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永

中国考古学家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1954年4月2日)[1][2],中国著名考古学家梁启超第二子,生母是通房丫鬟王来喜(后改名王桂荃)。

梁思永
性别
出生1904年11月13日
 葡属澳门
逝世1954年4月2日(1954岁—04—02)(49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
墓地八宝山革命公墓
职业考古学家
配偶李福曼
亲属父:梁启超
母:王桂荃
兄长:梁思成
女:梁柏有
经历

生平 编辑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出生于澳门[3][4][5]。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学,回国后进入清华学校留美班,1924年毕业后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修读历史。[6] 约在1925年初由达特茅斯大学转去哈佛, 1927年6月离美回国,一年后回哈佛大学专读考古学人类学,1930年获得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后,回国进入中央研究院史语所考古组。1930年至1931年先后参与黑龙江昂昂溪遗址、通辽河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等地的考古发掘工作。随后因患烈性肋膜炎卧病两年,1934年渐愈后即赴安阳主持西北冈的发掘工作,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始随史语所迁往四川[4]。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1954年4月2日,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他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50岁。遗体于5日下午在东郊人民公墓火葬场举行火葬[7],后被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一年之后,嫂子林徽因病逝,也被梁家人安葬在相隔仅几米的另一处墓地。

他在殷墟第四次发掘过程中,确认柱础石、窖穴等考古遗迹,复原建筑遗址,确认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的叠压关系,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典范。1948年与其兄长梁思成(建筑学家)同时获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妻子李福曼为嫡母李蕙仙的侄女。

著作 编辑

  • 《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
  • 《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 《侯家庄》(高去寻补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中央研究院 梁思永院士基本资料
  2. ^ 梁思永1904年11月13日诞生在澳门,他是梁启超与通房丫鬟王来喜(后改名王桂荃)生得长子,是梁启超的次子,比二舅小4岁。 吴荔明著.《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1.第188页
  3. ^ 亦说上海、日本横滨。
  4. ^ 4.0 4.1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世紀考古大發現 殷墟史話 學者小傳 梁思永. [200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22). 
  5. ^ 科学领域网站 考古学家 梁思永[永久失效链接]
  6. ^ 1924年7月3日《申报》第14版的“淸华本届赴美学生姓名录”,梁思永是在1924年毕业,去时译为“达特谟斯大学”攻读历史。
  7. ^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 梁思永先生逝世. 人民日报. 1954年4月6日: 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