮起/指挥员落手之前起步,则直接被判犯规失去当轮资格。
  • 高速赛(Speed):有两个子模式,一种由过终点名次判断胜负,相当于以往的Sprint Race。另一种由过记速点的速度之和判断胜负,相当于以往的Speedtrap。后一种模式也必须完赛,成绩才有效(中途报废则成绩取消)。在没有交通的高速公路上,大马力车辆通常工作在极限速度附近(可达到400km/h左右)因此任何细微失误都可能导致车辆重伤甚至报废。此模式下利用前车尾流(Slipstreaming)提速也是非常关键的技巧。
  • 甩尾赛(Drift):没有明确的子模式分类,但实际上根据场地不同,有赛道(平地甩尾)和下山(惯性甩尾)两种,前者动力侧滑的作用更关键,而后者更考验技巧。在竞赛中甩出最高积分者为获胜。积分会因为甩尾的速度、角度及甩尾长度而有变化。于前作相比增加了离合器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本作甩尾比赛的电脑对手积分实际上是根据难度预设的,因此在某些简单短道上获胜反而更难。高速入弯,长甩尾,不出轨,以及使用氮气甩尾都会获得额外积分。

车辆改装

编辑

本作允许车辆改装,模式基本脱胎于前作"卡本峡谷",即以不同等级的套件来提升车辆参数(比如发动机,传动系,轮胎等)。只有升级套件才能调整(Tune),高级别的套件调整项目更多,且调节范围更大。本作的创新是外观套件会对性能产生影响,且可以通过‘风洞’功能实时微调并评估。参数的调节采用滑块的方式,专业程度介乎于"卡本峡谷"和"地下车会2"之间。调好的车辆以“图纸”(Blueprint)的形式保存配件和参数的搭配。奖励车辆和特殊车辆(代表的就是初始车240SX)带有固定图纸,外观和性能均不能变更,要提升只能重开全新的图纸。

损坏系统

编辑

该系列时隔7年于此作重新引入车损系统。当车辆发生碰撞,则外观和性能都会受损。在直线赛中,引擎超红线工作过久也会导致损伤。损伤大类分为轻伤(Light Damage),重伤(Heavy Damage)和报废(或称全损,Totaled)。损伤可在赛后用现金或保险卡修理,修理费按损伤程度和车辆/部件等级递增。报废则只能消耗全损保修卡修理。无伤完赛可获得500点积分和现金奖励,轻伤也可部分获得,以受损严重程度递减。比赛日中伤车可以选择带伤继续出赛,但只有无损车才能获准进入比赛日。另与以往作品不同,翻车(包括侧翻,翻覆和非车轮着陆)会直接导致报废,而不是原地重生。直线赛的爆缸不计为全损而是重伤。

场地

编辑

多个竞赛场地取材于知名地点,如芝加哥梅格斯机场、内华达欧洲东京大黒端口头停车场及德国高速公路 (A100 柏林环道)。另外也取景一些真实的赛道,包括英飞凌赛道(游戏中称GP Circuit),德州世界赛道波特兰国际赛道美国威洛斯普林国际赛车公园日本的惠比寿赛道及Autopolis赛道、爱尔兰的蒙特利尔赛道等。

在线竞赛

编辑

跟之前的作品相较之下,在线模式跟游戏整合的更紧密:当玩家从互联网登录,玩家的游戏完成度会记录在在线排行榜上。玩家自行改装的车也可以借由Blueprints在网络分享,并且依照积分记录在排行榜上。[6]PS2、Wii的版本去除了多人游戏功能。

扩充包

编辑

珍藏版的《街头狂飙》可以在EA Store购买,有PC、Xbox 360、PS3三种版本,珍藏版可以额外解得5种车及4场生涯赛事。[7]

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扩充包叫“Energizer Lithium Extension Pack”。新增了16种车(其中两种为免费取得)及两条跑道,另外此扩充包也砍掉了隐藏的作弊码。[8]

评论

编辑

游戏发售当年,GameSpot给此作的PS3、Xbox 360打了7.0分(好),Windows、Wii、PS2版本6.5分(良),PSP版4.0分(差)(均10分满分,下同),GameInformer为是给所有平台7.0分。IGN给予PC版6.9(尚可)。虽然绝对分值不低,该作已然是NFS系列截至当时所收到的最低评价。媒体普遍承认该作是一款基础素质扎实的赛车游戏,而批评点在于抛弃了前作成功的重要元素(开放世界和警匪题材),大量置入性行销,及操控真实度的负评和游戏操作手感的不良。细微操作相较前作要求高出许多,对PC键盘玩家尤其不友好。运行性能方面亦存在一定问题,虽然整体流畅,特定场合可能瞬间卡顿,且这种卡顿与平台和硬件配置无关,会对赛车体验造成不良影响。videoGaiden的批判点是实质创新乏善可陈,回收了大量既有元素,(原创性)并没有太高的价值,新设的规则和机制多不完善,不是存在漏洞就是枯燥重复(特别指出了烧胎三次的没有必要)。PS2,Wii,PSP版则因内容缩水备受批评。

