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

穆罕默德·宾·图格卢克阿拉伯语محمد بن تغلق英语Muhammad bin Tughluq,约1300年-1351年3月20日)在1325年至1351年间是德里苏丹国突厥裔苏丹[1],他是图格鲁克王朝创建者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Ghiyath al-Din Tughluq)的长子。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曾经派遣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到德干高原参与对卡卡提亚王朝帝王普拉塔帕鲁德拉(Prataparudra)的战争[2],其时卡卡提亚王朝的都城是瓦朗加尔。他的父亲在1325年逝世后,穆罕默德便继承了皇位。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的硬币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是一位熟识逻辑、哲学、数学、天文和自然科学的学者,且具备医学方面的知识和精通辩证法,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图塔在他的统治时期拜访过他。

图格鲁克的统治 编辑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决意要将苏丹国扩展至新近征服的印度南部,为了巩固印度南部的控制权,他将首都由德里迁至德干高原以南700英里的德瓦吉里(Devagiri),改称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他不仅将政府机构迁至新都,还强制将德里全体人民迁至新都[2]。这个计划刚好在夏季执行,道拉塔巴德不完善的供水导致许多人死亡。两年后,首都又迁回到德里[3],大批民众在两次迁都的过程当中死亡,据称迁都到德里后的数年时间内,德里如同鬼城。著名旅行作者伊本·巴图塔写道:“我在踏进德里时,仿佛进入了沙漠。”[4]

印度史上第一种代币是由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推行的,这种代币仿照了中国的钱币,使用黄铜和铜币,以国库当中的金银为储备。不过,只有很少的人民用他们的金银币来换取新币,而且铜币容易被仿造,造成重大损失[5]。推行新币失败后,据说堆积如山的铜币仍堆放在皇室机关附近长达数年。

古吉拉特的战争 编辑

 
穆罕默德苏丹在1320年代征服了浅绿地区,并将首都从德里迁到德干高原的道拉塔巴德(Daulatabad),但因为他的残暴与重税掠夺,很快在1335年后激起巨大反叛,到1347年就失去这些占领不到20年的浅绿东、南部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野心勃勃,计划入侵周边国家。他开始累积财富筹划战争,他透过肯帕德(Khambhat)的港口将财帛由德瓦吉里运送到德里。当时,海盗莫哈达吉·戈希尔(Mokhadaji Gohil)统治邻近的高哈和皮里阿姆贝(今巴夫那加尔)。他在1347年得悉德里苏丹国会通过肯帕德转移财帛,他的舰队袭取了港口并劫掠了船货,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派遣军队以挫败莫哈达吉·戈希尔,德里苏丹国军队在策略上希望镇守皮里阿姆贝,但他们的海战经验不及海盗,他们被轻易击败。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亲自在高哈建立据点,决意要杀死莫哈达吉·戈希尔。在他亲征的首数个月里都未能占领皮里阿姆贝,他于是计谋诱使莫哈达吉·戈希尔登陆,然后在陆上战消灭他。他向肯帕德的一位商人承诺给予商贸利益,让他去说服莫哈达吉·戈希尔上岸。商人来到皮里阿姆贝激昂地向莫哈达吉·戈希尔表示当地人受苏丹的军队压迫,希望莫哈达吉·戈希尔能够来帮助他们。莫哈达吉·戈希尔不虞有诈,结果被擒,并在高哈附近被斩首。

铸币 编辑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以喜好铸币见称,他利用铸币来纪念自己和他的事迹,他所生产的金币超越了前度君王,他发行了许多面值微不足道的钱币。

他从印度南部搜掠了许多黄金,增加了钱币的分量,金第纳尔由172格令增加到202格令。他推行了一种银币,但在七年后由于不受欢迎和缺乏认受性而被废除。

他的钱币反映出他坚定的宗教热忱,钱币上有“真主的战士”、“四大哈里发的忠实支持者”等题字。他的大部分钱币都铸有清真言。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所铸的钱币用以纪念其父亲,在拉克瑙提、苏丹普尔、蒂鲁特等地均有铸币厂。至目前已知的钱币品种超过30种。

当中最独特的一种钱币是“强制流通货币”,这种货币有两个版本,分别在德里和道拉塔巴德发行。货币跟从两个标准,可能是分别要合乎先前存在在北部和南部的标准。他在货币上刻有“遵从苏丹者,善者”以诱使民众支持新币[6],刻字甚至呈现那格利字体,但由于采用合金铸币,钱币会变坏,而且铜币容易被仿制,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最终放弃铸币,以牛只和黄金赎回货币。

帝国崩塌 编辑

1351年,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在前往塔塔(Thatta)途中逝世,此时帝国已在1340年代饱经饥荒和叛乱折磨,他亲眼看着帝国衰落,原来在1320年代征服的地区大多失去控制。在他的晚年统治期间,德干高原纷纷建立了一些新的王朝,如原来的部下──将军阿拉丁·哈桑·巴赫曼沙阿(Ala-ud-Din Bahman)在1347年建立的巴赫曼尼苏丹国[7]

宗教包容 编辑

穆罕默德·宾·图格鲁克相对宽容,容许印度教耆那教徒居住在德里[8],这政策被他的甥侄菲鲁兹沙·图格鲁克(Firuz Shah Tughluq)颠倒。

流行文化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ughlaq Shahi Kings of Delhi: Chart. 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1909 [2011-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 (英语). 
  2. ^ 2.0 2.1 Dale Hoiberg、Indu Ramchandani. Students' Britannica India. 1-5. Popular Prakashan. 2000年: 第29页. ISBN 0852297602 (英语). 
  3. ^ Jaswant Lal Mehta. Advanced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India. 1. Sterling Publishers Pvt. Ltd. 1979年: 第202页. ISBN 812070617X (英语). 
  4. ^ Robert Sewell. A Forgotten Empire, Vijayanagar: A Contribution to the History of India. Forgotten Books. 1972年: 第15页. ISBN 1606209590 (英语). 
  5. ^ Behula Khan、Subhadra Sen Gupta、Monisha Mukundan、SJ Mitchell. History & Civics 7 (Col. Ed.). Ratna Sagar. : 第39页. ISBN 8183320619 (英语). 
  6. ^ Asoke Kumar Bhattacharyya. A pageant of Indian culture: art and archaeology. Abhinav Publications. 1995年: 第52页. ISBN 817017273X (英语). 
  7. ^ D. C. Verma. History of Bijapur. Kumar Brothers. 1974年: 第1页 (英语). 
  8. ^ Indian History Congress. Proceedings of the Indian History Congress. 1994年: 第224页 (英语). 
  9. ^ Gowri Ramnarayan. Cho, what's up?. The Hindu. 07-06-2004 [02-01-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19) (英语). 
  10. ^ Shobha Warrier. This is the time for imposing Emergency. Rediff. 04-07-2005 [02-01-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0) (英语). 
  11. ^ Girish Raghunath Karnad. Tughlaq: a play in thirteen sce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年 (英语). 
前任:
吉亚斯·乌德·丁·图格鲁克
德里苏丹国苏丹
1325年-1351年
继任:
菲鲁兹沙·图格鲁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