秩序与正义

(重定向自秩序和正義

秩序与正义立陶宛语Tvarka ir teisingumas,缩写为TT),前身为自由民主党(Liberalų Demokratų Partija, LDP),是立陶宛中间偏右民族自由主义政党(但该党自称为“中间偏左”)。

秩序与正义
Tvarka ir teisingumas
领袖Remigijus Žemaitaitis
成立2002年3月9日[1]
解散2020年6月6日
并入自由与公正
总部10 Gedimino pr. / 1 Totorių g., Vilnius
意识形态民族保守主义
自由保守主义[2]
欧洲怀疑主义
政治立场中间偏右极右翼[3][4]
欧洲议会党团欧洲自由民主党
官方色彩黄色、蓝色
官方网站
www.ldp.lt
立陶宛政治
政党 · 选举

2002年,自由民主党成立。在立陶宛总统罗兰达斯·帕克萨斯(Rolandas Paksas)带领下,该党的第一年就获得胜利。因帕克萨斯的弹劾案,自民党重组为秩序与正义党角逐2004年立陶宛议会选举,成为第四大党。

该党为中间偏右,带有激进主义与反建制色彩,同时该党被认为是社会保守主义[5]自由主义政党。[2] 该党票仓在西北部的萨莫吉希亚地区。[5] 该党的议会党团也包括立陶宛波兰族选举行动成员。秩序与正义党两名欧洲议员为欧洲自由民主党(Europ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成员。

2020年并入“自由与公正”。[6]

历史

编辑

早期

编辑

2002年,罗兰达斯·帕克萨斯立陶宛自由联盟(Liberal Union of Lithuania)党魁选举中失利后成立自由民主党,拥有13名议员的自民党成为第四大党。[1] 2002–2003立陶宛总统选举,帕克萨斯在第一轮以19.7%的支持度名列第二,仅次于当时总统瓦尔达斯·阿达姆库斯[1] 第二轮中,代表年轻一代的帕克萨斯以“为改变投票”为口号的。[7] 尽管只有自由民主党支持帕克萨斯,他仍以54.7%的得票率当选总统。[1] 本次选举让人联想起稍早的法国总统选举,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帕克萨斯有如让-玛丽·勒庞[1] 然而,不同于勒庞,自由主义的帕克萨斯立刻宣布支持立陶宛进入欧盟北约[1]

6月,因有700名旧政府公务员非法取得土地,帕克萨斯决定对抗政治腐败[7] 然而,这项行动很快就蒙上阴影。10月,帕克萨斯给予俄罗斯企业家 Jurijus Borisovas 公民权,并获得来自他的40万美元捐款,帕克萨斯的高阶幕僚与俄罗斯犯罪集团保有联系。[7] 帕克萨斯被证实未受犯罪份子影响,但其六位亲密幕僚因此辞职。[7]

帕克萨斯表示,议会调查委员会的成立是出于政治原因,并拒绝合作。[7] 作为回应,其他四个政党提出弹劾。12月,宪法法庭裁定给予 Borisovas 公民权违法。[7] 尽管如此,帕克萨斯仍受到国内民众欢迎。[7] 2004年4月6日,议会表决通过弹劾案。[8] 在弹劾案后,刑事法庭宣判帕克萨斯无罪。[8]

恢复

编辑

2004年立陶宛总统选举,自民党提名帕克萨斯,让人民对弹劾案进行公投。虽然提名最初获得接受,但之后遭宪法法庭驳回。[8] 2004年欧洲议会选举,自民党获得6.8%的票数,赢得一席。[8]

在帕克萨斯丑闻和弹劾案中,自民党为当时中间偏左政府的柔性反对党。2004年立陶宛议会选举,自民党组成“罗兰达斯·帕克萨斯‘秩序与正义’联盟”,赢得11席。然而,因为中间偏右政党无法取得共识,而且中间偏左联盟取得执政权。[8]

更名

编辑

2006年5月13日,党大会决议更名为“秩序与正义党”。更名的正式原因是有四个政党党名都有“自由”二字。根据部分党员的看法,新党名代表了比2002年成立时更为保守的立场。

2007年地方选举,虽然结果不尽理想,但该党在维尔纽斯取得多数,并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组成执政联盟。[9] 不过秩序与正义党议员在国会中支持对部分社民党阁员处理Alita英语Alita (company)私有化不信任动议[9]

2008年立陶宛议会选举,秩序与正义党进行洗刷帕克萨斯活动。[5] 这项活动意在增加席次并筹组新政府,但得票率仅稍微上升至12.7%,增加4席来到15席。[5] 中间偏右政党成长惊人,席次增加一倍,但最后由秩序与正义党以外的三个中间偏右政党组成执政联盟。[5]

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该党获得两席,名列第三。选后,该党离开解散的欧洲民族联盟(Union for Europe of the Nations),加入更为疑欧的欧洲自由民主党(Europe of Freedom and Democracy)。

选举

编辑

总统选举

编辑

议会选举

编辑
  • 2004:第4位,得票率11.4%,11席
  • 2008:第4位,得票率12.7%,15席

欧洲议会选举

编辑
  • 2004:第6位,得票率6.8%,1席
  • 2009:第3位,得票率11.9%,2席

注释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Krupavicius, Algis. Lithuania. 欧洲政治研究期刊. December 2003, 42 (7–8): 1010–20. doi:10.1111/j.0304-4130.2003.00128.x. 
  2. ^ 2.0 2.1 Krupavicius, Algis. Lithuania. 欧洲政治研究期刊. December 2006, 45 (7–8): 1166–81. doi:10.1111/j.1475-6765.2006.00673.x. 
  3. ^ Jegelevicius, Linas. Lithuania likely to amend Constitution after Strasbourg verdict. 波罗的海时报. 13 January 2011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4). 
  4. ^ Court ruling opens door for Paksas return. 欧洲新闻台. 6 January 2011 [29 January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11). 
  5. ^ 5.0 5.1 5.2 5.3 5.4 Jurkynas, Mindaugas. The parliamentary election in Lithuania, October 2008. Electoral Studies. June 2009, 28 (2): 329–33. doi:10.1016/j.electstud.2009.02.001. 
  6. ^ P. Gražulis prašo teismo pašalinti iš Seimo rinkimų partiją „Laisvė ir teisingumas“. 2020-09-15 [2020-1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Krupavicius, Algis. Lithuania. 欧洲政治研究期刊. December 2004, 43 (7–8): 1059–69. doi:10.1111/j.1475-6765.2004.00201.x. 
  8. ^ 8.0 8.1 8.2 8.3 8.4 Krupavicius, Algis. Lithuania. 欧洲政治研究期刊. December 2005, 44 (7–8): 1086–101. doi:10.1111/j.1475-6765.2005.00273.x1.x. 
  9. ^ 9.0 9.1 Krupavicius, Algis. Lithuania. 欧洲政治研究期刊. December 2008, 47 (7–8): 1048–59. doi:10.1111/j.1475-6765.2008.00800.x.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