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吉王子

印度尼西亞東爪哇的傳奇王子

潘吉 (原名为Pandji) 是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的一位传说中的王子。 他的一生构成了许多爪哇故事的基础,这些故事又与《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一起构成各种诗歌的基础,以及在东爪哇被称为哇扬 (“ gedog”的意思是“面具”) 的哇扬皮影偶戏

潘吉王子寻找他失去的妻子,Dewi Sekartaji

潘吉的故事一直是印尼传统舞蹈的灵感来源,最著名的是在茨里本和马朗的面具舞蹈。尤其是在谏义里这个被称为是潘吉神话故事里的故乡,在当地的故事越来越多,并且有些和传奇人物 Totok Kerot 连结在一起。潘吉的故事已然从东爪哇岛传播开来,成为整个马来亚文学和戏剧的基石,这些地区包括现今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以及柬埔寨等国家。[1][2]

传说 编辑

爪哇的英雄潘吉王子,为了寻找失踪的未婚妻坎卓琪罗纳公主,历经乔装、更名等难关,最后终于相逢的故事。 展现出爪哇文学不再局限于公元12世纪以来,诸如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等庄严神圣的印度史诗作品。在十四至十五世纪时期,透过航海贸易商传播至巴厘马来半岛泰国缅甸柬埔寨甚至菲律宾,使之更为流传,亦成为十七至十八世纪,东南亚最家喻户晓的文学故事,是具独特性的区域文学文本及文化瑰宝。

艺术与文学的出现 编辑

潘吉故事中的场景出现在13世纪东爪哇 candi 墙的叙事浮雕中,与那时的哇扬风格形成鲜明对比,优美自然,微妙呈现。[3]

苏南·吉里在1553年就创建哇扬面具偶戏来演绎潘吉的故事。[4] 潘吉故事中的哇扬库利特表演与哇扬普瓦(以印度史诗为根据的表演)大致相同;但是,由于它们的材料,它们被认为是不太重要的。 此外,它们的头饰更简单,下半身穿着的衣服则是基于爪哇的宫廷礼服。[5] 基于潘吉故事的情节,东爪哇人的哇扬扁平傀儡戏(使用木偶),或是西爪哇人的哇扬杖头傀儡戏(使用三维杆状木偶)和 Wayang Beber(故事以卷轴图示)也很常见。[6] 而这也是在 Wayang Topeng (假面舞手势)中所使用的主要故事基础。[7]

联合国教科文世界记忆名录 编辑

莱顿大学图书馆以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柬埔寨的国家图书馆里潘吉的故事手稿,于2017年10月30日在享有声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中被铭刻,肯定了它们的世界意义。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olt (1967), p. 124. In this book, which is often cited as a reference, the word was misprinted as "godeg".
  2. ^ Timoer (1981)
  3. ^ Holt 1967,第71页.
  4. ^ Brandon (1970), p. 6.
  5. ^ Scott-Kemball (1970), p. 41.
  6. ^ Holt 1967,第125, 127, 312页.
  7. ^ Holt 1967,第128页.

书目 编辑

  • 布莱登, 詹姆斯 R. 論黃金寶座:三部爪哇皮影戲 。. 马萨诸塞州剑桥::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