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主义

一种认为知识只能或应基本来源自感官经验的理论
(重定向自經驗論

哲学中,经验主义(英语:empiricism)或称经验论实征论[1],是一种理论,它指出知识仅来自或主要来自感官经验[2] 它是认识论的几种观点之一,其他观点包括理性主义怀疑主义等。经验主义强调经验证据思想形成中的作用,而不是凭借天赋观念(innate idea)或传统[3] 然而,经验主义者可能会争辩称,传统(或习俗)是由于先前感官经验的关系而产生的。[4]

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又称实征科学[5],源自经验主义,其建立在经验证据的基础上,能够由其他研究者在相同条件下检验其有效性

从历史上看,经验主义与“白板”概念(拉丁语tabula rasa)有关;根据该概念,人类的心智在出生时是“空白的(blank)”,只有透过经验才能发展其思想。[6]

科学哲学中的经验主义强调证据,尤其是在实验中发现的证据。所有假设和理论都必须根据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进行检验,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先验推理、直觉启示,这是科学方法的基本组成部分。

自然科学学者经常使用的经验主义表示“知识是基于经验的”,并且“知识是试探性(tentative)的和概率性的,会不断被修正和证伪”。[7] 以经验(或观察)为依据的研究,包括实验和经过验证的测量工具,指导科学方法。

“经验主义”这个词有许多不同的用法,但有两种用法最为突出。首先,它用来表示研究现实的一般方法,即只有通过经验和感官获得的知识才是可接受的。换句话说,这一立场意味着思想在被认为是知识之前必须经受严格的测试。这个词的第二个意思与此相关,指的是一种信念,即“事实”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合理的目标。第二种含义有时被称为“朴素经验主义”。[8]

词源

编辑

英语

编辑

术语 empirical(经验的,经验主义的)来自古希腊语的 ἐμπειρία,empeiria 一词。而 empeiria 一词后被翻译为拉丁语 experientia,后者又延伸出了拉丁语中的 experienceexperiment 两词[9]

历史

编辑

背景

编辑

在科学和科学方法中的中心理念即为:必须实证地基于感官证据。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通过观察实验来检验假说的。而半实证的时常被用来描述使用公理,已被建立的科学理论,或者是之前实验的结果的理论方法。以此来进行理性的模型建构和理论探究。

经验主义哲学家认为知识最终一定会回推到某个人的感官经验之上,而不能直接由演绎推理或推理凭空得出[10]。哲学上来看,这个论点与理性主义相对,后者认为知识可以由理智独立地推出。历史上来看,理性主义并不完全与经验主义相对,许多经验主义哲学家也抱有部分的理性主义。例如,约翰·洛克认为一些知识(比如有关上帝的存在性的知识)可以由直觉和推理独立推出。罗伯特·波义耳认为人类具有先天观念[11][12]。许多重要的理性主义哲学家,比如勒内·笛卡尔巴鲁赫·斯宾诺莎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亦支持经验主义的科学方法[13][14]

与科学的关系

编辑

经验主义是逻辑实证主义的前身。直到今天,经验主义的方法还在影响自然科学,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而自然科学方法则是传统观念的发展。然而近几十年来,一些新的理论学说,例如量子力学构成主义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对经验主义在科学研究的方法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产生了轻微的冲击。

哲学上的关系

编辑

经验主义一词原本意指古希腊医生的经验,拒绝一味接受当代的宗教教条,而是依照所观察到的现象为分析依据。经验主义首先在十七世纪由英国人洛克系统性的阐述。洛克主张人的心智原本是一块白板,而是经验注记其上。经验主义否定了人拥有与生俱来的知识的观点或不用借由经验就可以获得的知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并不主张人们可以从实务中自动地取得知识。根据经验主义者的观点,经由感受到的经验,必须经过适当归纳演绎,才能铸成知识。在哲学发展上,经验主义一直和理性主义作为对比。理性主义认为大部分的知识是来自感觉上的独立思考。无论如何,这种对比已被视为过于简单化,因为近代的欧陆不列颠群岛(英国)的理性学者也倡导利用科学方法去取得实际经验;而以洛克为首的英国学者和许多欧陆学者也认为超自然的知识(如宗教神学)必须单独借由直觉或推理才能取得。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b05ca3ef5b315990c4ec136c88db89b4/
  2. ^ Psillos, Stathis; Curd, Martin.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f Science 1. publ. in paperback. London: Routledge. 2010: 129–38. ISBN 978-0415546133. 
  3. ^ Baird, Forrest E.; Walter Kaufmann. From Plato to Derrida. Upper Saddle River, New Jersey: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8. ISBN 978-0-13-158591-1. [页码请求]
  4. ^ Hume, D.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in Enquiries Concerning the Human Understanding and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2nd edition, L.A. Selby-Bigge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UK, 1902 [1748].[页码请求]
  5. ^ https://terms.naer.edu.tw/detail/c44574f82ff5fe2321114c52a9f57d06/
  6. ^ Scheibe, Erhard. Between rationalism and empiricism : selected papers in the philosophy of physics. Springer. 2001. ISBN 0-387-98520-4. OCLC 45888831. 
  7. ^ Shelley, M. (2006). Empiricism. In F. English (Ed.),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pp. 338–39).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Inc.
  8. ^ 参见Alan Bryman,《社会研究方法》第四版
  9. ^ Definition of EMPIRIC. www.merriam-webster.com. [2020-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8). 
  10. ^ Markie, P. (2004), "Rationalism vs. Empiricism" in Edward D. Zalta (ed.),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Epri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1. ^ Loeb, Luis E. (1981), From Descartes to Hume: Continental Metaphysic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hilosophy,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页码请求]
  12. ^ Engfer, Hans-Jürgen (1996), Empirismus versus Rationalismus? Kritik eines philosophiegeschichtlichen Schemas, Padeborn: Schöningh.[页码请求]
  13. ^ Buckle, Stephen (1999), "British Sceptical Realism. A Fresh Look at the British Tradi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7, pp. 1–2.
  14. ^ Peter Anstey, "ESP is bes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arly Modern Experimental Philosophy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

外部链接

编辑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