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 (地层)

年代地层学上的地层单位,对应于地质年代中的代,某一界即是某一代沉积的地层
(重定向自界 (地质)

地层学古生物学地质学地球生物学中,(erathem)是在地质年代中某一“”的相应时间跨度内沉积的地层总单位。

对应在宇中的界
一、显生中的界[1][2]
地质 跨越时间 备注:
新生代
目前–0.655 (+/- 0.003)亿年前
许多设置有GSSP定标
中生代
0.655(+/- 000.3)–2.51 (+/- 0.004)亿年前
许多设置有GSSP定标
古生代
2.51 (+/- 0.004)–5.42 (+/- 0.01)亿年前
大部分设置GSSP定标
二、元古中的界
5.42 (+/- 0.01)–25亿年前[1][2]
新元古代
5.42(+/- 0.01)–10亿年前
少数设置GSSP定标
中元古代
10–16亿年前
全部设置GSSP定标
古元古代
16–25亿年前
设置GSSP定标
三、太古中的界
大于25–36亿年前
岩石年龄超过25-36亿[1][2]
新太古代
25–28亿年前
(仅GSSA参考点)
中太古代
28–32亿年前
古太古代
32–36亿年前
始太古代
36–40亿年前
地壳凝固时间
约在38亿年前[3]
注:因构造活动对地壳的改变,年龄超过25亿年的岩石很罕。

因此,它可用作年代地层的时间单位,勾勒出一个大跨度的期间,小于“宇”,但大于后续依次更小和更精细的划分()。到35亿年前,地球上已经发展出了简单的生命(澳大利亚已知最古老的微生物化石可追溯到该年代)[3] 。当时的大气层为有毒气体和有毒气体混合物(甲烷化合物等[3],一种缺乏大量游离化合物的所谓“还原性大气”[4])。

一些简单的有机体,蓝藻统治了仍在冷却的地球近1亿年[3],并逐渐将大气转变为含有游离氧的气体。这些变化,连同构造活动在岩石记录中留下了化学痕迹(红层的形成等)和其他物理线索(磁场方向、地层形成因素),正是这些变化以及后来更丰富的化石记录,被专家们用来划分地球历史早期各个学科的时代。

“界”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被常用,虽然它是“宇”的细分,并且它本身也被细分为,但测年专家们在评估地层时,更倾向于使用分辨率更精细的更小时间跨度。

“界”的名称与所对应的“”相同(英文名称拼写)。

显生宇因此可分为:
新生中生古生界或名称相匹配的新生代中生代古生代

类似地,元古宇从最年轻到最古老划分为:

新元古中元古古元古界。
太古宙太古宇可同样被划分为:
新太古界中太古代界古太古界始太古界,其下限(最古老)未定义[1][2]

另请查看

编辑

多学科比较

编辑
地质年代学和地层学单位[5]
年代地层学中的岩(岩层)段 地质年代学中的时间跨度 地质年代学单位
备注
总计4个,5亿年或更长时间。
定义了10个,数亿年。
定义了22个,数千万至1亿年。
定义了34个,数千万年。
定义了99个,数百万年。
期的细分,国际地层委员会不采用。

其他相关议题

编辑

备注

编辑
  1. ^ 1.0 1.1 1.2 1.3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作者:加比奥格. 国际地层表 (PDF). [2008-06-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5-29). 
  2. ^ 2.0 2.1 2.2 2.3 F.M. Gradstein, J.G. Ogg, A.G. Smith, et al., "A Geologic Time Scale", (200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 3.0 3.1 3.2 3.3 罗克曼地质年代表. [2008-06-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8). 
  4. ^ basis for the Miller–Urey experiment
  5. ^ Cohen, K.M.; Finney, S.; Gibbard, P.L., 国际年代地层图 (PDF), 国际地层学委员会, 2015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