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山战役

朝鲜战争中1952年的一场战役

白马山战役,或称白马高地战役(韩文:백마고지 전투;英文:Battle of Whitehorse Hill)是朝鲜战争进入阵地相持战后的一次战役,交战双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大韩民国国军,1952年10月6日至14日发生于朝鲜境内铁原郡西北大约10多公里处的白马山。朝鲜战争后享有“万岁军”称号的志愿军王牌第38军以114师340团2个营兵力,于10月6日凌晨开始进攻由韩国陆军第9步兵师第30团第2营防守的白马山。由于志愿军作战计划事先被泄漏,第9师在及时准备与美国空军和炮兵支援下,作了大量炮火及兵力准备,迫使第38军依次投入4个团的兵力,营级攻防战斗逐步升高,最终投入军级规模的战役。白马山战役历时9个昼夜,第38军在付出了重大伤亡代价后,反击法军驻守的281.2高地(联合国军称箭头山)失利,反击韩军驻守的394.8高地(联合国军称白马山或391高地)久战不决,最后被迫撤出战斗。

白马山战役
朝鲜战争的一部分
日期1952年10月6日 - 1952年10月14日
地点
结果 联合国军胜利
参战方

 联合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大韩民国 金锺五 9师

大韩民国 全富一朝鲜语전부일 (1924년) 12师51团
江拥辉 38军
参战单位
大韩民国 第9步兵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38集团军
兵力
大韩民国 18,000人 15,000人
伤亡与损失
韩方来源: 3,500[1]
中方资料称至少7,000[2]
中方来源:6,700[2]
韩方资料称至少: 14,332人 阵亡、受伤和被俘[3]

白马山战役韩9师及美国空军造成中国军队伤亡6700余人(韩方资料称至少10,000余人[3])。韩军方面也付出了伤亡3500余人的代价[1](中方资料称至少7000余人[2])。韩国第9师因此战而获得“白马师”的称号。[4]

志愿军承认38军未能啃下韩军“1个加强营的阵地”。但由于志愿军在随后进行的更大规模的“上甘岭战役”(英文:Battle of Triangle Hill)中获胜,因此在战后宣传上中国方面一直有意忽略白马山战役,直到90年代初才有参战军人通过回忆录等形式承认这是一次“失利战斗”。然而此战的失利,并没有改变第38军在中国军队中的“万岁军”地位。

战地背景 编辑

白马山是由一群以395高地为主的丘陵组成,地势为西北向东南延绵2英里(3.2公里)。主要制高点是395高地(中方称394.8高地)和281高地(箭头高地,中方称281.2高地),与志愿军三十八军项里北山阵地相望。越过白马山,南面就是联合国军重要后勤基地铁原,该地连结了通往汉城的补给线,而白马山可说是守卫铁原西南边的防卫要冲。若失去白马山,美国第九军团的防线就得后撤到铁原平原以南高地,并会失去对铁原郡的控制。

经过 编辑

1952年在铁原郡至金化郡一带的防御由美国第九军团所属之韩国第9师、美国第7师、韩国第2师为第一线守备部队,美国第40师为军团预备队。对峙部队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第38军。第9师为第九军团的左翼部队,守备395高地与铁原平原。

1952年10月3日:韩军第9师守备阵地俘获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军官,讯问得知对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38军第114师第340团7连副排长文化教员谷中蛟,其口供获知志愿军第38军第114师将会用2个团(第340/342团)于10月5日攻击白马山(主峰395高地)。[5]395高地由第9师第30团驻防,是铁原平原西南边的守备要冲,占领该处除了可以俯瞰铁原平原,也可威胁联合国军在当地的主要补给线。韩国第9师师长金锺五下令各部转入战斗准备状态,395高地阵地增援2个连,彻夜完成掩体150个,设置障碍等应急设施,在395高地西侧的281高地(箭头高地)完成水泥制的加固碉堡,并以山头为单位,每个山头配属至少一个连的兵力,仓促编成环形防御,加固掩盖壕工事,将交通沟深挖至一人多深,并在各壕沟顶端加盖避免破片毁伤联络道;将营、连、排、之间的电话线全部埋入地下,阵前铁丝网由3层增至7层,同时设置了大量防步兵地雷、防坦克地雷、照明雷和凝固汽油弹雷。

