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洞
(重定向自窑洞营造技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1年8月20日) |
窑洞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是中国大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色建筑[1]:69。
西北地区的陕北、陇东、晋中等地是窑洞建筑集中地区。研究者认为,窑洞是由原始穴居中的横穴发展演变而来。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菜园遗址(林子梁遗址)的8座窑洞式房址已有四千多年历史。明清时,窑洞是黄土高原和黄土盆地农村的主要民居形式[1]:69—70。
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分类
编辑排列形式
编辑一户人家一般需要3孔以上的窑洞。正窑(一家之长居住的窑洞)向南或向东。各个窑洞可以并列,上下排列用磴道或梯子相连,或者围成四合院形式。
优缺点
编辑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窑洞特别是土窑充分利用了这一情况。外部的土层有利于室内恒温和隔音。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而且造屋成本低。
有研究者总结窑洞五个优点:
- 因地制宜、
- 因材致用、
- 因材施构、
- 冬暖夏凉、
- 因势利导。
[1]:70—71。
窑洞缺点则计有: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李峥、裴雷. 《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土"文化——窑洞建筑》.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湖北省武汉市: 武汉科技大学). 2000, (2000年第1期): 69—71. ISSN 1674-3644 (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