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原(1922年11月8日—2009年9月26日),原名刘仁甫,1948年后多以笔名绿原行世,此外还曾用笔名刘半九进行翻译创作,男,湖北黄陂人,中国现代诗人、翻译家、编辑家。绿原创作之初受到胡风帮助,被认为是七月派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其早期诗歌带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被称作“童话诗人”,而后转向政治抒情诗歌,多蕴悲愤激情之感,建国后不久因政治运动而长期不能正常发表诗歌作品,至八十年代平反后,成为归来的诗人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绿原
出生刘仁甫
(1922-11-08)1922年11月8日
 中华民国湖北省黄陂县
逝世2009年9月29日(2009岁—09—29)(8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市北京军区总医院
笔名绿原,刘半九
职业翻译家诗人
语言中文英文德文(自修)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教育程度大学外文专业
母校复旦大学
创作时期1941年 - 2009年
体裁诗歌
代表作《童话》(诗集)
《又是一个起点》(诗集)
《人之诗》(诗集)
叔本华散文集》(德文译著)
浮士德》(德文译著)
奖项鲁迅文学奖
1998年 优秀翻译彩虹奖(《浮士德》)
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英语Struga Poetry Evenings
1998年 金花环奖
第八届国际华文诗人笔会
2003年 中国当代诗魂金奖
中国翻译协会
2004年 资深翻译家

生平 编辑

幼年生活 编辑

1922年11月8日,绿原出生于湖北黄陂东乡下刘湾,其黄陂始祖是明代从江西迁到湖北的读书人,其父亲为手艺人,靠刻竹篁对联与为人照相为生[1]。绿原三岁丧父,六岁入私塾,十三岁失母,大他十九岁的胞兄刘孝甫助他完成中学学业。

诗歌创作 编辑

1938年,日军攻占武汉,正在武汉上初中的绿原逃亡至鄂西恩施,在依靠政府贷金的湖北联合中学读高中,并于1939年开始尝试诗歌创作,向胡风主办的《七月》投稿,虽然稿子遭拒,但得到了胡风带有鼓励意味的亲笔回信[1],同年在重庆《时事新报》副刊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爸爸还不回来》。两年后,绿原因不满学校的政治压力,前往重庆,在中国兴业公司钢铁部做短工谋生[1]。1941年8月11日,绿原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新诗处女作《送报者》,同年底开始参加邹荻帆、姚奔、冀汸、曾卓等创办的重庆复旦大学《诗垦地》文学社团的活动。

次年,受邹荻帆鼓励,绿原以“周树藩”的名字和高中毕业证书考入迁往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与在复旦大学读书的邹荻帆、在复旦大学教务处工作的曾卓两位湖北人关系密切。1942年,《七月》杂志主编胡风主动邀请他参加《七月诗丛》第一辑的出版,并为其出版诗集《童话》。1943年3月,胡风来重庆,绿原常常前往请教。

1944年,尚未毕业的绿原与邹荻帆一同离开学校,应征为援华美军充当译员,但因受训期间没有集体入,而从“外事局”调往“中美合作所”,绿原未去报道而遭到暗中通缉,只得在胡风的帮助下逃离重庆[1]。离开重庆后,绿原来到川北的岳池县,在当地中学教书,隐姓埋名,并与青梅竹马罗惠结为伴侣[1]。在岳池县生活期间,绿原创作上取得了突破,接连写下了多首政治抒情诗,其创作不像《童话》时期带有梦幻色彩的童话境界,而是直接面对现实,这些诗歌后来结集为《又是一个起点》。

1947年秋,绿原回到武汉,借住在亲戚家以寻找工作,几个月通过考试进入某外商办的油行当小职员[1]。不久,绿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参与地下活动。在此期间,其诗歌主要发表在曾卓等办的《汉口大刚报》副刊《大江》上,为了逃避国民党的注意,其诗歌多用化名发表,并主要以抒情小诗为主[1]。武汉解放后,绿原随解放军先头部队进驻武汉,被武汉市委派往长江日报社文艺组副组长,负责该组的编辑工作。1953年初,长江日报停刊,绿原被调往北京,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工作,其临时住在堂子胡同某旧时大宅院内,与宣传部的“毛选英译室”相同所在,并得以结识袁可嘉黄雨石钱锺书等人[1]

