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科涅夫

(重定向自科涅夫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俄语:Иван Степанович Конев罗马化Ivan Stepanovich Konev,1897年12月28日—1973年5月21日)是苏联红军一名指挥员,最高军衔为“苏联元帅”,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参加多场重大战役,包括攻占纳粹德国首都的柏林战役。战后,科涅夫担任华沙公约组织总司令,并于任内指挥部队镇压了“1956年匈牙利革命”。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
1945年6月的科涅夫元帅
出生(1897-12-28)1897年12月28日
俄罗斯帝国波多西诺韦茨区
逝世1973年5月21日(1973岁—05—21)(75岁)
苏联莫斯科
墓地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效命 苏联
服役年份1916年-1960年
军衔苏联元帅
统率乌克兰战区
乌克兰第1方面军
乌克兰第2方面军
西方战线
后贝加尔战区
陆军红旗第2军
第2步兵师
苏联红军
参与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
获得勋章
苏联英雄 年颁授) 苏联英雄 年颁授)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列宁勋章 十月革命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红旗勋章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一级苏沃洛夫勋章 一级库图佐夫勋章 一级库图佐夫勋章 红星勋章
中苏友谊勋章

早年

编辑
 
1910年代的科涅夫

生于沙皇俄国沃洛格达省尼古拉斯柯依县洛杰伊诺村(今属基洛夫州)一个富农家庭。15岁从村办学校毕业后,成了一位森林锯木工学徒。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1916年春应征当兵,在炮兵训练队毕业后,在莫斯科编入一个重炮兵旅任下士,随部调入西南方面军在独立第2重炮兵营服役。1917年十月革命后,沙俄军队解散,1918年1月科涅夫复员回乡,在家乡参加了地方苏维埃的斗争,在1918年初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担任尼科利斯克地区军事委员。组建了当地革命武装“战斗支队”并任政委。率领所部开赴俄国内战东线作战。后担任第102装甲列车的政委、旅政委、师政委。1922年,担任远东共和国人民革命军政委,与布柳赫尔乌博列维奇等共同指挥对盘踞远东的日军美军作战。


两次大战之间

编辑
 
身穿二级集团军级指挥员制服的科涅夫,左胸前佩戴着红旗勋章红星勋章红军建军二十周年奖章

1922年内战与反对帝国主义干涉的战争结束后,科涅夫任滨海边疆区的步兵第17军政委。1924年8月红军大规模缩编复员,调任莫斯科军区下诺夫哥罗德的步兵第17师政委。受到时任莫斯科军区司令员的伏罗希洛夫的赏识,并建议科涅夫乘年轻改任军事指挥员。1926年科涅夫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级指挥人员进修班。1927年学习期满后,回步兵第17师担任步兵第50团团长。1932年得到国防人民委员伏罗希洛夫推荐得以离职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特别系学习。1934年12月毕业后,担任步兵第37师师长。1935年11月26日获得师级指挥员军衔。1937年改任步兵第2师师长。

在1937年开始的大清洗中,科涅夫被调查出有伪造出身,他在1921年时修改自己出身自贫农,但所幸这份报告直到1938年斯大林决定要止住逮捕潮时才送到有关机构[1]。1938年2月22日获得军级指挥员军衔。苏联与日本的张鼓峰军事冲突后,1938年8月调任外蒙古,担任第57特别军军长,统一指挥驻蒙古所有苏军部队。1个月后,调任驻哈巴罗夫斯克红旗第2独立集团军司令员。1939年2月8日晋升为二级集团军指挥员军衔。1940年6月4日,改为中将军衔,被任命为外贝加尔军区司令员。1941年1月,被任命为北高加索军区司令员。

1937年成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1939年,在联共(布)十八大上成为候补中央委员。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

当德军在1941年6月进攻苏联时,率领北高加索军区改编的第19集团军经过千里输送刚下火车准备驻防维捷布斯克,在行军间未及集结就与突入的德军装甲第3集群遭遇展开恶战。科涅夫较好地掌握了部队,有效抗击了德军装甲兵的突击,突出重围,随后率部参加了斯摩棱斯克战役。因此在1941年9月11日接替铁木辛哥西方面军司令员,担负防守莫斯科方向的重任,9月12日晋升为上将。

 
1945年6月的科涅夫

莫斯科保卫战”爆发后西方面军预备方面军布良斯克方面军主力共有8个集团军被德军在维亚兹马和布良斯克两大包围圈内歼灭,德军宣称共俘获苏军673,000人,3个方面军的苏军只有90,000多人退守第2道防线。自1941年10月上旬由朱可夫接任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改任副司令员并负责方面军右翼“加里宁防线”布署防务作战。不久科涅夫指挥的3个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并担任司令员。1941年12月7日莫斯科会战反攻阶段,加里宁方面军在转入进攻的第1天就全线突破德军防御,突入德军防御纵深一路向西推进200公里-400公里到达俄罗斯与白俄罗斯的边界,到1942年8月在首都莫斯科周边反击德军作战

