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是一种用生漆涂敷在器物胎体表面作为保护膜制成的工艺品或生活用品。漆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商代就已出现。表面被涂过漆的胎体经过反复多次的髹涂后,不仅坚固耐用,多样的装饰使器物色泽华丽。

雕漆盘龙,中国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

起源 编辑

 
河姆渡出土漆碗

漆是世界上最早的塑料,起源不明。1976年河南安阳发现一个公元前13世纪的漆器棺材[1]

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出土距今七千年的木碗(现存浙江省博物馆),木碗的外璧涂上朱红色的色料,经化学鉴定此涂料为天然漆[2]

中国漆器工艺影响了其他国家的漆器工艺的发展,比如东亚东南亚的漆器工艺[3]

历史 编辑

中国 编辑

中国古代漆器的工艺,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夏代的木胎漆器不仅用于日常生活,也用于祭祀,并常用朱、黑二色来髹涂。《韩非子·十过》中记载:“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被认为是对早期漆器的描述。殷商时代已有“石器雕琢,觞酌刻镂”的漆艺。1973年河北省藁城县成台西村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漆器残片,在木胎上雕饰饕餮纹,并涂上朱、黑两色的漆。

周朝的漆器则除了朱画之外,还用贝壳等材料装饰嵌入漆器,以贝壳嵌入漆上装饰的称为螺钿

春秋战国时,漆器的木胎生产变的更加容易,部分生活用品常用漆器;胎骨材料也变的更加多样化。此外为了增加器物的立体感,使其更加精美,雕刻和漆工互相结合,许多动物形象经过雕刻,巧妙的缠结在一起,漆器的用色也更为丰富,技法也更为熟练,图案表显多为宗教及当时的活型态。

秦、汉时代漆器工艺走向繁荣兴盛的的重要时期,当时漆器是贵重物品的代表,因它胎体轻便、方便使用、光泽美丽,甚至取代了青铜器。秦代的漆工业承袭了春秋战国时楚、秦的风格且加以创新。

西汉漆器到达鼎盛时期,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也反映出漆器为当时人普遍使用。西汉时期,漆器的制造已有细致的分工。1959年贵州清镇平坝村汉墓出土西汉耳杯,其铭文显示西汉有素工,髹工,上工,铜耳黄涂工,画工,清工,造工等工种[4]。汉代的漆器造型多样,也考虑到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方便,出现了多子盒:的出现。器物的装饰除了彩绘刻,也出现金银镶嵌(戗金),更调配出各色的油彩以作画。装饰题材具体反映出汉代道教和巫术信奉的思想与生活内容。

漆器在汉代以后急遽衰退。桑弘羊在《盐铁论·散不足》中批评漆器成本太高,“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极大地浪费了社会生产。加上物美价廉的瓷器工艺日渐成熟,漆器逐渐脱离日常生活用具的范围。西晋以后到南北朝,由于佛教的盛行,出现利用夹纻工艺所造的大型佛像,此时的漆工艺被用来为宗教信仰服务,夹纻胎漆器也因而发展。所谓的夹纻是以漆辉麻布造型作为漆胎,胎骨轻巧而坚牢。

唐代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种种因素使工艺美术也随之发达,在艺术、技术以及生产上,皆远超过前期。唐朝漆器大放异彩,呈现出华丽的风格,漆器制作技术也往富丽方向发展,金银平脱螺钿雕漆等制作费时、价格昂贵的技法在当时极为盛行。

宋代漆器的制胎和髹饰技艺已经十分成熟,当时不仅官方设有专门生产机构,民间制作漆器也很普遍。漆器所制作的器皿,样式多且富变化,造型简朴,表现出器物结构比例之美。一般而言,宋代漆器以素色静谧为主。

元朝手工业受到相当重视,江南的嘉兴一带成为漆器产业的重要中心。官办、民办组织庞大,加上社会经济条件的允许,漆器名匠辈出。漆器品种不少,以螺钿、戗金、雕漆等制作水准最高,其中雕漆为元代漆器成就的代表之作。

明代工艺美术跨入新的阶段,官方设厂专制御用的各种漆器,并由著名的漆艺家管理。除了官设的漆器厂外,民间漆器生产也遍及大江南北。明代江南漆器名家辈出,明初有张德刚,包亮,明代中期有方信川,明末有江千里等,并出现集漆器工艺之大成的著作: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5]

髹饰工艺在这时有很大的革新,结合多种传统技法,两种以上的技法作结合,不同的文饰在不同的素地上更换,开创出千文万华的繁荣局面。

 
雕漆带托泥宝座

清代初期制漆业承续明朝,在全国各地发展,以乾隆时期为盛,并逐渐形成各自的制作中心及地方的特色。乾隆年间以红漆造龙椅。直到晚清,清政府的政治从一片繁荣到政治腐败,整个手工业亦受到波及,除少数地区仍有贡献外,漆器制造和其他工艺一样,进入了衰落时期。

今日中国大陆和台湾,漆器仍是民间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的漆器工艺,包括福州的脱胎漆器,厦门的髹金漆丝漆器,广东晕金漆器,扬州螺钿漆器,山西平遥推光漆器,成都银片罩花漆器,安徽屯溪犀皮漆器,北京剔红漆器,细螺钿漆器,台湾南投县黑髹漆器等。

漆器各部分 编辑

 
1963年的福州漆器

胎体 编辑

所谓的“胎体”,即被天然漆所依附涂抹的本体。胎体种类多样,如木胎、竹篾胎、藤胎、布胎(又称夹纻或脱胎)、皮胎、金属胎、陶瓷胎、纸胎,也有利用尿素树脂成形的塑胶胎等,也就是说广义上只要胎体表面髹上漆者均可称为漆器。

编辑

来自于自然界的漆树,从树上割取出来的漆液呈乳白色,通称为生漆

漆液因为黏着性强,不仅有黏连、加固功能,并能在空气中干固成薄膜,质地坚硬、能耐酸碱、能经受摄氏200至260度的温度,不易剥离,不怕水,不怕细菌侵蚀,因而能保护器物不破坏,唯一的缺点是硬度不高,容易有刮痕。漆还是良好的绝缘体[6]。漆液产生的薄膜光滑细腻,且在漆中加入各种色料,能拿来在器物表面作图示或绘画纹饰以美化器物。自古以来漆液一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广泛被使用来接着材料及涂料。

漆器基本制作 编辑

漆器制作的程序繁复,可以简单分为制胎与涂装两个步骤,制胎是制作未来的器型,而涂装则是雕漆或漆绘的装饰表现。制胎完成以后,便进行漆艺的涂装工作。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obert Temple, The Genius of China chapter 29 Lacquer, the fist plastic p75 ISBN 1-85375-292-4
  2. ^ 《余姚县河渡姆村发现距今七千年的原始社会遗址》 《光明日报》 1978年5月19日
  3. ^ 明黄成著 明杨明注, 长北校注 《髹饰录图说》 总论 第8页
  4. ^ 《贵州清镇平坝村汉墓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1959年 1 期
  5. ^ 明黄成著 明杨明注, 长北校注 《髹饰录图说》 总论 第9页
  6. ^ Robert Temple, p75

外部链接 编辑

  1. 户仓恒信〈传统漆器与仿造漆器〉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6年6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