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琦
(重定向自王審琦)
王审琦(925年—974年),字仲宝,本辽西人,后移居洛阳。
后汉乾祐三年(948年),应募入伍,成为枢密使郭威麾下。显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战”中与赵匡胤等一战成名。王审琦和石守信等人都是宋太祖的“结社兄弟”,后周时均担任军队将领,后周末年,官拜殿前都虞侯。赵匡胤成为皇帝之后,因有“翊戴之勋”,任命为殿前都指挥使。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赵匡胤听赵普之建议,行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王审琦的兵权,出为忠正军节度使,镇寿春八年。开宝二年(969年)从征太原,次年改镇许州,留居京师。开宝六年(973年)与高怀德并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七年(974年)八月,卒,年五十。
审琦为官操守清廉,去世后赵匡胤亲至其住所哭灵,赐中书令,追封琅琊郡王,后又追赠为秦王,谥号“正懿”。有九子,王承衍、王承衎等,每人一座府院,人称“九院王氏”,“遂为京师甲族”[1]。承衍娶宋太祖赵匡胤的长女昭庆公主。
据宋书,王审琦有关于喝酒的趣闻,他本不能饮酒,一日和宋太祖宴,太祖称与其布衣交,应共富贵,试饮之,王审琦饮十杯而无苦。后来和太祖一起喝,能喝,回到家中,就不能饮酒,强饮酒会生病。
家族
编辑- 妻:曹氏,秦国太夫人
- 子:王承衍,终官护国军节度使、检校太尉、赠中书令、追封郑王
- 孙:王世安,崇仪副使、阁门通事舍人
- 曾孙:王克正,殿中丞
- 孙:王世隆,终官六宅使、平州刺史、赠泰州防御使、累赠尚书令
- 曾孙:王克基,引进使、恩州刺史
- 曾孙:王克绪,西染院副使、阁门通事舍人
- 曾孙:王克忠,终官四方馆使、新州刺史、赠引进使、果州团练使
- 曾孙:王克明,终官昭州团练使
- 玄孙:王诲,终官文思副使
- 来孙女:王氏,适右武卫大将军、庆州刺史赵世劬[2]
- 玄孙:王诲,终官文思副使
- 孙:王世雄,内殿崇班
- 孙:王世融,终官内园副使、赠太子太保
- 曾孙:王克存,终官都官司郎中、累赠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太傅
- 玄孙:王发,终官宣教郎、累赠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师
- 来孙:王绹,终官左中奉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清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实封一百户、赠左光禄大夫
- 晜孙:王陔,右奉议郎
- 仍孙:王晞高,右承务郎
- 仍孙:王晞曾,右承务郎
- 仍孙:王晞祖,未仕
- 仍孙女:王氏
- 仍孙女:王氏
- 晜孙:王陔,右奉议郎
- 来孙:王绹,终官左中奉大夫、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临安府洞霄宫、清源郡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实封一百户、赠左光禄大夫
- 玄孙:王发,终官宣教郎、累赠太子少师、太子太保、太师
- 曾孙:王克臣,终官太中大夫、龙图阁直学士
- 曾孙:王克述,左班殿直
- 曾孙:王克存,终官都官司郎中、累赠太子少傅、太子少师、太傅
- 孙:王世安,崇仪副使、阁门通事舍人
- 子:王承衎,终官西上阁门使、永州刺史、左武卫大将军
- 孙:王世京,阁门祗侯
- 孙:王世文,终官左屯卫大将军
- 曾孙:王克善,终官西头供奉官、赠成州团练使
- 玄孙:王泾,右班殿直
- 玄孙:王溥,右班殿直
- 玄孙女:王氏,封永宁郡夫人、适宁远军节度使、巩国公赵宗祐
- 玄孙女:王氏,适虞城主簿赵彦
- 玄孙女:王氏,封靖安郡君、适龚州防御使赵仲悯
- 玄孙女:王氏,累封潭国夫人、越国夫人,赠魏越国夫人、适成德军荆南两镇节度使、太尉、开府仪同三司、荆王、赠太师兼尚书令、追封魏王赵𫖳
- 来孙:王伯鸾
- 曾孙:王克善,终官西头供奉官、赠成州团练使
- 子:王承德,终官东上阁门使、会州刺史
- 孙:王世厚,终官内殿崇班
- 曾孙女:王氏,封寿昌县君,适右武卫大将军、柳州刺史赵叔颐
- 孙:王世厚,终官内殿崇班
- 子:王承祐,如京使、赠左武卫大将军
- 孙:王世彦,朝散郎
- 曾孙女:王氏,封仁和县君,适右金吾卫大将军、秀州防御使赵仲惠
- 孙:王世彦,朝散郎
- 子:王承俊,内殿崇班
- 子:王承偓,阁门祗候
- 子:王承僎,内殿崇班
- 子:王承仅,以左神武将军致仕
- 子:王承休,内殿承制、赠左金吾卫上将军
- 孙:王世范,左骁卫将军
- 曾孙:王克敦,内殿承制
- 玄孙女:王氏,封安福县君、适右监门卫大将军、吉州刺史赵士戴
- 曾孙:王克敦,内殿承制
- 孙:王世范,左骁卫将军
- 孙:王世延,赠太子太保
- 女:王氏,封琅琊县君
- 曾孙女:王氏,封和政郡君、适右金吾卫大将军、保州防御使、赠崇信军节度使、追封房国公赵仲洽
注释
编辑参考书目
编辑- 《宋史·王审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