1942年8月朱可夫紧急调任斯大林格勒的南方战场后接任西方面军司令员,1943年2月28日改调派至苏联西北方面军任司令员,1943年7月调任新组建的草原军区(不久改称草原方面军)任司令员,拥有580,000人、1,640辆战车和自走炮的强大实力,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战役结束5天后8月26日晋升大将军衔。

库尔斯克战役胜利后所部改称乌克兰第2方面军席卷左岸乌克兰的第聂伯河会战、强渡第聂伯河、解放右岸乌克兰。1944年2月18日在成功围歼科尔宋—舍甫琴科夫斯基突出部约10个师的德军后,成为德苏战争开始后第4位的苏联元帅(仅次于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斯大林)。1944年5月接任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员,拥有兵力达120万人、2,050辆战车和自走炮、3,250架飞机,粉碎了拥有900,000兵力、900辆战车、700架飞机的德国“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并解放了西乌克兰。1944年7月14日发动了利维夫-桑多梅日攻势攻入波兰,不久又攻入斯洛伐克。7月领军横越波兰中部维斯杜拉河并荣获苏联人民英雄勋章表扬,同一年他的集团军群驻守红军第4乌克兰前线 向斯洛伐尼亚进军,并鼓励当地共产党游击队推翻纳粹统治。

 
莫斯科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藏科涅夫元帅礼服军帽

1945年1月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拥有110万人、3,244辆战车和自走炮、2,582架飞机、1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共同发动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把大批德军从维斯杜拉河赶到奥得河边,在“南波兰”他的军团占领克拉科夫,并解放了后来世界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与西里西亚工业区。1945年4月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拥有110万人、3,244辆战车和自走炮、2,582架飞机、16,000门火炮和迫击炮,与他军中竞争者朱可夫元帅所率领苏军第1白俄罗斯战线集团军群,都横渡奥得河一起攻向德国首都柏林,科涅夫军团先攻占柏林,但是斯大林给朱可夫军团优先占领“德国国会大楼”机会并在此升起苏联国旗。科涅夫军团奉令至德国西南部作战,在那托尔高他代表苏军第1次与美军会师,也解放收复布拉格,不久后德军正式投降。

战后生涯

编辑
 
 
莫斯科卫国战争中央博物馆指挥官大厅科涅夫元帅半身像

战后被派任为苏联占领军驻东德司令员与盟军派驻奥地利司令。1946年6月接替朱可夫担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苏联陆军总司令。1950年6月之后任喀尔巴阡战区司令。

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于1953年委托科涅夫负责审判斯大林时代的内务部长贝利亚并最终判处其死刑,1955年再次担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苏联陆军总司令。1956年担任首任“华沙公约组织”武装力量总司令,并派兵镇压了匈牙利发生的革命

1960年卸任并立即从第一线活跃舞台退休。1961年至1962年由于修建柏林墙形势紧张,又回来担任苏联驻德国集团军司令。1962年在盛大欢迎典礼里,接受担任考核将领的“苏联国防部”新职务。

他结婚过两次,女儿娜塔莉雅后来当上了俄罗斯陆军大学文学与语言学学院院长。

1969年苏联国防部为科涅夫出版一本285页的战争回忆录,俄语名为“45”,意指其从军的45年,同年还出版了英语版,由莫斯科“前进出版社”发行;在回忆录中提到他攻打柏林、布拉格,与朱可夫元帅、斯大林的交往,在战场上认识美军上将布莱德雷与雅沙·海飞兹,英语版书名改为"I. Konev - YEAR OF VICTORY.";同时也印发西班牙语版 "El Año 45."。

身为苏联元帅两次荣获苏联英雄勋章,最后葬在克里姆林宫红场墓园

1992年他在波兰克拉科夫的雕像被移除,被移交给乌克兰 。2020年他在捷克布拉格的雕像被移除。[2]

注记

编辑
  1. ^ (中文)罗伯茨, 杰弗里. 朱可夫: 斯大林的将军.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120-121. ISBN 978-7-5097-7167-9. 
  2. ^ 市长怕遇刺受警方保护 布拉格之春与中国. BBC. 2020-04-28 [2020-0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前任:
(无)
第一任华沙公约组织联合武装部队最高司令
1955年 – 1960年
继任:
安德烈·格列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