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杜佑撰。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编成,历时三十余年。[1]本书记录上起黄虞(黄帝有虞氏)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本书列为“十通”之一,与《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三通”。

简述

编辑

唐玄宗时,刘秩仿《周官》作《政典》三十五卷。杜佑认为《政典》条目未尽,于是公事之余,参考《开元新礼》和《五经》以及汉魏以来各家文集、奏疏,拾缺补漏,作成《通典》二百卷,附考证一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九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

《通典》体例仿效正史纪传体中的〈志〉〈书〉,将断代体改为通史体,专门记载历代政经等制度沿革变迁的典志体史书。书中不但载入前人的有关议论,而且杜佑在每篇篇首加上序言,有需要进一步解释或申明的地方特标出“说曰”、“议曰”、“评曰”、“议曰”。《通典·礼二·沿革二·吉礼一》记载:凡义有先儒各执其理,并有通据而未明者,则议之,皆云"议曰"。《华阳国志》载:“猩猩能言,取其血可以染朱罽[2]”;对此,杜佑博考诸书,又遍问胡商,证明无此事。《通典》把《食货典》放在首位,一改过去先礼乐,后食货的次序,明显是受到《管子》一书强调“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的影响,这是以前史书从来没有的。杜佑重视人口滋息,把原属地理志的人口内容收入食货典,单开“历代盛衰户口”子目,如《通典》卷七《食货•历代盛衰产门•丁中》载:“三国鼎立,战争不息。刘备章武元年,有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汉书》以来的正史大都有“五行志”,《通典》却没有跟着迷信,充份说明杜佑的卓识。马端临对《通典》评价极高,他认为此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

《通典》也有漏抄或误抄的缺点,例如抄录《隋书》时把“契弊歌楞”的“楞”误抄为“槾”。又《汉书》卷九四下《匈奴传》载:“元帝初即位……郅支单于自以道远,又怨汉拥护呼韩邪,遣使上书求侍子。汉遣谷吉送之,郅支杀吉。汉不知吉音问……明年,汉遣车骑都尉韩昌光禄大夫张猛送呼韩邪单于侍子,求问吉等……其后呼韩邪竟北归庭,人众稍稍归之,国中遂定。”《通典》“边防典”删节为“明年,呼韩邪强盛”,杜佑删略原文又误留“明年”,致文义失当;“明年”是指韩昌等人出使匈奴的时间。又“竟北归庭,人众稍稍归之”,《通典》删为“北庭人众稍稍归之”,亦不妥。《通典》解释“露田”为“不栽树者谓之露田”,此说欠妥,露田为“还受”之田,不能继承、转让、买卖,亦不能种植桑榆枣果。

目录

编辑

《通典》全书目录,食货典十二卷(卷一至十二)、选举典六卷(卷十三至十八、职官典二十二卷(卷十九至四十)、礼典一百卷(卷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乐典七卷(卷一百四十一至一百四十七)、兵典十五卷(卷一百四十八至一百六十二)、刑法典八卷(卷一百六十三至一百七十)、州郡典十四卷(卷一百七十一至一百八十四)、边防典十六卷(卷一百八十五至二百)。

