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义勇军

江南抗日救国军,又称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简称江抗,是1938年至1940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一支游击队伍。

江抗政治部主任刘飞使用过的腰带和围棋,无锡博物院

沿革 编辑

1938年10月,中共澄锡虞工委将其所属的江南抗日游击队、苏浙人民抗日自卫军等230余人到茅山接受整编,陈毅授予其“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三路的番号,是江南地区的首支抗日义勇军,也简称“江抗”三路,司令梅光迪,副司令何克希。1939年4月,新四军一支队六团东进,与江抗合编,成立江抗总指挥部,总指挥梅光迪,副总指挥叶飞、何克希。9月,江抗主力西撤,与新四军丹阳游击纵队合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渡过长江进入苏北[1]

留在阳澄湖常熟地区的伤病员和一支常备队,由刘飞夏光领导。10月下旬,中共中央东南局和新四军军部派杨浩庐周达明等到常熟,与36名伤病员、东唐市一带中共江南特委和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民抗)负责人会面,决定重建武装。11月6日,他们在常熟东唐市东土地堂重新组织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因刘飞要去上海治疗,由夏光任司令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黄烽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委任周嘉禄为参谋长,胡肇汉为副司令员。1940年2月,陈毅吴仲超、何克希到东路恢复工作,“新江抗”领导成员进行了调整,何克希任司令员,吴仲超任政治委员,杨浩庐任副司令员兼政治部主任,夏光任参谋长。3月,所辖兵力有4个连,400余人[2]。同年4月,新四军三支队副司令谭震林抵达常熟,在唐市建立中共东路军政委员会。至此,“新江抗”发展成3个连;“民抗”有3个连和1个教导队,以及7个区常备队,共有近1000人[3]

1940年5月,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成立,新江抗改编为第二支队。皖南事变后,编入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4][5]

参考 编辑

  1. ^ 尚海等主编. 民国史大辞典.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09: 493. ISBN 7-5043-1301-7. 
  2. ^ 江洪等主编. 苏州词典.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1999.09: 166. ISBN 7-81037-478-8. 
  3. ^ 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志编纂委员会编. 沙家浜镇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7.03: 245. ISBN 978-7-5144-2387-7. 
  4. ^ 叶绪昌主编. 江苏革命史词典.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05: 129. ISBN 7-305-02105-9. 
  5.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5卷 大战图志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2015.04: 214. ISBN 7-80237-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