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边新街

澳門街道

河边新街(葡萄牙语:Rua do Almirante Sérgio)是位于澳门半岛风顺堂区的一条道路,长905米,宽度约4到18米[参2],是澳门渔业[参3]从高处衰落的一条证据。河边新街呈东北—东南走向。街道名字是在1869年7月26日命名,由来从19世纪末葡属澳门在内港进行的填海工程,而葡文名字则是从葡属澳门第87任总督海军上将苏沙(António Sérgio de Sousa)取来。东北起于火船头街和比厘喇马忌士街,西南至西湾湖景大马路,沿途周边是澳门渔业曾经存在的证据:著名的下环四围下环街,澳门初期的买卖街。[参4]坐标22°11′26.1″N 113°32′00.6″E / 22.190583°N 113.533500°E / 22.190583; 113.533500

 
       
河邊新街
 
       
RUA DO
ALMIRANTE SÉRGIO
地图
命名日期1869年7月26日 [参1]
类型街道
道路长度905米(2,969英尺)
道路宽度4—18
车限速制60公里每小时
地点澳门风顺堂区
道路走向东北—西南
起点火船头街、比厘喇马忌士街
主要路口
  • 柯邦迪前地
  • 水字巷
  • 比厘喇马忌士街
  • 陈乐巷
  • 李道巷
  • 马博士巷
  • 李加禄街
  • 河边新巷
  • 盐巷
  • 盐里(烂花园)
  • 带水围
  • 小贩巷
  • 沙井地巷
  • 下环街
  • 如意巷、航海学校街
  • 如意围
  • 咸鱼街
终点西湾湖景大马路

历史 编辑

早期历史 编辑

葡萄牙人于1557年开始定居澳门,并常在下环华人交易,令下环成为名副其实的“商贸中心”。过去的内港是渔民们捕鱼时可以让渔船停泊之处,这也让到很多渔夫们开设鱼栏、海产店、渔船材料店和工具商店来吸引顾客们来卖东西,因此也有百货店以供应渔民们的生活用品。主要卖鱼的渔民们为客家人蜑家[参5]

内港填平后 编辑

一直到1872年,下环还是澳门繁荣的中心。到了1872年,澳门开始把内港填平,把下环原有的海域改成陆地[参6],这直接造成澳门渔业衰落,没有了海水的连接,澳门下环逐渐失去自身的地位。而填平好的陆地被规划成一条马路,最后政府把马路命名为“河边新街”[参2]。填平后的陆地虽然吸引了多数工匠和商人来交易,在某程度上带来了生意,但澳门的内港填海工程一直没有停,直接让到河边新街逐渐失去自身的“河边”,这也波及了很多渔民的生意,而他们的商铺一同倒闭,老铺们都放上“荣休结业,有缘再见”的纸条[参7]。因此,河边新街完全从一条靠着买卖海产的街道变成一条只有“曾经卖过鱼”的街道,面貌也完全改变。[参7]

现况 编辑

现在的河边新街已经完全突变,只有附近比厘喇马忌士街还剩一些买海鲜的商铺,澳门渔业现在都是依靠中国大陆和其他国家进口冷藏海鲜或新鲜海鲜,非常少本地人会愿意花时间捕鱼,制作鱼翅等劳动工作。并且因为燃油价格和其他费用,澳门的想做渔夫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所以澳门的渔民大部分已经卖掉自己的渔船并且转行。[参8]

福德祠 编辑

福德祠是典型的土地庙,也是澳门重点保护的一个不动产的纪念品,福德祠建于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曾在同治十年(1871年)和民国甲寅年(1914年)重修。福德祠供奉的主神为福德正神(又名土地公)、北帝天后。福德祠里有收藏历年由下环大众捐赠的大量匾额对联、木幡及香案[参9]福德祠建筑以砖头和木头结构为主,有传统中式屋顶的岭南建筑,殿内设有山门,内有天井[参10]其特色在于它是澳门唯一有骑楼的庙宇,并且是澳门最大的福德祠,内有牌匾及石碑多块。[参11]