提要

编辑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佑字君卿,京兆万年人。以荫补济南参军事,历官至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太保,致仕,谥安简。事迹具《唐书》本传。先是,刘秩仿《周官》之法,摭拾百家,分门诠次,作《政典》三十五卷。佑以为未备,因广其所阙,参益新礼,勒为此书。凡分八门:曰《食货》,曰《选举》,曰《职官》,曰《礼》,曰《乐》,曰《兵刑》,曰《州郡》,曰《边防》。每门又各分子目。序谓既富而教,故先《食货》。行教化在设官,任官在审才,审才在精选举,故《选举》、《职官》次焉。人才得而治以理,乃兴礼乐,故次《礼》、次《乐》。教化隳则用刑罚,故次《兵》、次《刑》。设《州郡》分领,故次《州郡》,而终之以《边防》。所载上溯黄、虞,讫于唐之天宝。肃、代以后,间有沿革,亦附载注中。其中如《食货门》之《赋税》,载《周官》贡赋,而太宰所掌九贡之法失载。载北齐租调之法,河清三年令民十八受田输租调,而露田之数失载。钱币不载陈永定元年制四柱钱法,榷酤不载后周榷酒坊法。《选举门》不载齐明帝时制士人品第有九品之科,小人之官复有五等法。《考绩》不载宋、齐间治民之官以三年、六年为小满迁换法。《职官门》如《周礼•地官》有舍人上士二人掌平宫中之政,乃云中书舍人魏置。又《隋书》大业时改内史监为内书监,乃仅云改“内史侍郎”为内书侍郎。又集贤殿书院载梁有文德殿藏书,不知宋已有总明观藏书之所。似此之类,未免间有挂漏。《兵门》所列诸子目,如分《引退取之》《引退佯败取之》为二门,分《出其不意》《击其不备》《攻其不整》为三门,未免稍涉繁冗。而火兽、火鸟之类,尤近於戏剧。《州郡门》分九州以叙沿革,而信都郡冀州当属兖,而误属冀。又极诋《水经》及郦道元《水经注》为僻书,诡诞不经,未免过当。《边防门》所载多数万里外重译乃通之国,亦有仅传其名不通朝贡者。既不临边,亦无事于防,题曰《边防》,名实亦舛。然其博取五经群史,及汉魏六朝人文集、奏疏之有裨得失者,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可比。考唐以前之掌故者,兹编其渊海矣。至其各门征引《尚书》《周官》诸条,多存旧诂。如《食货门》引《尚书》“下土坟垆”注,谓“垆,疏也”。与孔疏所引《说文》“黑刚土也”互异。又“瑶琨筱簜”注,筱,竹箭;簜、大竹。亦传疏所未备。《职官门》引《周官》太宰之属有司会,逆群吏之治而听其会计,注云:“逆谓受也,受而钩考之,可知得失多少。”较贾公彦疏颇为明晰。似此之类,尤颇有补于经训。宋郑樵作《通志》,与马端临作《文献通考》,悉以是书为蓝本。然郑多泛杂无归,马或详略失当,均不及是书之精核也。”

影响

编辑

杜佑著《通典》确立了典制体政书的体例,对后代政书的编撰影响极大,接下来的“三通”、“续三通”、“清三通”,乃至于“十通”完全仿照了《通典》的体例;而且专论制度史的“会要体”,也是受了《通典》的影响,苏冕之《会要》成于德宗贞元十九年,仅晚《通典》两年,北宋王溥又据苏冕《会要》撰成《唐会要》、《五代会要》,此后各代都有“会要”。《四库全书提要》称《通典》:“每事以类相从,凡历代沿革,悉为记载,详而不烦,简而有要,元元本本,皆为有用之实学,非徒资记问者之可比。”一般将《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相提并论,合称“三通”、“前三通”。

版本

编辑
  • 《通典》,抚州路刊本,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3]
  • 《通典》,蓝格传钞元抚州路刊本,明朝年间。[3]
  • 《通典》,福建巡按李元阳刊增入宋儒议论本,明嘉靖年间[3]
  • 《通典》,王德溢等广东刊本,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3]
  • 《通典》,武英殿三通合刻本,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
  • 《通典》,四库全书本,清乾隆四十一年。[4]
  • 《通典》,杭州浙江书局刊本,清光緖二十二年(1896年)。[3]
  • 《十通》第一种,《通典》,上海商务印书馆刊本,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5]
  • 《通典》,台北新兴书局刊本,民国四十七年(1958年)。[5]
  • 《通典》,北京中华书局校点本,1988年。

注释

编辑
  1. ^ 杜佑在《进〈通典〉表》中说:“自顷纂修,年涉三纪”。
  2. ^ 罽,音同“纪”,羊毛的织物。
  3. ^ 3.0 3.1 3.2 3.3 3.4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善本藏书
  4. ^ 国立故宫博物馆藏书
  5. ^ 5.0 5.1 中华民国国家图书馆藏书

延伸阅读

编辑

[]

 维基文库阅读本作品原文 维基共享资源阅览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