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方言类电视节目

(重定向自浙江方言電視

浙江方言电视节目,最早兴起于1990年代,2000年代一度流行,后来受制于推广普通话运动逐渐衰微。

中国各地语言生活
方言电影史
方言童谣/民歌

方、语言电视广播史
各地读音字典

WikiProject:中国传统声音

节目类型主要是吴语戏说新闻情景剧栏目剧),缺乏吴语综艺节目吴语解说体育节目吴语电视剧。2007年起被广电部门严限,每天最多能播3小时。

萌芽 编辑

 
1990年末美式英语剧《老友记》在浙江大热,吴语电视剧却大为逊色[1]
 
美式英语喜剧《猫和老鼠》的吴语译制版2004年起被禁

浙江较早用吴语来戏说新闻(评书口吻讲新闻)的电台节目是1994年杭州《阿通伯说新闻》,[2]吴语电视节目(不论类型)则萌芽于2003年。[3]1990年末美式英语情景喜剧《老友记》、《欲望都市》在浙江大热,吴语电视剧却大为逊色,尽管当年浙江98%以上为吴语人口。[4]2004年1月杭州电视台推出吴语的《阿六头说新闻》一炮而红,[5][3]小学生口耳相传。[6]在粤语地区的《外来媳妇本地郎》取得成功后[1],浙江各市在2004-2006年冒起数十档新闻主持用母语戏说新闻、演员用母语演出情景剧栏目剧)的节目(详见节目举隅一节)。

2007年后被限制 编辑

播出时段,2007年起每个市最多6档节目(电视台电台合计),每档限每天半小时,换言之全市每天最多能播3小时,[7]而且“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8][7]卷起舆论。[9]另外少儿节目严限当地方言、普通话电视剧不得译制为方言[7]

节目类型被广电总局连出禁令限制。2004年10月“一律不得播出”外国节目的汉语方言译制片[10]矛头指向风行全国地方电视台的《猫和老鼠英语译吴语等版本,[11][12]为了应对,电视台改为译制港产片(由粤语译吴语),宁波电视台2005年10月启播以吴语为电影配音的节目《阿国电影[注 1]。2005年再限制所有电视剧不得使用方言,[14][15]唯独赵本山的辽北铁岭方言剧《马大帅3》被放行播映,各省一片哗然。[16][17][18]

说吴语的人2000年代占浙江省总人口的98%以上。[4]不过吴语节目被严加限制。浙江在2004年初-2007年7月播出42档方言节目。[19]至2013年,中国大陆仅余下30几个方言节目。[20]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在2005年办讨论会,研究员纷纷认为方言节目只是市井化的调味品,“保护方言,我觉得为时过早,再过一百年以后再讨论这个问题”。[21]

节目 编辑

杭州游泳名将孙杨吴语杭州话极流利[22][23]。图为2018年,他在家乡杭州杭州电视台访问

类型 编辑

由于开拍电视剧需要许可证,加上2005年广电总局一刀切禁止吴语电视剧等“方言”电视剧,[14]方言节目主攻不属电视剧的剧种——戏说新闻情景剧栏目剧),[注 2]缺乏吴语综艺节目吴语解说体育节目和吴语电视剧。2017年,有学者指可以放宽汉语译制片吴语综艺节目,“优秀的电视剧和纪录片,如《琅琊榜》《舌尖上的中国》等,都可以提供方言对译配音版本,以增强优秀文化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鲜活互动;还应适当增加方言影视娱乐节目,寓教于乐,利用明星嘉宾的影响和效应,引导年轻人重视方言”,[25]“要像爱护赵本山一样,爱护其他方言艺术家”。[26]

然而,认为吴语仅仅“只适合做一些轻松活泼或具有讽刺意味的社会题材”的题材偏见普遍存在,[3]对于此,有回响指“应该正视母语文化复兴的现实,消除对母语文化的品味歧视。”[27][28]戏说新闻也非全然好评,有学者批评浙江“方言类新闻节目过分地还原生活,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3][29]也有赞赏它关注浙江人民的生存状况和日常生活,展示民风,尊重浙江百姓的话语权。[30]

