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髻

(重定向自結欹髻禮

欹髻(カタカシラ)是琉球成年男子的一种发型

琉球国第二尚氏王朝后期的欹髻样式

琉球士族男子在15岁的时候元服,将头发束起来插簪、戴冠。根据琉球位阶,各种位阶的士族所插簪的材质、所戴冠的颜色都不同。欹髻结的越小越为上品,为了使头发数量减少,将中部剃去。头顶部约4厘米处将头发盘数圈结起来,称为“元结”(ムーティー)。[1]

琉球官方正史《球阳》记载,相传舜天头的右侧长了一个瘤,为了隐藏这个瘤,便结髻在右边以遮掩这个瘤。国人纷纷效仿,如结欹髻。15世纪中期,日本画僧雪舟渡航到明朝,在其描绘各国人的《国国人物图卷》中,可见琉球人头顶部没有结发,而是将发髻结在了头的后部。

久米村人的发型原先与琉球人不同,而与中国衣冠、发型相同。自1650年起,改为琉球习俗,也开始穿琉装、梳琉球式发髻。自此时开始,欹髻的结髻才变成到头顶的部位。

日本于1871年明治四年)颁布断发令。1879年,琉球被日本吞并,改为冲绳县。不过与日本本土不同的是,冲绳县推行旧惯温存政策,对不断发的琉球人没有加以处罚,直到1900年代仍然很常见。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 [2017-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5).  琉球舞踊を彩る脇役たち / 琉髪(からじ)の結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