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大革命战争

(重定向自法國大革命戰爭

法国大革命战争(法语:Guerres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是1792年至1802年间法国(立宪王国共和国)与反法同盟爆发的一系列战争。主要战场位于欧洲地区,但也外溢至中东大西洋印度洋等地。这场战争以法国胜利告终,其并吞莱茵河左岸皮埃蒙特,控制荷兰瑞士与北意大利城邦,拿破仑·波拿巴成为法兰西第一执政

法国大革命战争

上:瓦尔密战役里沃利战役;中:诺维战役苏黎世战役;下:马伦戈战役霍恩林登战役
日期1792年4月20日-1802年3月25日
(9年11个月又5天)
地点
结果 法国胜利
领土变更 法国并吞莱茵河以西所有领地与皮埃蒙特,将荷兰瑞士北意大利纳为附庸
参战方

南尼德兰农民军


法国 圣多明戈起义者


美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革命以来,法国身陷于内忧外患中,又因皮尔尼茨宣言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最终于1792年4月20日对哈布斯堡君主国统治者弗朗茨二世宣战[注 1],大革命战争爆发。战争初期法军表现不佳,联军掌握战略优势,但在瓦尔密战役后局势转变,法军开始在各个战线出击,征服了比利时莱茵兰萨伏依等地区。1793年,法国对荷兰英国西班牙宣战,但此时局势再次不利于法国,联军夺回失土并入侵法国,迫使法国颁布全民动员法令。此举再度强化法军,到1795年年初不仅再次征服比利时,还占领荷兰莱茵河左岸,同年普鲁士、荷兰、西班牙退出战争。1796年,三个法国军团向奥地利本土进攻,拿破仑·波拿巴的意大利军团成功击败敌军,向维也纳进军迫使奥地利休战,在1797年10月17日签订《坎波福尔米奥条约》。

法国控制西欧与南欧后将目光转向埃及,在1798年派出部队征服埃及,试图掌控地中海并近一步进攻英属印度。同年,新的反法同盟被组建起来,东欧强权俄罗斯也加入对法战争。法军在战争初期征服那不勒斯后,就在各个战线不断挫败,但随着俄军在苏黎世的惨败与联军在荷兰的失利,法国避免了被入侵的绝境。1799年11月,自埃及归国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为第一执政,在隔年6月的马伦戈战役取得胜利,重新控制北意大利。同时德意志地区的法军在12月2日赢得霍恩林登战役,第二次反法同盟失利。1801年2月9日,法奥双方签订《吕内维尔条约》,拿破仑也开始介入德意志内部事务。1802年3月25日,法国与英国签订《亚眠和约》,英国放弃其征服的大部分海外领土,法国大革命战争结束。

法国大革命战争是18世纪欧洲最致命的军事冲突,军人死亡人数100万,另有未知数目的平民死于饥荒或流感。此战后,新生的共和法国稳固其内外局势,但也让拿破仑·波拿巴上台,日后再次成为君主政体。双方阵营间的冲突依旧不可调和,最终爆发更血腥的拿破仑战争,改变此后的世界政治走向。

历史概述

编辑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的出逃失败被捕,加剧了法国人民对外国干涉的担心,也激化了欧洲君主对共和国的敌视。1792年4月20日,法国对奥地利宣战;8月,奥地利与普鲁士联军进逼巴黎,要求恢复路易十六的自由与统治。共和国的生存一度面临危机。但9月20日,临时组织的法军凭借“保卫共和国”的高昂热情,在瓦尔密战役中出人意料的击败了训练有素的普鲁士军队,扭转了不利的战局。

1793年1月21日,法国国民公会以叛国罪为由,处死了路易十六。这一行动激怒了欧洲几乎所有的君主。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德意志意大利诸邦都加入了反法同盟,共和国再度面临危机。卡诺将军对法国军制进行重大改革,实行全国普遍征兵制,成年法国人都加入了军队。军事改革还包括:就地解决补给,多兵种混合编成。战术上的改进包括:使用步兵纵队代替步兵横队,以利于快速机动;大量使用散兵;大规模集中使用炮兵。经过改革的法国军队成了一支足以和欧洲各国职业军队抗衡的大军。法国和反法同盟在各条战线上展开了多年的拉锯战。1797年1月14日,拿破仑·波拿巴指挥法军在里沃利战役赢得了对奥军的决定性胜利,奥地利被迫和谈。法国赢得了对第一次反法同盟的胜利。

1799年,英国,俄罗斯,奥地利,那不勒斯,葡萄牙,和部分德意志邦国再次结成反法同盟。反法同盟在战场上取得了节节胜利,但1800年俄国退出同盟给了法国以喘息之机。远在非洲指挥埃及远征军的拿破仑秘密返回法国,重组政府和军队。1800年6月14日,法军在拿破仑指挥下取得了马伦哥之役的胜利,瓦解了第二次反法同盟

1802年3月27日,亚眠和约签订,英国和法国也结束了战争状态。法国大革命战争结束,欧洲获得了短暂的和平,但很快就卷入了规模更大的拿破仑战争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脚注

编辑

    注:

  1. ^ 弗朗茨二世此时非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参考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