收视 编辑

年龄段 占该节目观众
(2007年)[注 3]
4至14岁 4%
15至24岁 9%
25至34岁 12%-14%
35至44岁 18%-20%
45至54岁 27%-28%
55至64岁 17%-19%
65岁以上 8%-11%

在全盛期,不少学生要看完节目才睡。[6]。2006年被严管后学生观众减少,2007年收视调查见右表。其中杭州、宁波、温州、绍兴、台州的吴语戏说新闻节目家喻户晓,这5个城市的主持担任了中国联通“如意通”品牌浙江代言人。[31][32]

成功原因 编辑

成功原因,首先是普遍受当地和外地人观众欢迎,包括杭州、[28]宁波、[33][34]台州。[35]来发讲啥西》尤受新宁波人喜欢,调查300户宁波居民仅7%不赞成该节目,主要是“听惯了普通话会感到不习惯”。[33]亦有少数批评指“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增多会显出城市的小家子气,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36][37]

电视台和观众的热衷也是成功原因。地方电视台挽救了收视[3]观众而言,“方言文化产品能够给理解这种方言的人带来特有的快乐。快乐,就可以是唯一的理由,所以在地方电视台,拍摄和播放方言电视剧,是民众快乐的权利,它是文化权利的一种,就如民俗、宗教,它不需要太多功利的理由,精神上的快乐,可以成为它存在的全部意义。(略)广电局限制方言文化产品,就是用国家权力干涉人们这种快乐的方式。”[38][39]

节目举隅 编辑

浙江吴语节目包括:嘉兴今朝多看点[40]、宁波《来发讲啥西》(2005年2月1日-?)[40]舟山讲拨侬听》、绍兴师爷说新闻》(2005年1月-?)[40][41]温州百晓讲新闻》(2004年6月1日-?)[40][41]金华二十分可乐》(2006年1月8日-?)[42][40]及《新闻节节棒》、台州阿福讲白搭[35]杭州本塘第一剧》(2006年1月1日-2009年7月),[43]杭州我和你说》(2004年4月26日-?)[44]杭州我爱杭州佬》(2003年-2008年10月28日)[45]等。

社会影响 编辑

振兴浙江非物质文化 编辑

浙江吴语台州话语音样本。长期盛行于台州,至推普为止

1968年吴语剧团杭剧团剧员在文革时被打为牛鬼蛇神令剧团被撤消,杭剧消失41年。[30][46][47]2004年兴起的戏说新闻节目融合了绍兴平湖调莲花落等浙江曲艺[41][48]节目又作专门介绍,促成杭剧团2009年复团、又促成多种吴语曲艺成为国家级非遗浙江省非遗[30]2011年吴语电视节目介绍浙江博物馆的馆藏及浙江历史,访馆人数创历史新高。[30][49]

吴语短暂复兴 编辑

吴语电视全盛时期,在学生流传甚广。[3]学术研究普遍指出在家看电视对于语言习得的潜移默化,比学校的语言教学更有效。[50]在家里也跟父母只讲普通话的本地儿童(又参见无方言族),因看电视而重拾一些吴语单词,例如宁波的吴语译制片节目《阿国电影》和绍兴的《师爷说新闻》甚受学习者喜爱。[51][41]

不过,2007年以来方言电视被广电总局严限后渐渐式微。[20]浙江省档案局副巡视员沈伟光在2012年指:“(吴语目前)往往局限在乡里、家庭、弄堂里,加深了认为方言仅是市井俚语的错觉;……造成的是吴方言的造词能力严重衰退,[注 4]……目前来看,吴方言很有可能会是中国主要方言中最早消失的一个,逐渐消失的声音亟待保护和传承。”[52]