游戏原声带

编辑

当时已崭露头角的荷兰音乐人Junkie XL被聘请作为本作的音乐顾问,并亲自为游戏创作了数首原创歌曲,还挑选若干国际新秀艺术家作品作为本作的音轨。在2007年9月7日,Junkie XL推出联名《极品飞车:街头狂飙》的原声带,[9][10]

销量,影响与后续

编辑

截至2008年2月,本作销量达到550万份,其中65%来自于北美市场,属于不错的商业销售成绩,然而并没有达到EA的期待:EA当时的总裁Frank Gibeau公开指出这一点,承认作品过度背离前作的设定是不符合消费者预期,并表示后续作品会“回归本原”。[11]

2008年后续作品“Undercover”果然回到了警匪非法赛车的路线,时任EA CEO的CEO John Riccitiello称“街头狂飙”只是一部合格的作品,而Undercover将是了不起的作品。[12]对于Undercover,EA给出了更多拨款和更充裕的开发时间,然而销售和风评都只比本作更加糟糕。这导致NFS的定位开始陷入迷茫,Black Box作为系列主要开发工作室的地位也受到动摇。2009年EA决定“三线齐发”,即拟真线,警匪线和网游线平行开发,拟真线作品"变速"(Shift)就算是"街头狂飙"的精神继任者,取得了不错的销量和商业评价,但工作室已不再是Black Box。

虽然EA自己都没有把本作视为成功,但客观上说该作引领随后一系列竞争者推出类似定位的作品,比如Codemaster的Race Driver Grid,Dirt系列,和微软的XBOX独占作品Forza Motorsport也可见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以至这一类型的在日后的十余年成为赛车游戏的主流,被称为"Simcade"。从这一点来讲"职业街头"堪称Simcade事实上的先驱之一。到2020年左右,评论指出[13]Prostreet是被严重低估的作品,主要受到发售当时主流受众思维惯性的影响。

争议

编辑

色情广告争议

编辑

在英国,该游戏在太阳报中以三版女郎上空入镜做宣推,引起保守人士极大不满。[14]虽然此外部广告非出现在游戏产品本身,故不影响评级,但显然与产品3+的年龄分级不相符。其后EA公告称该广告“在 EA 的审查过程中被疏忽”并保证不会再次出现。[15]

过度商业植入

编辑

现实商品的商业植入并不是由本作引入系列的,实际上从2003年"地下车会"已然开启。然而本作的商业植入登峰造极,且很多赞助物品跟赛车运动和故事情节毫无联系,比如劲量电池和零度可口可乐,甚至用于保修的卡牌都是由美国Progressive保险公司冠名,此举遭到一些玩家和评论家的反对。

注解

编辑
  1. ^ 1.0 1.1 New website. Electronic Arts. [2007-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3). 
  2. ^ IGN: Need for Speed: ProStreet. IGN. [2007-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1). 
  3. ^ Electronic Arts. EA Shifts Gears with Need for Speed ProStreet. Electronic Arts. 2007-05-31 [2007-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02). 
  4. ^ https://nfs.fandom.com/wiki/Need_for_Speed:_ProStreet/Cars
  5. ^ https://www.nfsplanet.com/en/news/3924
  6. ^ GameSpot Video: Need for Speed ProStreet Official Movie 10. Electronic Arts. 2007-10-08 [2007-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1). 
  7. ^ EA Store: Prostreet Collector's Edition. Electronic Arts. 2008-03-16 [200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06). 
  8. ^ EA Store: Prostreet Downloads. Electronic Arts. 2008-03-16 [2008-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2). 
  9. ^ Junkie XL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7-11-20.
  10. ^ EA Details Soundtrack, Junkie XL Score for "Need for Speed ProStreet" | Digital Media Wire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8-12-27.
  11. ^ 存档副本. [2023-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21). 
  12. ^ 存档副本. [2024-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9-07). 
  13. ^ https://gamerant.com/need-for-speed-prostreet-underrated-good-game-realism/
  14. ^ N4G.com : Topless girls used to promote The Need For Speed Pro Street in the UK. [2010-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0). 
  15. ^ EA repents use of topless models in Need for Speed ads. Joystiq. 2007-11-27 [2007-11-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