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抗日義勇軍
江南抗日救國軍,又稱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簡稱江抗,是1938年至1940年期間,由中國共產黨領導、活躍於江南地區的一支游擊隊伍。
沿革
編輯1938年10月,中共澄錫虞工委將其所屬的江南抗日游擊隊、蘇浙人民抗日自衛軍等230餘人到茅山接受整編,陳毅授予其「江南抗日義勇軍」第三路的番號,是江南地區的首支抗日義勇軍,也簡稱「江抗」三路,司令梅光迪,副司令何克希。1939年4月,新四軍一支隊六團東進,與江抗合編,成立江抗總指揮部,總指揮梅光迪,副總指揮葉飛、何克希。9月,江抗主力西撤,與新四軍丹陽游擊縱隊合編為新四軍挺進縱隊,渡過長江進入蘇北[1]。
留在陽澄湖、常熟地區的傷病員和一支常備隊,由劉飛、夏光領導。10月下旬,中共中央東南局和新四軍軍部派楊浩廬、周達明等到常熟,與36名傷病員、東唐市一帶中共江南特委和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民抗)負責人會面,決定重建武裝。11月6日,他們在常熟東唐市東土地堂重新組織江南抗日義勇軍東路司令部(簡稱新江抗)。因劉飛要去上海治療,由夏光任司令員,楊浩廬任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黃烽任政治部副主任。不久,委任周嘉祿為參謀長,胡肇漢為副司令員。1940年2月,陳毅派吳仲超、何克希到東路恢復工作,「新江抗」領導成員進行了調整,何克希任司令員,吳仲超任政治委員,楊浩廬任副司令員兼政治部主任,夏光任參謀長。3月,所轄兵力有4個連,400餘人[2]。同年4月,新四軍三支隊副司令譚震林抵達常熟,在唐市建立中共東路軍政委員會。至此,「新江抗」發展成3個連;「民抗」有3個連和1個教導隊,以及7個區常備隊,共有近1000人[3]。
1940年5月,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東路指揮部成立,新江抗改編為第二支隊。皖南事變後,編入新四軍第六師第十八旅[4][5]。
參考
編輯- ^ 尚海等主編. 民国史大辞典.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1.09: 493. ISBN 7-5043-1301-7.
- ^ 江洪等主編. 苏州词典.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 1999.09: 166. ISBN 7-81037-478-8.
- ^ 江蘇省常熟市沙家浜鎮志編纂委員會編. 沙家浜镇志. 北京:方志出版社. 2017.03: 245. ISBN 978-7-5144-2387-7.
- ^ 葉緒昌主編. 江苏革命史词典.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3.05: 129. ISBN 7-305-02105-9.
- ^ 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著.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第5卷 大战图志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5.04: 214. ISBN 7-80237-7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