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母暴龙属

(重定向自祖母暴龙

祖母暴龙属学名Aviatyrannis)是暴龙超科下的一个,生活于晚侏罗纪启莫里阶葡萄牙。它是由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于2003年所命名。

祖母暴龙属
化石时期:晚侏罗纪, 启莫里阶
祖母暴龙与人类的体型比较图
无效状况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龙总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兽脚亚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兽脚类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鸟吻类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龙类 Orionides
演化支 鸟兽脚类 Avetheropoda
演化支 虚骨龙类 Coelurosauria
演化支 暴盗龙类 Tyrannoraptora
总科: 暴龙总科 Tyrannosauroidea
属: 祖母暴龙属 Aviatyrannis
Rauhut, 2003
模式种
侏罗祖母暴龙
Aviatyrannis jurassica

Rauhut, 2003
祖母暴龙的化石

在2000年,奥利佛·劳赫(Oliver Rauhut)在葡萄牙莱里亚区的Guimarota褐煤矿坑,发现这些早期暴龙超科的化石。劳赫最初将这些化石分类在美国史托龙之内,标名为史托龙的未命名标本(Stokesosaurus sp.)[1],但是它们化石的破碎状态令人怀疑它们的共同性。在2003年,劳赫重新研究后,发现这些化石的独特特征,建立为新属祖母暴龙Aviatyrannis[2]模式种侏罗祖母暴龙A. jurassica),属名意思是“暴龙祖母”,种名则意指“侏罗纪”[2]。劳赫另外提出,美国的某些史托龙化石可能属于祖母暴龙[2]

正模标本(编号IPFUB Gui Th 1)是一块右肠骨,发现于阿尔科巴萨组地层,地质年代约1亿5500万年前,相当于晚侏罗纪启莫里阶早期。一块部分右肠骨(编号IPFUB Gui Th 2)、一块右坐骨(编号IPFUB Gui Th 3)也被归类于祖母暴龙。这两块来自于较大型个体。除此之外,Jens Zinke在1998年发现的3颗前上颌骨牙齿(编号IPFUB GUI D 89-91)、13颗上颌骨齿骨的牙齿(编号IPFUB GUI D 174-186),目前也被归类于祖母暴龙[2][3]

就像其他早期暴龙,祖母暴龙的体型较小型。正模标本(编号IPFUB Gui Th 1)是一块只有90公分的肠骨,可能属于未成年个体[4]。在2010年,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推测这标本的完整身长小于约1米,体重约5公斤[4]。这块肠骨延长而扁平,臀部关节的外侧有垂直棱脊,是种典型的暴龙超科特征[2]。前上颌骨牙齿的横剖面呈D状。上颌骨齿骨牙齿延长,前段成弯曲状,前后侧有垂直小齿状边缘。上颌骨、齿骨牙齿的基部横剖面呈椭圆状,齿冠的横剖面较为扁平[3]

奥利佛·劳赫在命名祖母暴龙时,将它们归类于暴龙超科的基础物种[2]。祖母暴龙是最早的暴龙类之一,而年代最古老的可能是原角鼻龙冠龙、或是髂鳄龙[2] 。祖母暴龙可能与另一种古代暴龙类生存于相同时代:美国史托龙

参考资料

编辑
  1. ^ Rauhut, O.W.M., 2000, "The dinosaur fauna from the Guimarota mine", pp 75-82 In: Martin and Krebs (eds.). Guimarota - A Jurassic Ecosystem Verlag Dr. Friedrich Pfeil, München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Oliver W. M. Rauhut. A tyrannosauroi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Portugal. Palaeontology. 2003, 46 (5): 903–910. doi:10.1111/1475-4983.00325. 
  3. ^ 3.0 3.1 Zinke, J., 1998, "Small theropod teeth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coal mine of Guimarota (Portugal)", Paläontologische Zeitschrift 72(1/2): 179-189
  4. ^ 4.0 4.1 Paul, G.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00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