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式社会主义

意识形态

缅甸式社会主义缅甸语မြန်မာ့နည်းမြန်မာ့ဟန် ဆိုရှယ်လစ်စနစ်),直译为缅甸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是指1962到1988年,自1962年奈温及其军队发动政变推翻吴努统治后,缅甸政府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确切地说,缅甸式社会主义是在政变后不久,联邦革命委员会于1962年4月写的一份经济论述,作为经济发展的蓝图,减少外国在缅甸的影响,并增加军队的作用。这与过去吴努政府的社会主义政策有不同。

缅甸联邦 (1962年-1974年)
ပြည်ထောင်စု မြန်မာနိုင်ငံတော်
缅甸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74年-1988年)
ပြည်ထောင်စု ဆိုရှယ်လစ်သမ္မတ မြန်မာနိုင်ငံတော်

1962年—1988年
国歌:世界不灭
首都仰光
常用语言缅甸语
宗教佛教
政府一党制
总统 
• 1962–1981
尼温
• 1981–1988
圣羽
• 1988
盛伦
• 1988
貌埃 (代理)
• 1988
苏貌
总理 
• 1974–1977
盛温
• 1977–1988
苏貌
• 1988
钦纽
历史时期冷战时期
• 军事政变
1962年3月2日
• 更名
1974年
1988年
• 军方接管政权
1988年9月18日
面积
1974676,578平方公里
货币缅元
ISO 3166码MM
前身
继承
缅甸联邦 (1948年-1962年)
缅甸联邦 (1988年-2011年)
今属于 缅甸

多数学者认为缅甸式社会主义是一个封闭、贫穷、排外的失败政策,令缅甸从亚洲最繁荣的国家之一成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在奈温统治下,缅甸大大增加了其贫穷和孤立程度,被用以“灾难性”来形容。奈温试图使用在他看来是吉祥的被9整除的面额的货币,民众损失了数百万​​缅甸的储蓄。这引发了8888民主运动。运动被军队暴力镇压,军方成立国家恢复法律和秩序委员会接管政权,但奈温逐渐失去权力。

摘要 编辑

1962年奈温发动政变后,成立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对缅甸本部实行农业集体化、资产国有化,排挤中国、印度商人的影响。

对外多次对掸邦进攻,剥夺诏法统治权(用养老金买断自治权)。

1988年7月,缅甸全国爆发大规模游行示威,奈温被迫下台。军方接管政权后,缅甸式社会主义实施结束。

思想特点 编辑

缅甸式社会主义被描述为反西方的中立主义和社会主义,但在本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有很大不同。缅甸式社会主义主张在经济上依赖农民,内政上重视军队,思想上以人为本及上座部佛教的调和作用(区别于科学社会主义阶级斗争)。

影响 编辑

缅甸式社会主义对缅甸影向是多方面,影响经济,教育和缅甸人民的生活水平。政府还实施了广泛的缅甸公民签证限制,外国援助组织不再允许在该国经营,外国人签证仅限24小时。学校也禁止英语教授,政府资助学生到苏联和东欧接受培训。

此外,言论自由被广泛限制。外语出版物被禁止,新闻审查委员会(现在的新闻审查和登记处),检查员所有出版物,包括报纸,杂志,广告和动画片。1962年8月,通过印刷和出版商登记法,政府设立的缅甸新闻社作为服务于全国的新闻发布机构,从而有效地取代外国新闻机构工作。1963年9月,先锋和“卫报”,两个缅甸的报纸,被收归国有。1965年12月,政府禁止私人拥有的报纸出版。

1963年通过国有化法后,共约15000个私人公司被国有化,私人资本被禁止,工业与私人资本建立新的工厂被禁止,直接影响在缅甸的外国人,尤其是印裔缅甸人缅甸华人,经济大倒退,黑市盛行(占国民经济约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