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漆器
琉球漆器是琉球群岛特产的一种漆器,14世纪与中国进行贸易时开始兴起后,由中国习得相关技法,由于琉球也产漆树,而且气候高温多湿相当适合漆器的制作,沿海地带更产有适合螺钿法使用的夜光蝾螺,使琉球漆器质量日高,成为琉球国王室的专用品,也是进贡中国、日本的主要贡品,因此漆器的制造在琉球受到琉球王朝的保护,于首都设置了贝折奉行所专司经营漆器的生产与交易。
琉球漆器主要以朱色和黑色的漆为底色,红色更采用猪血打底,所以朱色十分鲜明亮泽,被称为“豚血下地”,其美感非其他漆器可媲美。
琉球漆器上的图样除了使用“螺钿”、“沈金”、“箔绘”等从中国学去的传统技法外,1715年时房弘德(比嘉筑登之亲云上乘昌)将中国的加饰法再行衍生出堆锦法,将颜料加透漆打成麻糬状,按照所需花样贴于漆面推开,形成华丽、立体的花纹。
琉球被日本吞并后,日本也很重视这项传统工艺,现代以那霸市、浦添市及糸满市等地区为漆器生产中心,生产著各种盆、饭碗、器皿球形碗以及套盒等产品,并且成立了数间相关的技职学校,保护这项工艺的流传,且于1983年时,日本将琉球漆器指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