蒙冤入狱 编辑

1955年,胡风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头子,绿原被定为23名“胡风骨干分子”之一,并在全国报刊上被扣“中美合作所特务”的帽子。是年5月14日,绿原被停职,同月17日在中南海被隔离。1956年秋,绿原被转移到西单安福胡同的某四合院内,同院被关押的还有路翎、徐放、谢韬、严望等胡风分子[1]。1960年8月,被转移到秦城监狱关押,在此期间,绿原创作出了《又一个哥伦布》,成为其代表作之一。在监禁中,绿原自学德语六年,出狱后得以从事德语文学编辑工作。1962年6月,绿原因认罪态度好被释放,免于起诉,但仍然戴着“胡风反革命集团骨干分子”的帽子。不久后,绿原经中宣部安排,暂时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译所工作。在此期间,绿原以“刘半九”为笔名,以志其不忘本与行百里者半九十之意,开始翻译德语古典文论。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绿原被抄家,收藏的大量书籍被迫作废品处理。1969年中秋,绿原作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成员被下放至鄂南咸宁五七干校,从事搬电线杆、打土坯、盖干打垒房、围湖造田等[1]。在此期间,绿原写下了《但切不要悲伤》、《重读〈圣经〉——“牛棚”诗抄第n篇》、《谢谢你》、《信仰》等诗歌。在干校生活后期,还翻译出了一本叔本华散文集[1]。1974年底,绿原得以最后一批回京,被安排进翻译组,负责为中央首长翻译域外销书籍。

重返文坛 编辑

1980年,绿原获平反。1981年,绿原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担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85年任编审。1988年,绿原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岗位上退休。

2009年7月,绿原被查出白血病,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再先后转入民航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同年9月28日病危,并于次日凌晨一时经抢救无效逝世[2]

著作 编辑

绿原在诗歌上成就最高,也写有许多随笔与文艺评论,生前由武汉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绿原文集》(2007年)。绿原精通多门外语,翻译了许多外国著名文学作品,2017年,其译文被结集出版。以下列出其部分著作。

诗集 编辑

  • 《童话》(1942)
  • 《又是一个起点》(1948)
  • 《集合》(1951)
  • 《人之诗》(1983)
  • 《另一支歌》(1985)
  • 《我们走向海》(1990)
  • 《绿原自选诗》(1998)

文集 编辑

  • 《葱与蜜》(1985)
  • 《非花非雾集》(1991)
  • 《离魂草》(1992)
  • 《苜蓿与葡萄》(1998)
  • 《绕指集》(2000)
  • 《再谈幽默》(2003)
  • 《寻芳草集》(2005)
  • 《绿原说诗》(2006)
  • 《半九别集》(2007)
  • 《寻觅集》(2010)
  • 《沧桑片羽》(2013)

译著 编辑

  • 《请向内心走去》(1988)
  • 《拆散的笔记簿》(1989)
  • 《主之音 附〈疯人〉》(1989)
  • 《浮士德》(1994)
  • 《易卜生诗选》(合译, 1995)
  • 《里尔克诗选》(1996)
  • 《歌德诗歌精选》(合译,1994)
  • 《海涅诗歌精选》(合译,1994)
  • 《日安课本——雷丁儿童诗选》(2003)
  • 《顽童捣蛋记》(2003)
  • 《黎明》(1950)
  • 《黑格尔传》(合译,1978)
  • 《德国的浪漫派》(1981)
  • 《莎士比亚笔下的少女和妇人》(1985)
  • 《现代美学析疑》(1987)
  • 《美学初探》(1983-1986)
  • 《叔本华散文选》(1997)
  • 《爱德华三世 两位贵亲戚》(2002)

奖项 编辑

评价 编辑

  • 绿原第一本诗集《童话》传至台湾,影响过一些青年诗人。台湾新诗名家痖弦先生曾称赞《童话》是流丽自然的“天籁”,说“五四以降,像这样天真烂漫晶莹剔透的可爱小诗,实在绝无仅有。” [4]
  • 中国现代诗人曽卓评价说:“在四十年代,特别是在抗战胜利前后,绿原的诗在大后方是起到了相当大的影响的:在进步的学生运动的集会上被朗诵,在许多年轻的读者中流传,也广泛地受到了文艺界的重视。诗人流沙河在自传中就提到他当年‘狂热地’阅读‘艾青、田间、绿原的诗’的情况。” [5]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余玮. 绿原:诗坛上的“绿林好汉”. 《文史精华》. 2007, (9). [永久失效链接]
  2. ^ “七月派”诗人绿原逝世 曾在40年代广受关注. 《北京青年报》. [2018-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24). 
  3. ^ 3.0 3.1 3.2 著名诗人绿原患病逝世 决定丧事从简不举行告别仪式. 京华网. [200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3) (中文(简体)). 
  4. ^ 《濺了血的〈童話〉》. 《创世纪》. 
  5. ^ 曾卓. 《綠原和他的詩——讀〈人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