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礼逊教堂

(重定向自澳門馬禮遜堂

马礼逊堂(葡萄牙语:Capela Protestante)是香港圣公会澳门传道地区辖下的一所罗马风格小圣堂﹐位于澳门东方基金会新会址边的永久墓园(现在的旧基督教坟场)内,即贾梅士广场贾梅士公园附近。该堂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821年建立,但现今可以给各种教派背景的信徒参与敬拜。现今的圣堂,曾于1922年重修,是澳门最古老的新教传道所。圣堂的兴建是为了纪念曾将圣经翻译成中文的传教士罗拔·马礼逊,圣堂的画窗上刻画了一本圣经的图案并写上“太初有道”的字样,在圣坛的两旁,分别放置纪念占士安迪葛及亨利马基臣的纪念碑。

马礼逊堂
Capela Protestante
Morrison Chapel
马礼逊堂,摄于2006年
地图
22°11′59″N 113°32′24″E / 22.19975°N 113.53991°E / 22.19975; 113.53991
位置白鸽巢前地
国家/地区 澳门圣安多尼堂区
所属宗派圣公宗
官方网站morrisonchapel.com
历史
创建日期1820-1830
奉献马礼逊
建筑
教会地位传道小圣堂
功能状态活跃
建筑类型教堂
建筑年份1922
行政
Episcopal area澳门传道地区
教省香港圣公会
圣职人员
总主教邝保罗
主教邝保罗
传道区主理圣品英语Priest in chargeStephen Durie

历史

编辑
 
立于基督教坟场的马礼逊纪念碑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商人由18世纪后期,直至1834年在中国经商。 其章程规定,须让雇员定期参与宗教仪式,并须从英国派遣牧师以照顾雇员的精神需求。

在1821年购入圣堂和墓地(旧基督教坟场)的土地之前,该圣堂可能位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间简单办公室。 此次购入墓地是与受聘于东印度公司传教士及翻译马礼逊的妻子玛丽·马礼逊去世有关。 在此之前,葡萄牙当局只允许天主教徒墓葬在其殖民地。

没有人知道现址第一座教堂的建筑史,最早有关此教堂的记载是在1833年的一次结婚仪式。

1834年,当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贸易垄断,英国政府接收了管理教堂和墓地的责任。这个责任是在1870年的转让契约转移到受托人,其三名高级代表须包括至少两个有新教徒居住在澳门的国家。

1921年,教堂需要完全重建,仅保留原有的地基。这次重建受两个条件限制:它必须从街边以高墙隐藏,以及它不可设。1922年教堂重建完成后,一直以来结构不变。

二战后坟场转交圣公会管理,教堂则以马礼逊命名,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
 
建筑
妈阁庙 | 港务局大楼 | 郑家大屋 | 圣老楞佐教堂 |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 岗顶剧院 | 何东图书馆大楼 | 圣奥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楼 | 三街会馆(关帝庙) | 仁慈堂大楼仁慈堂博物馆)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号住宅(卢家大屋) | 玫瑰圣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庙 | 旧城墙遗址 | 大炮台 |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东方基金会会址 | 基督教坟场(包括马礼逊小教堂) |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灯塔)(保育危机
前地
妈阁庙前地 | 亚婆井前地 | 岗顶前地 | 议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稣会纪念广场 | 贾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馆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总部事务局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亚美打利庇卢大马路 | 圣若瑟教区中学第四校 | 澳门邮政局大楼 | 圣物宝库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艺术博物馆与墓室 | 澳门博物馆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