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德堂坊
望德堂坊(葡萄牙文:Bairro de São Lázaro),俗称疯堂区,过去称进教围,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望德堂区西南,为大炮台山镜湖马路、水坑尾、荷兰园大马路与西坟马路所包围。往昔这里是华人天主教徒聚居的地方,也是中国内地教徒为避清政府追捕的避难所之一。坊内以前有一痳疯病院,故有疯堂区之称,后来渐多华人在此坊加入教会,故又有进教围称号,一时宗教色彩浓烈,至近代此况才消逝。1984年整个坊区被列入政府重点保护文化财产之一,历来坊内也被翻修两次(于1987年、2002年)。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坊内也开始兴起艺术文化事业,更有协会关注坊内的创意工业。
澳门首位华人主教林家骏,其母系祖先亦世居于此坊。
历史沿革
编辑望德圣母堂
编辑昔日澳门有很多的痳疯病人,首任天主教澳门教区主教贾耐劳在1568年(当时还未为主教)来澳后就在这里建立了辣撒禄痳疯病院,并附设一所小教堂,名为“圣辣撒禄堂(Igreja de São Lázaro)”[注1],供奉圣母望德,是为望德圣母堂的前身。由于教堂是专为痳疯病人而设,故人称“疯堂”或“发疯寺”。1576年罗马教廷宣布在澳门设教区后,圣辣撒禄堂成为了澳门当时的主教座堂(后来主堂才改为圣母圣诞堂),至1886年重建成现在的望德圣母堂[注2]。
“唐人庙”与满清禁教
编辑尽管如此,望德堂坊的起源最早祇可追溯到18世纪,当时已有非常多的外国人到澳门定居,当中为数不少是传教士。按《澳门记略校注》记载,当时的传教士除了在澳门旧城的八间教堂工作外[注3],还建有专为华人而设的教堂,称“唐人庙”,位置就在今望德堂附近。而时值满清政府禁制天主教,故在中国内地的华人教徒都退到澳门避居,并在此教堂活动,藉行医传教。不过,后来任香山县令张汝霖却上奏清政府要求查封该教堂,并通缉堂内的华人教徒领袖。结果使领袖们被迫潜逃,而该“唐人庙”亦被拆毁。但即使这样,此也已定了望德堂坊的雏形。
进教围时期
编辑至19世纪太平天国之乱时,又再有一批内地华人教徒逃到澳门,为防清兵捉拿,都衣穿西洋服饰和改用受洗圣名(清朝官员称之为“穿蕃衣、改蕃名”);加上当时清朝的国力薄弱,以致不能在澳门实施对华人的禁教令,故在澳门的教徒才可以公然的参与教会活动。而1847年起时任澳门主教马他亦委派司铎专责处理华人的传教工作,渐渐地华人教徒就在这一带定居,搭木屋成坊;同时也开始有澳门华人在这里加入教会(此动作俗叫“进教”),故此地被称为“进教围”,而圣辣撒禄堂也一度被称“进教堂”。后几十年间整个区内的建设多由教徒完成,如有“自梳女之家”之称的婆仔屋、供教友聚脚的堂联中心、提供善终的清安医所等。及后区内人口渐增,在此受洗的教徒约有2000人,宗教组织诸如若瑟会及圣母圣月会等都在进教围内开展,坊内甚至把一些庆典如望德圣母瞻礼(五月最后主日)等视为坊内专有的“大节庆”,尤于每年圣母月(5月),热闹场面不乏。
19世纪后期此区暴发严重的鼠疫,澳葡政府为了清理该区,清拆区内的木屋并重建成两层的平房住宅(但仍为教友主要斥资),并分筑街道,划为圣美基街、马忌士街、圣禄杞街、疯堂新街等,重建而成的住宅仍为教徒居住。1882年痳风院迁往小横琴岛,1886年将圣辣撒禄堂改建成今之望德圣母堂,原址也被拆卸重建。1895年清安医所也改组成医舍及设廉价门诊部,1933年围内又设有望德学校(今圣若瑟教区中学第一校)。1947年痳风院迁往路环圣母村。
直至1940年代,进教围的传教事业开始衰落,坊内的教友家庭也渐迁离,而由非教徒取而代之。香港日占时期,一度造成澳门各界恐慌,部分教徒也离开澳门。一二·三事件后又因亲中势力膨胀以致围内仅余的教友多纷纷外移。1970年代坊内的两层平房部分被发展商收购,改建为现在的住宅大厦,自此“进教围”称号成为历史。
后期发展
编辑1970年代随澳门的都市发展,望德堂坊内逐渐建有五六层高的住宅大厦,自此往日的宗教色彩也渐退却。后十年间不断有中国大陆的移民涌入澳门,以至坊内人口更为密集。1984年澳葡政府在设立专注保护文化财产的委员会时,将坊区列入重点保护文化财产名单内,并禁止拆毁坊内仅余的古建筑[参1],三年后更斥资60万澳门元将其翻新[参2];1992年再列入澳门文物名录中的“已评定之建筑群名单”类别[参3];2002年时又再重整区内街道[参4][参5][参6]。
建筑特色
编辑自19世纪末坊区重建至1930年这段时间,坊内建有多栋两层高的平房,并形成巧妙的长方形街道区;部分在1970年代后拆建,但仅余的至今仍留存,主要集中在疯堂中斜巷以北。经历两次翻修后,这些旧平房的外墙都被髹成红色与黄色[参2],装裱成1920年代特色市区房屋,并在路上铺上葡式碎石路[参4],改装欧陆式街灯[参5],发展成特色旅游景点。以往曾有多个政府部门曾以这些平房作为办事处,如反贪公署、环境委员会等[参7],现时则有澳门社会保障基金和澳门社会工作局在该区设总部。
文化产业的发展
