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恪(509年—582年),子恭吴兴武康[1][2]南北朝南梁南陈官员。

沈恪个性深沉,有办事才能,梁朝新渝侯萧映为郡将时征召他为主簿。萧映搬往北徐州,他也跟随镇守;到萧映迁到广州,他则兼任府中兵参军,经常领兵伐黎族卢子略反梁,他对战有功,除授中兵参军陈霸先和沈恪来自同一郡,感情很好,萧映去世后,陈霸先南征李贲,差遣妻子依附沈恪回乡,很快他补任东宫直后,因岭南功勋除授员外散骑侍郎,诏令他聚集宗族[1][2]侯景包围台城,沈恪率部下入城,依例加右军将军。侯景派人在东西堆起两个土山逼城,城内也堆起土山和应,沈恪担任东土山主,日夜迎战,以功封东兴县侯,食邑五百户,迁员外散骑常侍。建康陷落,沈恪抄小路回到故乡;陈霸先征讨侯景,派人通知他,于是在东边起兵和应,至侯景被平,他在京口参见陈霸先,同日授都军副,很快转任府司马[3][4]

陈霸先打算讨伐王僧辩,沈恪参与计划,当时王僧辩的女婿杜龛镇守吴兴,陈霸先就派陈蒨长城县建立栏栅防备杜龛,又下令他回到武康县招兵。王僧辩遭诛杀,杜龛果然差遣副将杜泰率兵在长城攻击陈蒨。其时沈恪已率领士兵离开武康县击败杜龛的党羽,不久陈霸先遣派周文育支援长城,周文育到达时杜泰就逃走。陈蒨和周文育进军离开吴兴郡,沈恪的部队亦到达,屯驻郡南。杜龛获平定,陈蒨袭击东扬州刺史张彪,任命沈恪监督吴兴郡。太平元年(556年),他除授宣猛将军、交州刺史,同年迁转为永嘉太守,但未拜任就下令他再次监督吴兴郡。他从吴兴入朝,适逢陈霸先准备受禅,于是派中书舍人刘师知带领他勒兵入宫,好像在别宫保卫梁敬帝。沈恪推门入见陈霸先,叩头推辞:“沈恪曾经侍奉萧家,今日不忍看到这样的事,我愿意受死,不会遵奉命令。”陈霸先嘉许他的志向,不再逼他,任用荡主王僧志取代[5][6]

陈霸先建立南陈,他担任吴兴太守;永定二年(558年)转到会稽郡任职。当时余孝顷隐谋和应王琳,到临川出兵攻打周迪,朝廷任用沈恪为壮武将军,率兵跨过山岭营救周迪;余孝顷得知他来到就退走。永定三年(559年),迁官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智武将军、吴州刺史,顺便就任鄱阳郡,很快追还鄱阳郡职,改行会稽郡事;同年改除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陈蒨继位为陈文帝,进封他监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依然担任将军、太守。天嘉元年(560年),增爵位食邑五百户,次年(561年)征召为左卫将军,不久外任都督四州诸军事、军师将军、郢州刺史;天嘉六年(565年)再征召为中护军,改任护军将军。光大二年(568年),沈恪转迁使持节、都督三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唯未就镇就改为护军将军[7][8]

陈宣帝即位,他获加散骑常侍、都督广东衡等十八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他未到岭南,前广州刺史欧阳纥就举兵抵抗,令他不能前进,朝廷派遣司空章昭达督军讨伐欧阳纥,之后欧阳纥平定,沈恪入州。广州经历兵荒,房屋遭摧残破坏,他关心安抚,施行恩惠,当地人民很依靠他。太建四年(572年),他被征为领军将军,调回朝廷后被指就任不及时而被罢免;太建十一年(579年)获起用出任散骑常侍、卫尉卿,同年又授与他平北将军、假节,监督南兖州。次年(580年),改授他散骑常侍、翊右将军,监南徐州,又派电威将军裴子烈领马五百匹协助他沿江防守。明年(581年)他再次入朝任职卫尉卿,仍然担任常侍、将军,很快又加侍中,迁护军将军。陈后主继位,因病改授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同年去世,虚岁七十四,赠翊左将军,朝廷下诏赐他棺材,为他举哀,提供丧事资金,,儿子沈法兴嗣爵[9][10]