金师长由于知道自己的麾下部队火炮不足(第九师朝鲜战争时支援火力编制是3个榴弹炮营、1个重迫炮连、1个战车连),因此向美军求助;美国第九军团因此调拨了3个榴弹炮营、第73战车营下属C连,并下令韩军第51炮兵团(3个炮兵营)配备至战地提供火力援助。

美国空军第五航空队也从10月3日起,对谷中蛟提供的志愿军炮兵阵地位置实施集中轰炸。战役爆发的时间天候都是非常良好,夜间环境也有月光照耀,有利联合国军全天候航空观测及空中密接支援火力发扬。

10月4日 编辑

美国第八军团迅速重新进行兵力布署,增调韩9师第30团第3营,支援第1营加固阵地。命令预备队第28团完成出动准备。同时,第8集团军预备队美步兵第3师亦前调至铁原以南几公里集结,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增援韩军第9师。

韩第9师师属炮兵群及支援炮兵群亦完成了对白马山北侧前哨阵地前方弹幕射击,和对第114师进攻部队集结地火力突袭的计划和准备。韩9师还得到了由韩军第8师炮兵第50营、第51营、第52营和美炮兵第49营、第213营、第955重炮营等9个炮兵营和两个坦克连44辆坦克的支援,美坦克第73营主力也从铁原向白马山驰援。

10月5日 编辑

志愿军第38军提出更改进攻计划,遭上级主官王近山否决。志愿军114师340团按照原计划,派6个连大约800多人的突击队于半夜潜伏到韩方阵地前沿。

10月6日 编辑

340团突击队在潜伏一天后于晚间6点发起进攻,7点15分开始交火,由116门山、野、榴炮,4辆自走炮,8辆战车进行掩护,4个连进攻韩国第9师30团防守的白马山395高地,志愿军总共实施了3波攻击,但均被30团给击退。为了避免美军增援,志愿军爆破了蓬莱湖的水坝增加下流水位,避免美军第2师快速增援。由于主攻失败,当天深夜志愿军转向攻击395高地西南方3公里处由法国营英语French Battalion in the Korean War防守的281高地(箭头高地),志愿军113师投入由3个连又1个排主攻,15个炮兵连掩护,同样的遭到击退。

10月7日 编辑

该日半夜,志愿军预备队第342团投入战斗,一度将第30团给逐出,但是韩军随即将第28团投入,配合收拢重整的30团残军,经过2小时的战斗后重新夺回395高地。

10月8日 编辑

该日早上为浓雾天气,志愿军进行第5波攻击,由于前日夜袭未果,志愿军将112师334团投入作战。在缺乏空中火力支援的情况下,第30团的守军在早上8点10分失守阵地;不过韩军随即将第28团第3连投入作战,在晚间11点发起逆袭,在8个小时的战斗后再度夺回395高地。在三天的作战后,395高地的主力守备队30团与支援的28团都蒙受大量损失,亟需重编整补。当天395高地由28团换防。

10月9日 编辑

当日晚上,志愿军342团集结了10个连及支援单位再度发起夜袭,同时有至少6个连的部队再度攻击281高地,法国营虽然在这次夜袭损失极重,但仍然守住了281高地。

晚上7点15日,由340团增派4个连自395高地北方发起攻击。在经过3个小时的战斗后志愿军曾一度占据395高地部分阵地与山右侧的棱线,但是在81门火炮(32门155榴炮、32门105榴炮、7门4.2英寸重迫击炮、10辆战车)发射1万7千发各式炮弹掩护下,28团集结2个营(第2、第3营)开始逆袭,在晚上23:05分左右,28团再度将志愿军逐出山顶阵地。至当天中午395高地所有阵地再度回到韩军控制。由于28团损失也加大,因此当天由29团换防。

至此,尽管战斗刚刚进行了4天,双方却都投入了3个团的兵力,激烈程度大大超过志愿军的预期。志愿军38军因担负宽大防御正面,加之战前对战斗发展过于乐观(340团主攻,342团预备),后续预备队早已捉襟见肘,114师以外的部队也没有余裕兵力适合抽调。