编辑望德堂坊的建筑特色也间接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近年更有望德堂区创意产业促进会的成立,以仁慈堂婆仔屋(艺竹苑)为基地,并得到澳门特区政府大力支持。2007年2月开始更每月举行“疯堂天地”街头艺术活动,其反应不错,后来便扩展成“黄昏小叙”表演,每月举行一次缩短为每星期一次。【 Sun Never Left - 黄昏小叙 】 逢星期六 & 日 | 下午3时至6时 Every Saturday & Sunday 3pm~6pm 望德堂区 疯堂斜巷8号前地[参8]。2008年9月随着疯堂十号创意园的启用,甚至出现创意园“疯堂三侠”,更带动了坊内创意工业的拓展[参7][参9]。
组成街道
编辑街道名称(中文) | 街道名称(葡文) | 长度 [注4] |
平均宽度 [注4] |
注释 |
---|---|---|---|---|
疯堂斜巷 | Calçada da Igreja de S. Lázaro | 220米 | 10米 | |
美珊枝街 | Rua de Sanches de Miranda | 125米 | 8米 | |
疯堂中斜巷 | Calçada Central de S. Lázaro | 143米 | 9米 | |
疯堂围 | Pátio de S. Lázaro | 60米 | 5米 | |
疯堂里 | Beco de S. Lázaro | 24米 | 3米 | |
圣美基街 | Rua de S. Miguel | 160米 | 8米 | |
马忌士街 | Rua de Eduardo Marques | 102米 | 8米 | 旧名病人院街(Rua do Asilo)[参10] |
圣禄杞街 | Rua de S. Roque | 150米 | 6米 | |
疯堂新街 | Rua Nova de S. Lázaro | 145米 | 7米 | |
圣母堂前地 | Adro de S. Lázaro | 占地685平方米 | ||
和隆街 | Rua do Volong | 285米 | 7米 |
重要地点
编辑备注
编辑参考资料
编辑- ^ 澳门法规 - 第56/84/M号法令
- ^ 2.0 2.1 望德堂區. 澳门文化局. [2008年10月23日].[永久失效链接]
- ^ 澳门法规 - 第83/92/M号法令
- ^ 4.0 4.1 第265/2002号行政长官批示
- ^ 5.0 5.1 第282/2002号行政长官批示
- ^ 第285/2003号行政长官批示
- ^ 7.0 7.1 瘋堂古宅 藝術家搖籃. 明报. 2008年10月17日.[永久失效链接]
- ^ 瘋堂創意園明啟用. 澳门日报. 2008年9月1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9月21日).
- ^ 许文权. 瘋堂十號創意無限. 澳门日报. 2008年9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年3月10日).
- ^ 袁令轩,《澳门街人》,2016年,页13。
- 刘炎新、梁洁芬. 澳門進教圍. 文化杂志 (澳门文化司署). 1994年, (中文版第21期): 第239至245页. ISSN 0872-4393.
- 王文达. 七、蕃寺瑣聞 - (乙) 瘋堂廟.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华教育会《澳门教育》出版社. : 第107至108页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 王文达. 十、閭巷漫談 - (午) 進教圍. 澳門掌故 1999年整理版. 中华教育会《澳门教育》出版社. : 第185至186页 [1950年代]. ISBN 972-97840-1-9.
- 李鹏翥. 教徒聚居進教圍. 澳門古今 1986年11月香港第一版. 三联书店(香港)、澳门星光出版社. : 第143页. ISBN 962-04-0527-7.
- 唐思. 瘋堂街名來由歷史. 澳門風物誌. 九九澳门回家书系.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1998年4月 [2008-10-25]. ISBN 7-5057-1421-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8).
- 唐思. 進教圍歷史鈎沉. 澳門風物誌 第三集PDF. 澳门基金会. 2004年4月. ISBN 99937-1-027-X.
- 吴志良、杨允中. 望德堂. 澳門百科全書. 澳门基金会. 1999年11月1日. ISBN 972-658-07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4月11日).
- 袁国荣. 懷舊澳門街. 澳广视. 2001年.
- 濠江漫話:瘋堂斜巷的黃昏. 中新社. 2007年9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