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华人,是指有华裔血统或纯华裔血统的牙买加公民。早期的移民在19世纪来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又出现了另一波移民潮。早期移民的许多后裔已经移居国外,主要是加拿大美国。大多数牙买加华人都是客家人,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来到牙买加的苦力和劳工。

牙买加华人
Chinese Jamaicans
总人口
75,000
分布地区
牙买加: 金斯敦
海外: 多伦多加拿大
纽约南佛罗里达州英语South Florida美国
英格兰英国
语言
牙买加英语英语Jamaican English牙买加土语英语Jamaican Patois客家话
近期新移民也会使用汉语官话
宗教信仰
基督宗教天主教英国国教)、中国民间信仰[1]
相关族群
客家人巴拿马华人

移民历史 编辑

大多数牙买加华人都是客家人,可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来到牙买加的契约劳工。英国议会在1811年研究中国人移民到西印度群岛的前景,并于1843年试图招募中国工人前往牙买加,英属圭亚那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但没有成事。中国移民工人最早来到牙买加的两艘船是在1854年抵达的,第一艘是从中国直接运来的,第二艘是从巴拿马移民到来承包种植工作的。到了1870年,又有200人到达,大部分来自其他加勒比岛屿。后来到了1884年,第三波的680名中国移民将到达。除了少数来自四邑的客家人,其中大部分是东莞惠阳宝安的客家人。 这第三波移民将继续带来更多来自中国的亲属。

中国契约移民的涌入旨在取代非法的黑奴制度。这需要签订一项五年合同,将劳动力的活动限定在特定的种植者和他们的庄园,如违反合同的任何条文,即对他们进行身体和经济处罚。包括每天工作12小时,每日4美元工资,还提供食品,衣服,医疗保健和住房。虽然这些合同经常受到侵犯。 中国移民也可以独立于契约制度。 这些独立移民以个人自由移民的方式来支付自己的费用,也可以储蓄,约满后不再续约重获自由。1917年,整个契约移民制度被取缔,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印度领导民族主义运动的甘地的压力。

从1910年起,中国移民需要支付30英镑的押金,并通过书面测试,证明他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语言写约50个字。1931年对中国移民的限制进一步加强,到1947年又由于中国领事馆的游说而放松。1943年人口普查显示居住在牙买加的12394名华人。这些被普查分为三类,即“中国出生的”(2,818),“本土出生的”(4,061)和“中国有色的”(5515),后者指的是多种族混血的儿。这这使牙买加华人成为加勒比海地区第二大华人,仅于古巴华人。到1963年,华人在牙买加实际上垄断了零售业,控制着90%的干货店和95%的超市,同时在洗衣店和赌场等其他部门拥有广泛的控股权。

在上世纪70年代,数千名牙买加华人逃离了对他们的种族间暴力浪潮; 一开始他们主要是去了加拿大,这个国家比美国对移民比较开放,后来美国成了主要的移民目的地。结果,牙买加华人集群可以在牙买加境外找到,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多伦多,美国纽约市南佛罗里达州英语South Florida。 但是,到了1980和1990年代,又有新一轮的牙买加华人移民浪潮,包括设立针对美国市场的纺织工厂的香港和台湾企业家,还经常引进中国的工人。

社群组织 编辑

与其他地区的华侨社区相比,与移民原籍中国有关的家乡协会在牙买加华人移民中影响力不大。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洪门等一些秘密团体积极组织人手,然而,牙买加第一个正式的中国组织是共济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后来,中华会馆成立于1891年。中华会馆成立了华人疗养院,华人公立学校,华人公墓和华人救济院。它也出版了自己的报纸。 帮助牙买加华人和中国保持强有力的联系,同时为牙买加华人学生制订学校制度。 中华会馆是一座两层建筑。底层由牙买加华人历史博物馆占领。这个建筑已经在牙买加邮票上显示。

牙买加第一本中文商报“中华商报”由郑佑康于1930年创立,五年后,由华侨公会接管,华人公会更名为华侨公报。它继续出版直到1956年,并在1975年复刊。中国共济会也于1956年发表了自己的手写周报“民治周刊”。1940年创刊的《塔》是中国社会第一份英文报纸。国民党地方分会也于1953年开始发表自己的论文《中山报》。

在牙买加独立之前,每年都有一次的牙买加中国小姐盛会。最初是为华侨公会筹集资金,并得到了《塔》的支持。《塔》写了社论鼓励中国社区的女孩加入,并在一些年份提供了赞助奖。如在1955年,赢家可得两周的迈阿密之旅。