相反,韩国总统李承晚对此战很重视,他一面直接督令韩9师在寺后洞设置收容线收容从白马山溃散下来的败兵,紧急编成反冲击梯队,另一面则从釜山、春川的编练师调集大量新兵,给韩9师随打随补,因损失过大撤下的韩军部队(第30团、第28团)经过战场整补,增派军官,很快又恢复了战斗力,再次投入战斗。

10月10日 编辑

志愿军主攻部队从340团调整为334团,342团则成为支援单位。志愿军再度从清晨4点发起夜袭攻势,在4点30分左右占领山顶阵地;第29团第1营一度自阵地退却,但与第2营合流后发动逆袭,在早上6点半夺回山顶阵地;不过29团的阵地尚维持2小时后又被志愿军给夺占。在此之后,韩军与志愿军围绕着山顶阵地重复著占领与撤退的循环状态。

10月11日 编辑

该日上午,第29团第1营与第2营重新占领395高地,战斗期间第2营营长金庆珍朝鲜语김경진 (군인)少校遭迫击炮炸死,为韩国军此场战役战死之最高阶级军官。晚间志愿军339团投入战斗,在半夜成功夺下395高地。

10月12日 编辑

早上,第9师30团投入战斗,29团掩护,一度夺回395高地。但志愿军第三次佯攻箭头高地(281高地),并重新攻占395高地。韩军第29团与30团进入逆袭近战状态,第30团第1营在上午即因损失过重暂时退却,第2营则在执行钳形攻势,随后第3营与第1营合编对白马山阵地进行强攻。经过5个小时的持续作战后,韩军在下午13:20重新夺回395高地山头阵地。

10月13日 编辑

在141架次的密接支援下,第28团投入战斗,试图扫除志愿军在山棱线上的其它据点,但是由于志愿军的强力反击攻势在6小时候顿挫,28团返回山顶阵地。

10月14日 编辑

美国第8军团在金化前线的上甘岭地区以美军第7师和韩军第2师为主,发起了“摊牌作战”。中方称“上甘岭战役”。

本日,29团对尚固守的志愿军发动攻击,10点22分将志愿军全数逐出白马山周边阵地;由于志愿军作战重新朝上甘岭地区转移,38军在本日夜间下令所有部队终止对395高地的争夺,并至15日凌晨全部撤出白马山地区已经攻占的其他高地。[6]

10月15日 编辑

28团在本日确定固守住395高地阵地,29团也确定夺回高地北方的前哨据点,第9师报告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退出白马山阵地。

在连续9天201个小时的争夺中,韩军第9师以所属的3个步兵团(第28,29,30)为近战主力,加上相关补充人力与火力支援单位,投入兵力约18,000人。志愿军第38军相继投入4个团(334, 339,340,342),总计一线兵力约15,000人。除了陆上单位,第五航空队为战役火力掩护派遣了745架次战机(669架次日间、76架次夜间),投掷了2,700枚各式炸弹(其中358枚为凝固汽油弹),使韩国第九师有效固守395高地;志愿军为战役火力支援发射了至少55,000发炮弹,而联合国军至少发射了185,000发炮弹。

志愿军报告自身伤亡6,700余人。对于韩军伤亡,志愿军一度报告韩军阵前遗尸约7,000人,最后报告造成韩军伤亡9400余人。

韩军战后报告第9师3个团(28.29.30)共3422人死伤(505人死亡,2562人受伤,失踪391人);造成志愿军的损失是8,234人鉴定死亡、5,097人推定死亡、1,001人受伤、俘虏52人,总计造成志愿军死伤14,332人。

观点 编辑

白马山一开始是小型战斗规模,志愿军预定以2个团奇袭韩军1个团防守的阵地,后来因为损失过大逐步投入兵力,发展到战役规模。即使事机不密,但三十八军仍认为韩军不堪一击,所以仍然按照原计划的6个连发动攻击(4个在白马山,2个在箭头高地),结果被有备而守的韩国军阻挡,即使逐步投入了3个师番号的兵力(实际4个团,114师340,342团,113师339团,112师334团,总计14个营另2个连),最后仍告失败。