每年的土地诞诞期,福德祠都会举行祈福仪式、神功戏等活动,是下环区的一个盛事。[参12]

 
澳门其中一个评为不动产的文物的中式庙宇——福德祠

实施公交专用道 编辑

 
河边新街的公交专用道

根据2016年的报告里,每天有最少28万人乘搭公共交通来回妈阁关闸,基于此,澳门交通事务局决定在2016年8月实施妈阁至林茂塘时限性公交专用道[参13][参14]

河边新街被选中为公交专用道中的第二段。为了方便上下班的人,公交专用道只会在早上和下午高峰时间[注1]时实施,其余时间任何车辆可行驶进入河边新街。在专道实施的时间,只有巴士和特别车辆[注2]能通过,如果有私家车在这时间里驶入河边新街,会被科处罚款澳门币600元。[参14]

交通事务局表示因为实施公交专用道,澳门妈阁到关闸的路段乘搭巴士的数量增加一成,而巴士行驶的时间减少了百分之七到十二。[参13]

附近的建筑(北到南) 编辑

图片集 编辑

注解 编辑

    注:

  1. ^ 实施时间为每日上午7时30分至9时、下午4时30分至7时。
  2. ^ 紧急车辆:像救护车、消防车和警车等车辆

参考文献 编辑

    参:

  1. ^ 关, 俊雄. 澳門總督街名研究 (PDF). macaoculturalstudies. [2023-07-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01). 
  2. ^ 2.0 2.1 河邊新街(約1920年). 澳门虚拟图书馆. 2003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2). 
  3. ^ 漁農業 - 澳門記憶. 澳门虚拟图书馆.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5) (中文(澳门)). 
  4. ^ 傅玉兰(澳门港务局顾问). 澳門街道標幟及名稱. www.macaudata.mo. 2003-03-23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中文(澳门)). 
  5. ^ 飞历奇. 疍家女阿張. www.icm.gov.mo. 1950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4) (中文(澳门)). 
  6. ^ 黄就顺. 澳门填海造地、 海岸线变迁的历史及土地利用. 2009-12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7. ^ 7.0 7.1 以懷舊之名,走遍澳門 (系列一). 莲花时报. 2020-07-22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3) (中文(澳门)). 
  8. ^ 休漁期延長影響生計 年輕人嫌辛苦拒入行漁業難捱或掀退場潮. 澳门时报. 2018-02-13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9. ^ MM040-福德祠(河邊新街)-被評定的不動產 (文物建築)-澳門文化遺產網. www.culturalheritage.mo.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0. ^ 4. 福德祠(河邊新街) (PDF). ICM. 2015-12-18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03-09) (中文(澳门)). 
  11. ^ 福德祠. www.macaudata.mo. 2003-03-26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2) (中文(澳门)). 
  12. ^ 土地誕. www.macaotourism.gov.mo. 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3. ^ 13.0 13.1 媽閣至林茂塘時限性巴士專道. www.dsat.gov.mo. 2022-05-24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4) (中文(澳门)). 
  14. ^ 14.0 14.1 媽閣時限性公交專道八月實施. 澳门旅游局. 2016-07-13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5. ^ 柯邦迪前地(司打口). 澳门旅游局.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0) (中文(澳门)). 
  16. ^ 藝舍酒店. 澳门旅游局.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7. ^ 英京酒店. 澳门旅游局. 2002-05-29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8. ^ 凱泉灣. MaliMaliHome. 2008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19. ^ 下環區坊眾互助會. 澳门街坊会联合总会. 2023-07-25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20. ^ 澳門海灣餐廳. 澳门海湾餐厅. 2018-08-07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7) (中文(澳门)). 
  21. ^ 聖瑪沙利羅學校. 圣玛沙利罗学校. 2019-02-11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1) (中文(澳门)). 
  22. ^ 澳門網上地圖. 澳门网上地图. [2023-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25) (中文(澳门)). 
  23. ^ 航海學校簡介. 海事及水务局. 2018-04-11 [202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02) (中文(澳门)).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