相关条目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原先仅为《天然舞台》节目的栏目,在10月31日独立成一档节目。[13]
  2. ^ 在中国大陆,电视剧的投拍、播出,需要先获得“制作许可证”与“发行许可证”,但栏目剧不需要,所以栏目剧能边拍边播。这些栏目剧不限于方言节目,还包括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普法栏目剧》等。[24]
  3. ^ CSM媒介研究统计2007年上半年《阿六头说新闻》和《我和你说》节目的收视[3]
  4. ^ 关于浙江吴语衰退的新闻,另见:

引用来源 编辑

  1. ^ 1.0 1.1 50万元年薪招聘总编导 浙江全力打造情景喜剧. 东方网——转自每日商报. 2005-09-21 [2021-0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5). 
  2. ^ [钱塘文化艺术导师]阿通伯: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搜狐——转自钱塘文化. 2017-08-15.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李军林. 方言类新闻节目热播存在的问题、成因与对策——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个案. 《新闻知识》. 2011, (9).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4. ^ 4.0 4.1 方言类节目引出的争议. 浙江日报. 2005-04-07.  转载至方言类节目引出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0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说吴语的人占全省总人口的98%以上 
  5. ^ 在杭州你可能没听过“小热昏”,但一定知道《阿六头说新闻》. 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2019-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6. ^ 6.0 6.1 李稹. 荧屏方言热的冷思考. 《观察与思考》. 2006, (4).  全文公开于:李稹. 荧屏方言热的冷思考. 新浪财经. 2006-02-20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22). 
  7. ^ 7.0 7.1 7.2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方言类节目管理的通知(浙广局发〔2007〕138号).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 2007-08-15.  全文公开于:政策经典:加强方言类节目管理. 安徽亳州市电视台副台长冯大鹏的新浪博客. 2010-07-08 [2020-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3). 
  8. ^ 朱小红. 4月1日起浙江规范语言文字,晚上7点-9点电视台不允许播方言类节目. 新华社浙江分社主办浙江都市网. 2007-0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9. ^ 在浙江省语委、语言文字专家及相关单位举行座谈会,探讨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今后,黄金时间晚上7点到9点,电视台不得播出方言类节目,在播出的方言类节目中,应当加上汉字字幕,对这项规定你觉得合理吗?. 浙江都市网 (新华社浙江分社). 2007年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10. ^ 《关于加强译制境外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管理的通知》(广发编字〔2004〕1188号). 广电总局. 2004-10-13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11. ^ 朱烁. 专家谈广电总局禁播方言译制片令. 新浪新闻——转自北京晨报. 2004-10-21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23). 
  12. ^ 王晓晶; 赵培. 广电总局禁播方言译制片 观众起争论反对者多. 搜狐娱乐——转自法制晚报 (北京青年报社).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1-27). 
  13. ^ 阿国电影主持人撰文. 关于插播广告的问题,跟大家解释一下. 中国宁波网民生e点通天一论坛. 2006-01-15 [2021-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8). 
  14. ^ 14.0 14.1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广发剧字[2005]560号),2005年10月8日。关于进一步重申电视剧使用规范语言的通知. 中国政府门户网站. 2005-10-14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15. ^ 广电总局强调广播影视节目不得擅自使用方言. 新浪——转自人民网. 2006-04-01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05). 
  16. ^ 查俊. 面对禁令,凭啥赵本山是个例外?. 检察日报. 2005-10-18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9).  摘要版由人民网辑录于:18日集粹:那一刻,我惊诧于自己的贪婪与无耻. 人民网. 2005-10-18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2). 
  17. ^ 封杀影视方言怎能“打南不打北”. 文摘周报. 2005-10-25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此文摘是综合了两份稿,包括:限用方言是对文化多样性的漠视. 中国青年报. 2005年10月18日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8). 方言电视,你来自哪一方. 人民网——转自新京报. 2005年10月14日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1-02). 
