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昙宗
(重定向自毗曇宗)
毗昙宗,又称毗昙学派,为汉传佛教早期的学派,为讲习说一切有部阿毗昙义学而著名。研习、讲授相关学问的僧人,被称为毗昙师,南北朝时又称为数家、数人[1]。
历史
编辑最早传入汉地的说一切有部经典是东汉安世高译《阿毘昙五法行经》、《道地经》,曹魏时代译《阿毘昙甘露味论》,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2];有系统的传译始于东晋与十六国时期,符秦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阿毘昙八犍度论》,符秦僧伽跋澄译《鞞婆沙论》(14卷),北凉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阿毘昙毘婆沙论》(存60卷)[3],东晋僧伽提婆共慧远译《阿毘昙心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修行方便禅经》[4];后来南北朝时期,译出《众事分阿毘昙论》,刘宋僧伽跋摩等译《杂阿毘昙心论》,高齐那连提耶舍译《阿毘昙心论经》。
南北朝时《十诵律》曾流行于江南地区,僧侣学习说一切有部的论典,在当时极为兴盛,被称为毗昙宗,又称因缘宗。研习毗昙最著名的是梁代的慧集,弟子僧旻、法云;与慧集同时,在北方讲习毗昙的,以慧嵩、志念最著名。
学风
编辑注释
编辑- ^ 知礼《金光明经文句记》:“数家是婆沙,论家是成实”
吉藏《中观论疏》:“数家明凡夫断惑,以数人见有得道凡夫亦见有故断惑” - ^ 僧伽罗刹造共二十七品,依据僧祐《出三藏记集》:“三品修行经一卷(安公云近人合大修行经)”,最后三品为合入的《三品修行经》。
- ^ 僧祐《出三藏记集》,道梴“毘婆沙经序”:“……大沮渠河西王者。……息心昇堂玄客入室。诚诣既著理感不期。有沙门道泰才敏自天冲气疏朗。博关奇趣远参异言。往以汉土方等既备幽宗粗畅。其所未练唯三藏九部。故杖策冒崄。爰至葱西。综揽梵文义承高旨。并获其胡本十万余偈。既达凉境。王即欲令宣译。然惧环中之固将或未尽。所以侧席虚衿企瞩明胜。时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周流敷化会至凉境。其人开悟渊博神怀深邃。研味钻仰喻不可测。遂以乙丑之岁四月中旬。于凉城内苑闲豫宫寺。请令传译理味。沙门智嵩道朗等三百余人。考文详义。务存本旨。除烦即实质而不野。王亲屡回御驾陶其幽趣。使文当理诣斥言有寄。至丁卯岁七月上旬都讫。通一百卷。会凉城覆没沦湮遐境。所出经本零落殆尽。今凉王信向发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异悕仰寄闻。其年岁首更写已出本六十卷。……”
- ^ 僧祐《出三藏记集》,慧远“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达磨多罗。阖众篇于同道。开一色为恒沙。其为观也。明起不以生灭不以尽。虽往复无际。而未始出于如。故曰。色不离如。如不离色。色则是如。如则是色。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反迷启归涂以领会。分别阴界导以正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本经为佛大先禅法,自费长房《历代三宝纪》开始被误题为《达摩多罗禅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