然而,随着选美日益盛行,非裔牙买加记者提出的指责是,那里展现的民族自豪感是“不爱国”,“非牙买加”。这次盛会后更名为中国小姐竞技俱乐部,以避免争议,但在1962年举行了最后的“公开种族选美比赛”。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牙买加的华人妇女由于害怕种族纠纷而没有参加牙买加小姐的盛会。然而,这种非正式的色彩界线在1973年被打破,当时袁咏麟(Patsy Yuen)于1973年进入牙买加获得小姐称号,并在伦敦世界小姐大赛中获得第三名。然而,袁表示自己是一个完全的牙买加人,与中国传统关系不大,并在媒体声明中声称,她甚至不喜欢中国的食物,以免“干扰官方的国家身份”。

还有一所牙买加华人社群学校,中国公立学校。它由中国共济会于1920年设立,当时名称是华侨公立学校,并于1922年暂停。1924年3月,一个名为新民俱乐部的华侨戏剧俱乐部资助并复兴了学校,将其重新命名为新民学校,意即“新人民学校”,收取6英镑的学费。俱乐部继续运作该校至1928年,当时华侨公会以2300英镑的价格购买了这所学校,把它命名为现在的名字,并把它搬到了一个更大的建筑里。 华侨公会于1944年颁布了新的法条,规定遵循中华民国教育部的规定。当时中文是主要的教育媒介,“外语”是次要的。 1945年,随着300多名学生和竞争对手学校的兴起,中华民国驻上海总领事馆还要求捐款进行翻修,最终筹集了10000英镑。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社区在教学语言方面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人提出以实用性的课程定位,有些则认为放弃中文教学就等于放弃中国人的身份。1952年课程改为英文为主要教学媒介。到1955年,学校只有两位能讲中文的老师。之后,学校的财务起伏不定,终于在1960年中期关闭[2]

华人在牙买加仍然很突出。 1970年,牙买加还有11710名华人。社区依然强大,他们仍然庆祝中国传统节日如农历新年等。

族群关系 编辑

早在1911年,华人在牙买加全国建立杂货店就引起了白人和牙买加人的关注。人们普遍认为,华人为了保险目的而对自己的财产犯有纵火罪,而以前他们只是被指控为尖锐的商业行为。

根据1934年3月31日在牙买加一份报章有关“有害毒品”的报导,有关鸦片的问题成为20世纪初对华人新移民仇外态度的早期根源之一。白人精英难以忍受的新一波大量涌现的中国移民店主。这个社论(1913年6月10日)把早期的中国移民和他们现在的“贫穷的,无知的同胞”区分开来,指责华人新移民为牙买加的“鸦片恐慌”,因为“土著人正在屈服于邪恶,致命的习惯”。这是第一场根植于鸦片毒品交易的反华思潮。

宗教 编辑

早期的中国移民为牙买加带来了中国民间信仰元素,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在古老的华侨公会大厦竖立的关帝神坛,即使在华侨公会搬迁总部之后,它们依然留在那里。然而,自从祖先首先从中国迁徙了十几年以后,中国传统宗教习俗在牙买加华人中大部分已消失了。一些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在华人公墓中最为明显,在清明节期间,家属们会去清理祖先的坟墓,而这些习俗往往是由华侨公会组织起来的(英文称为Gah san,客家话嫁山);然而,随着大部分牙买加华侨移民到北美大陆,这种公共和社区方面的清理已经消失了,实际上,华侨公会企图在2004年恢复它。

宗已成为牙买加华人的主要宗教;但他们主要是天主教会而非基督新教。牙买加华人社区也可以找到英国圣公会,但牙买加其他教派,如浸信会(传统上与非裔牙买加社区有联系)在牙买加华人中几乎完全没有。牙买加华人对基督宗教的转变有几个方面。一些人为了获得婚姻和生育方面的法律认可而进行了权宜的转换,而与当地妇女建立关系的中国男子却常常通过为孩子选择教父母而将其吸收到教会社区,儿童出席的主日学校。

此外,中文公立学校直到六十年代中期被关闭,这有助于牙买加华人进入著名的天主教中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发生了大量的改宗,证明华人“越来越努力地适应当地社会”。中国公立学校的前校长何如钧在那几年吸引华裔皈依基督宗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的华人新移民最新浪潮在许多情况下不是基督徒,但他们并没有带来任何广泛可见的非基督宗教的宗教习俗。他们当中有几个已经是新教基督徒,并组建了自己的教堂,用汉语进行礼拜。由于语言障碍,他们与早期移民到牙买加的华人社群没什么联系关系。

文化融合 编辑

经过几代人的同化,很少有牙买加华人能够说中文。他们大多数以英语或牙买加克里奥尔语作为他们的第一语言。 绝大多数名字都是英文的,但不少仍是中国的姓氏,常见姓氏包括张、蒋,钟,陈、李,林,凌,黄、孔。中国的饮食文化在这个群体中也保留了下来。

参考 编辑

Hemlock, Doreen (17 April 2005), "Out Of Many, One People: Chinese-Jamaicans Treasure Their Roots And Their Communities", Sun-Sentinel, retrieved

  1. ^ Shibata 2006
  2. ^ 生存、适应与融合:牙买加华人社区的形成与发展. www.chinaqw.com. [2018-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