引用 编辑

  1. ^ 1.0 1.1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萧映为郡将,召为主簿。映迁北徐州,恪随映之镇。映迁广州,以恪兼府中兵参军,常领兵讨伐俚洞。卢子略之反也,恪拒战有功,除中兵参军。高祖与恪同郡,情好甚昵,萧映卒后,高祖南讨李贲,仍遣妻子附恪还乡。寻补东宫直后,以岭南勋除员外散骑侍郎,仍令招集宗从子弟。
  2. ^ 2.0 2.1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沈恪字子恭,吴兴武康人也。深沈有干局。梁新渝侯萧映之为广州,兼映府中兵参军。陈武帝与恪同郡,情好甚昵。萧映卒后,武帝南讨李贲,仍遣妻子附恪还乡。寻补东宫直后。以岭南勋,除员外散骑侍郎。仍令总集宗从子弟。
  3. ^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侯景围台城,恪率所领入台,随例加右军将军。贼起东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内亦作土山以应之,恪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以功封东兴县侯,邑五百户。迁员外散骑常侍。京城陷,恪闲行归乡里。高祖之讨侯景,遣使报恪,乃于东起兵相应。贼平,恪谒高祖于京口,即日授都军副。寻为府司马。
  4. ^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侯景围台城,起东西二土山以逼城,城内亦作土山应之,恪为东土山主,昼夜拒战。以功封东兴侯。及城陷,间行归乡。武帝讨景,遣使报恪,恪于东起兵相应。贼平后,授都军副。
  5. ^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及高祖谋讨王僧辩,恪预其谋。时僧辩女婿杜龛镇吴兴,高祖乃使世祖还长城,立栅备龛,又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及僧辩诛,龛果遣副将杜泰率众袭世祖于长城。恪时已率兵士出县诛龛党与,高祖寻遣周文育来援长城,文育至,泰乃遁走。世祖仍与文育进军出郡,恪军亦至,屯于郡南。及龛平,世祖袭东扬州刺史张彪,以恪监吴兴郡。太平元年,除宣猛将军、交州刺史。其年迁永嘉太守。不拜,复令监吴兴郡。自吴兴入朝。高祖受禅,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恪,令勒兵入,因卫敬帝如别宫。恪乃排闼入见高祖,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家来,今日不忍见许事,分受死耳,决不奉命。”高祖嘉其意,乃不复逼,更以荡主王僧志代之。
  6. ^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及武帝谋讨王僧辩,恪预其事。武帝使文帝还长城立栅备杜龛,使恪还武康招集兵众。及僧辩诛,龛果遣副将杜泰袭文帝于长城,恪时已出县,诛龛党与。武帝寻遣周文育来援长城,文育至,泰乃走。及龛平,文帝袭东扬州刺史张彪,以恪监吴兴郡。武帝受禅,时恪自吴兴入朝,武帝使中书舍人刘师知引恪,令勒兵入,因卫敬帝如别宫。恪排闼入见武帝,叩头谢曰:“恪身经事萧家来,今日不忍见此事,分受死耳,决不奉命。”武帝嘉其意,不复逼,更以荡主王僧志代之。
  7. ^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高祖践祚,除吴兴太守。永定二年,徙监会稽郡。会余孝顷谋应王琳,出兵临川攻周迪,以恪为壮武将军,率兵逾岭以救迪。余孝顷闻恪至,退走。三年,迁使持节、通直散骑常侍、智武将军、吴州刺史,便道之鄱阳。寻有诏追还,行会稽郡事。其年,除散骑常侍、忠武将军、会稽太守。世祖嗣位,进督会稽、东阳、新安、临海、永嘉、建安、晋安、新宁、信安九郡诸军事,将军、太守如故。天嘉元年,增邑五百户。二年,征为左卫将军。俄出为都督郢武巴定四州诸军事、军师将军、郢州刺史。六年,征为中护军。寻迁护军将军。光大二年,迁使持节、都督荆武祐三州诸军事、平西将军、荆州刺史。未之镇,改为护军将军。
  8. ^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帝践阼,除吴兴太守。永定三年,除散骑常侍、会稽太守。历事文帝及废帝,累迁护军将军。
  9. ^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高宗即位,加散骑常侍、都督广衡东衡交越成定新合罗爱德宜黄利安石双等十八州诸军事、镇南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恪未至岭,前刺史欧阳纥举兵拒险,恪不得进,朝廷遣司空章昭达督众军讨纥,纥平,乃得入州。州罹兵荒,所在残毁,恪绥怀安缉,被以恩惠,岭表赖之。太建四年,征为领军将军。及代还,以途远不时至,为有司所奏免。十一年,起为散骑常侍、卫尉卿。其年授平北将军、假节,监南兖州。十二年,改授散骑常侍、翊右将军,监南徐州。又遣电威将军裴子烈领马五百匹,助恪缘江防戍。明年,入为卫尉卿,常侍、将军如故。寻加侍中,迁护军将军。后主即位,以疾改授散骑常侍、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其年卒,时年七十四。赠翊左将军,诏给东园秘器,仍出举哀,丧事所须,并令资给,谥曰元。子法兴嗣。
  10. ^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至宣帝即位,除平越中郎将、都督、广州刺史。恪未至岭,前刺史欧阳纥举兵拒崄,不得进。朝廷遣司空章昭达讨平纥,乃得入州。兵荒之后,所在残毁,恪绥怀安辑,被以恩惠,岭表赖之。后主即位,为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卒,谥曰元。子法兴嗣。

延伸阅读 编辑

[]

 陈书/卷12》,出自姚思廉陈书
 南史·卷67》,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文献 编辑

  • 陈书》·卷十二·列传第六
  • 南史》·卷六十七·列传五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