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摩呬多

(重定向自等引

三摩呬多梵语Saṃhitā),又译等引胜定,是三摩地的一种,经由心专注一处进入的心理状况。起源于古印度,在佛教印度教中多有应用。

概论

编辑

三摩呬多(Saṃhitā)的字根来自梵语सम्(Sam,意为一处、一同),与梵语हित(hita),为动词धा(dhā,意为放置)的过去分词,两者组成。三摩呬多即是善心一境性,是一种高阶的三摩地,在欲界的三摩地不称为三摩呬多[1]

禅那解脱等持等至四者一起合称为等引[2],其范围比等至更大。

注释

编辑
  1. ^ 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论》卷11:“等引即是三摩呬多。此亦名善心一境性,以是无悔、欢喜、安乐之所引故。欲界亦有心一境性,然非唯善,是故不名三摩呬多。由是当知,等引唯定,心一境性通定、散位。”
  2. ^ 瑜伽师地论》:“若略说三摩呬多地,当知由总标故,安立故,作意差别故,相差别故,略摄诸经宗要等故。云何总标?谓:此地中,略有四种,一者、静虑,二者、解脱,三者、等持,四者、等至。静虑者,谓:四静虑。……解脱者,谓:八解脱。……等持者,谓:三三摩地,一、空,二、无愿,三、无相。复有三种,谓:有寻有伺,无寻唯伺,无寻无伺。复有三种,谓:小、大、无量。复有二种,谓:一分修,具分修。复有三种,谓:喜俱行,乐俱行,舍俱行。复有四种:谓:四修定。复有五种,谓:五圣智三摩地。复有五种,谓:圣五支三摩地。复有有因有具圣正三摩地。复有金刚喻三摩地。复有有学、无学、非学非无学等三摩地。等至者,谓:五现见三摩钵底,八胜处三摩钵底,十遍处三摩钵底,四无色三摩钵底,无想三摩钵底,灭尽定等三摩钵底。云何安立?谓:唯此等,名等引地,非于欲界,心一境性,由此定等,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欲界不尔,非欲界中于法全无审正、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