  18. ^ 李姝; 范东波. 广电总局禁拍方言剧 《王保长新篇》改说普通话. 新浪娱乐——转自华西都市报. 2005年10月15日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0-28). 
  19. ^ 吴雪青. 浙江省广播电视方言类节目的理性审视.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 (6): 12. 
  20. ^ 20.0 20.1 周涛. 浅谈电视节目中的方言现象.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3, (7).  作者是中国中央电视台大型节目中心副主任兼女主持周涛.
  21. ^ 2005年3月22日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青年学者沙龙聚会讨论。誊稿见:针对“保卫方言”口号的一场讨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08-03-04 [2020-09-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誊稿亦刊于《中国教育报》,日期不详。
  22. ^ 殷佩琴. 暖男孙杨摆家宴全程在说杭州话. 杭州网——转自都市快报. 2017-08-03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23. ^ 孙杨回杭州次日便投入训练 直言还不考虑娱乐圈. 新浪体育——转自钱江晚报. 2017-08-03 [2021-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5). 
  24. ^ 广电总局不准电视剧用方言 沪上情景剧继续搞笑. 新浪娱乐——转自新闻晨报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 2005年10月14日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10). 
  25. ^ 王树瑛. 试论汉语方言的价值与保护策略. 《东南学术》. 2017, (4).  全文公开于:试论汉语方言的价值与保护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01-09 [2021-0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王树瑛,湖北恩施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26. ^ 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可以和谐并存. 中国广播网. 2010-06-17 [2021-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6). 
  27. ^ 广电总局欲整顿方言剧 文化学者称要对其宽容. 网易娱乐专稿. 2009-07-17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21).  又转载至:专访裴钰:对方言剧要宽容 保持平衡度最重要. 新民网. 2009-07-17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12). 
  28. ^ 28.0 28.1 张先亮; 王敏. 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的方言节目与语言和谐建设——以杭州电视台《阿六头说新闻》为例. 《浙江社会科学》. 2013, (9): 140. 许多人都认为方言是市井俚语,是上不了台面的话,但是《阿六头》的成功正好驳斥了这种错误观点  作者是浙江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大学语言研究所所长。
  29. ^ 类似表述参见:
    • 刘英. 方言类新闻节目热播的成因与反思——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 《传媒观察》. 2011, (6): 46.  作者单位: 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社科办
    • 王硕. 方言类民生新闻栏目热播成因和健康发展——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  作者王硕(1979-),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属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30. ^ 30.0 30.1 30.2 30.3 王硕. 方言类民生新闻栏目热播成因和健康发展——以《阿六头说新闻》为例.  作者王硕(1979-),女,吉林梅河口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属首都医科大学党委宣传部.
  31. ^ “阿福”马占胜讲述:“阿福讲白搭”幕后的故事. 台州日报. 2007-02-09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32. ^ 用品牌引领客户——从黄金资源广告拍卖看台州影视文化频道的品牌价值.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官方网站. 2012-09-13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1).  结集于《创新之源:优秀论文集(上)》,江琴宁(主编,台州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属《五年飞飏》系列丛书.
  33. ^ 33.0 33.1 顾华达. “来发”讲啥西:宁波话火热哒哒滚. 新浪新闻——转自宁波晚报. 2005-02-05: 第3版. 
  34. ^ 业内解读总局禁方言:主要约束综艺节目主持人. 腾讯娱乐——转自现代金报 (新华社浙江分社). 2014-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35. ^ 35.0 35.1 吕净净. 《阿福讲白搭》的接近性优势. 《视听纵横》 (浙江省广播电视局主办). 2007年5月, (3).  全文公开于:从《阿福讲白搭》谈方言新闻栏目的接近性优势. 台州广播电视总台官方网站. 2012-09-13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2). 
  36. ^ 標題不詳. 《浙江日报》. 2005-04-07.  转载至方言类节目引出的争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200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杭州方言类电视节目的增多会显出城市的小家子气,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37. ^ 类似观点参见:张涛. 适度控制方言节目彰显和谐理念. 《青年记者》 (山东: 大众报业集团). 2007, (7). 