韩国军方事后检讨白马山战役,认为从1951年起由范佛里特将军主导的士官兵训练计划整顿了韩军,使韩国军队素质大为提高。这让韩国军队在进行持久战时具有更优秀的续战力,在白马山战役期间韩军多次坚持12小时甚至是24小时的持续战斗,与朝鲜战争初期在单一战斗数小时候即溃退相比,在基层的组织稳定性有着显著提升。第9师的师长与团长们有效的在交战间歇期间轮调部队休整,确保阵地上的部队处于最佳状况,也显示了军官在指挥调兵能力上趋于可靠。

而韩军在白马山战役之前师指挥部并没有炮兵火力支援协调中心(Fire Support Coordination Center)的经验,虽然联合国军提供了第9师许多的加强火力,但在作战初期对于如何协调这些火力韩军非常生疏。为了克服指挥能量的不足,韩军并没有让增援的第1炮兵团与美军炮兵部队纳入第9师指挥,第一线火力支援仍然是靠第9师所属的第30炮兵营提供,其他炮兵则是由第9军团协调,与海军与空军的支援机队共同分配攻击目标,虽然在战场上出现指挥权分散的情形,但实际作战时未出现指挥混乱之情况。

除了在阵地争夺战外,美军增援的战车部队也提供的有效的掩护。白马山战役中战车部队分别布署在395高地的侧翼与东侧,除了作为韩军良好的监视哨外,也阻止志愿军采用迂回包抄战术,只能从395高地持续与韩军进行肉搏攻坚战。

韩国军队的基层战力与美国空军炮兵的支援,足以在前线兵力对等的状况下与志愿军对抗,在10天的战斗中白马山24次易手而韩国军队维持组织并持续反攻,最终守住在韩国战场中线这个重要防御据点。

韩国观点 编辑

美国空军的支援下,韩国军甚至可以在面临中国最精锐的部队,以人海战术攻击之下时,依旧顽强抵抗直至志愿军在重大伤亡后不得不退出战斗为止。 据此,第9步兵师战后称为“白马部队”,成为韩国陆军的荣誉部队,该师的徽章也从此改为白马图案,战役结束后金钟五师长即调往韩国陆军士官学校担任校长,因此没有参与后续的狙撃棱线战役。

该师参谋长朴正熙后来成为大韩民国总统,该部队后来亦参加越南战争越南人民军作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观点 编辑

志愿军第38军战前作战计划泄漏,造成重大困难。志愿军在敌预有准备的火力优势下,强攻稳固阵地,遭受了不必要的伤亡。尽管如此,主攻部队仍造成韩军重大伤亡,至战役末期,志愿军依然占领着除主峰以外的大部分阵地,最终迫于周边韩军和美军重型炮兵等9个炮兵营的炮火支援,美军1个坦克营的抵近火力支援,和美远东空军的空中支援,以及其后美军第8军团新的作战意图(即“上甘岭战役”,美军称“摊牌行动”)而主动撤出战斗。志愿军认为,韩军此战兵员损失甚众,韩第9师依靠釜山、春川不断补充新兵员才得以坚持到10月14日。据此,志愿军虽认识到韩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未改变对韩军的轻视态度,尤其是金城战役时的志愿军为突破联军防线都捡韩军作为打击的突破口。在志愿军战史中,此战的失利被随后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所掩盖,并未得到过多关注。

此战结束4个月后,志愿军38军换防至后方担任预备队直到1953年回国,此战遂成为38军在朝鲜的最后一战。韩9师撤下整补后于1953年参加了韩战最后一战 - 金城战役,与志愿军第24军争夺金化地区的432.8高地失利,结束了在韩战中的军事行动。[2]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Chae, Han Kook; Chung, Suk Kyun; Yang, Yong Cho. Yang, Hee Wan; Lim, Won Hyok; Sims, Thomas Lee; Sims, Laura Marie; Kim, Chong Gu; Millett, Allan R. , 编. The Korean War. Volume III.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1年: 464页. ISBN 978-0-8032-7795-3. 
  2. ^ 2.0 2.1 2.2 2.3 《一个老战士心中永远的痛:抗美援朝白马山战役》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华网军事频道,2005年12月23日更新
  3. ^ 3.0 3.1 国防军史研究所 2010,第64页.
  4. ^ Central Area, DMZ.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5. ^ Hermes, Walter G. Truce Tent and Fighting Front, Chapter VIII "Stalemate", pg 303. [200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1-19). 
  6. ^ The Struggle for Korea Continues, May 1 - November 30, 1952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04年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