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皇朝通志

钦定皇朝通志》,即《清朝通志》、《清通志》,清代嵇璜刘墉等奉敕撰,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记载自清初至乾隆五十年止的典章制度。为十通之一。又与《钦定皇朝通典》、《钦定皇朝文献通考》及《清朝续文献通考》,合称“清朝四通”。

内容 编辑

《清朝通志》,全书共百二十六卷,体例上异于《通志》、《续通志》,略去本纪世家列传年谱,仅存二十略,故《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政书》类,而非《别史》类。[1]除了氏族、六书、七音、校雠、图谱、金石、昆虫草木等略以外,内容大体与清朝通典重复。

目录 编辑

《清朝通志》二十略目录:氏族略凡十卷(卷一至十)、六书略凡三卷(卷十一至十三)、七音略凡四卷(卷十四至十七)、天文略凡六卷(卷十八至二十三)、地理略凡八卷(卷二十四至三十一)、都邑略凡四卷(卷三十二至三十五)、礼略凡十二卷(卷三十六至四十七)、谥略凡八卷(卷四十八至五十五)、器服略凡六卷(卷五十六至六十一)、乐略凡二卷(卷六十二至六十三)、职官略凡八卷(卷六十四至七十一)、选举略凡三卷(卷七十二至七十四)、刑法略凡六卷(卷七十五至八十)、食货略凡十六卷(卷八十一至九十六)、艺文略凡八卷(卷九十七至一百四)、校雠略凡八卷(卷一百五至一百十二)、图谱略凡二卷(卷一百十三至一百十四)、金石略凡七卷(卷一百十五至一百二十一)、灾祥略凡三卷(卷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四)、昆虫草木凡二卷(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二十六)。

提要 编辑

《四库提要》:“二十略之目,亦与郑樵原本同。而纪传年谱则省而不作。盖实录国史,尊藏金匮。与考求前代、删述旧文,义例固不侔也。至于二十略中,有原本繁而今汰者三:《都邑略》中樵兼载四裔所居,非但约略传闻,地多无据,且外邦与帝京并列,义亦未安。今惟恭录兴京、盛京、京师城阙之制,以统于尊。《谥略》中樵分三等二百十品,多所臆定。今惟恭录赐谥,以昭其慎。《金石略》中樵所采颇杂,今惟恭录列圣宝墨、皇上奎章,兼及御定《西清古鉴》、《三希堂帖》、《淳化轩帖》、《兰亭八柱帖》诸刻。余悉不登,以涤其滥。有原本疏而今补者二:《天文略》中樵惟载《步天歌》,今则敬遵圣祖仁皇帝御制《仪象考成》,《灵台仪象志》,皇上御制《仪象考成后编》,会通中西之法,以究象纬之运行。《地理略》中樵以四渎统诸水,而州县郡道,以水为别。今则于其不入四渎者,大河以北如盛京、京畿诸水,大江以南如浙、闽、瓯、粤诸水,以及滇南、漠北诸水自入南北海者,并一一补载。而河有重源,今厎定西域而始知者,亦恭录圣制,以昭示来兹。有原本冗琐而今删并者三:《艺文略》中樵所列既多舛讹。《校雠略》中樵所举亦未精确。《图谱略》中樵分“记有”、“记无”二类,而“记无”多至二十六门,既多虚设。如击桐、试马、斗羊、对雉诸图,尤猥杂无取。今并以钦定《四库全书总目》为断,以折其中。有原本之所未闻者三:《六书略》中以国书十二字头括形声之变化,并以《钦定西域同文志》胪列蒙古、西番、托忒、回部诸字。丝牵珠贯,音义毕该,非樵之穿凿偏旁所知也。《七音略》中以国书合声之法为翻切之总钥,而两合、三合之中有上下连书,有左右并书,有重声大书、轻声细书,以《钦定同文韵统》为华梵之通津。以天竺五十字母配合成一千二百十二音,又以西番三十字母别配合成四百三十四音,而各释以汉音。汉音不具,则取以合声,非樵株守等韵所知也。《昆虫草木略》中樵分八类,五朝《续通志》已为补漏订讹。至于中国所无而产于遐方,前代所无而出于今日,如金莲花、夜亮木之类,见于《钦定广群芳谱》。普盘樱、额堪达罕、秦达罕之类,见于圣祖仁皇帝《几暇格物编》。北天竺乌沙尔器、火鸡、箬漠鲜、知时草之类,见于御制诗集。如奇石、密食、𬸦𬸚尔之类,见于《钦定西域图志》。尤非樵之抱残守匮所知矣。盖创始之作,考校易疏;论定之余,体裁益密。生于衰微之世,则耳目难周;生于明备之朝,则编辑易富。樵当宋之南渡,局于见闻,又草创成书,无所质证,故踳驳至于如斯。以视遭遇昌期,仰蒙圣训,得以搜罗宏富,辨证精详,以成一代巨观者。其瞠乎莫逮,亦良有由矣。”[2]

版本 编辑

  • 《钦定皇朝通志》,四库全书刻本,清乾隆五十二年。[3]
  • 《皇朝通志》,杭州浙江书局刊本,清光緖八年(1882)。[4]
  • 《十通》第六种,《皇朝通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
  • 《清朝通志》,台北新兴书局刊本,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5]

注释 编辑

  1. ^ 案:郑樵《通志》入《别史》,钦定《续通志》亦入《别史》,均以兼有纪传故也。至皇朝《通志》惟有十二略,则名为《通志》,实与《通典》、《通考》为类,故录于《政书》之中。
  2. ^ 钦定四库全书提要。
  3. ^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书
  4. ^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
  5. ^ 5.0 5.1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参考文献 编辑

  • 嵇璜 等 奉敕撰:《皇朝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