  38. ^ 高一飞西南政法大学刑法教授). 不解方言之美是权力的无知. 中国法院网 (人民法院报社). 2005-10-19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1).  该文被摘录于张帆(编)、人民网评论部策划. 【文化眼】放过方言和港台腔,围剿废话与套话. 人民网文化专题. 2005年10月23日 [2020-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17). 
  39. ^ 类似的表述参见:
  40. ^ 40.0 40.1 40.2 40.3 40.4 电视方言节目火爆浙江各地 方言名嘴争说新闻. 钱江晚报 . 2006-02-08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3-03). 
  41. ^ 41.0 41.1 41.2 41.3 罗昕; 陶丽. 方言电视节目《师爷说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闻知识》 (陕西日报社). 2012, (7)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42. ^ 陈建平. 电视娱乐节目与地域文化——以金华电视台《二十分可乐》为例 (5). 2010.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43. ^ 陆琴芳. 地方电视台情景剧的生存状态—以《本塘第一剧》 为例. 《青年记者》. 2010: 57-58. doi:10.15997/j.cnki.qnjz.2010.32.006. 
  44. ^ 李安娜. 民生节目品牌的塑造与提升策略——以《我和你说》为例. 《传媒评论》. 2016, (6). 
  45. ^ 庄小蕾. 钱江频道品牌栏目纷纷“换血”, 我爱杭州佬告别观众. 今日早报. 2008年10月28日 [2020-1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3). 
  46. ^ 姜雄. 杭滑60年欢笑背后那些事儿. 杭州政府官网——转自杭州日报. 2013-11-01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十年浩劫开始了,杭滑被“砸烂”,明星一夜间变成了牛鬼蛇神。今天杭滑院长刘笑声的父亲刘剑士,当年是杭滑的编剧,被关进了牛棚 
  47. ^ 王丽; 黎莉; 王静. 昔日杭剧团头牌花旦,85岁的朱凤艳——好想再唱一段杭剧. 钱江晚报. 2008-07-26: A4版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原以为杭剧可以走上正轨,然而“文革”开始后,批判鬼戏、批判才子佳人戏,却让刚刚兴旺的杭剧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剧团撤销,人员下放改造,杭剧团从此不复存在。(......)让消失40年后的杭剧重获新生才是他们最想要看到的 
  48. ^ 王婷; 孔玉莉. 百年莲花落引来新观众,翁仁康在杭举办莲花落专场火爆异常. 浙江日报. 2007-03-07 [2020-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0). 
  49. ^ 浙江省博物馆最佳宣传推广做法简介. 中国博物馆协会官网. 2012-05-07 [2020-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9). 
  50. ^ Kuppens, An H. Incidental 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 from media exposure. Learning, Media and Technology. 2010, 35 (1): 66-67, 79-80. Thus, media technologies are not only useful for intentional language learning but also for incidental language acquisition. (...) In addition to these studies on the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a foreign language through television, there is research that confirms the incidental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e., by bilinguals; see, e.g., Uchikoshi 2005, 2006a, 2006b) and of a native language (e.g., Krcmar, Grela, and Lin 2007;Rice et al. 1990; Wright et al. 2001) from television viewing. (...) Incidental and intentional language acquisition are very different processes when it comes to, for instance, the object of focus of the learner's attention (meaning vs. form), the amount of exposure needed (more vs. less; see, e.g., Gass 1999, 322), and the degree of (teacher) supervision and feedback (none vs. some). 
  51. ^ 宗珵; 周科娜. 小宁波人只说普通话不说宁波话(图). 搜狐新闻——转自现代金报. 2007-03-11 [2021-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3). 
  52. ^ 沈伟光. 沈伟光在全省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培训会讲话提纲. 又转载至:沈伟光. 浙江方言语音档案数据库建设工作全面实施. 2012-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  摘录版亦刊于新华网浙江为方言建档,记录“逐渐消失的声音”. 浙江在线——转自新华网. 2011-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