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语bandhana),又称缚结,佛教术语,与的意义相近,为烦恼的异名。佛教中将缚分为三大类,称三缚,即贪缚、瞋缚、痴缚三者。

概论

编辑

缚,有枷锁、捆绑、束缚之意,佛教用来比喻众生被五受阴所捆绑、拘束,无法解脱[1]

此外,又有三结缚的说法。

类似字义

编辑

缚与的字义相近,同样被当成烦恼之一。在杂阿含经中,有缠结一词[2],相当于《相应部》〈23经〉〈结缚经〉其中的结缚。这个名词在巴利文中为jaṭā,又译为缚,有束缚之意,字面上又有编头发的意思在,因此《别译杂阿含经》译为结发[3]

分类

编辑

三缚

编辑

佛教中,大致分为三类,即贪缚、瞋缚、痴缚三者[4]

三结缚

编辑

四缚

编辑

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我见缚,四者合称四缚[5]

注释

编辑
  1. ^ 《杂阿含经》卷3〈74经〉:“有五受阴,何等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愚痴无闻凡夫不如实知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故,于色所乐、赞叹、系着住,色缚所缚、内缚所缚,不知根本、不知边际、不知出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以缚生、以缚死、以缚从此世至他世,于彼亦复以缚生、以缚死,是名愚痴无闻凡夫随魔自在,入魔网中,随魔所化,魔缚所缚,为魔所牵;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2. ^ 《杂阿含经》卷22〈599经〉:“时,彼天子而说偈言:‘外缠结非缠,内缠缠众生,今问于瞿昙,谁于缠离缠?’尔时,世尊说偈答言:‘智者建立戒,内心修智慧,比丘勤修习,于缠能解缠。 ’”
  3. ^ 《别译杂阿含经》卷9〈173经〉:“时,有一天,光色倍常,于其夜中来诣佛所,威光普照,遍于祇洹,赫然大明,却坐一面而说偈言:‘云何外结发?内亦有结发?世界俱结发?我今问瞿昙:云何令结发,作于不结发?’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坚持立禁戒,修心及智慧,懃行于精进,具念名比丘,速能令结发,作于不结发。’”
  4. ^ 玄奘译《阿毘达磨俱舍论》卷21:“缚有三种:一贪缚,谓一切贪。二瞋缚,谓一切瞋。三痴缚,谓一切痴。何缘唯说此三为缚?由随三受说缚有三,谓于乐受贪缚随增,所缘相应俱随增故,于苦受瞋,于舍受痴,应知亦尔。虽于舍受,亦有贪瞋,非如痴故。约自相续乐等三受,为缚所缘,作此定说”
  5. ^ 《杂阿含经》卷18〈490经〉:“阎浮车问舍利弗:‘所谓缚者。云何为缚?’舍利弗言:‘缚者,四缚,谓贪欲缚、瞋恚缚、戒取缚、我见缚。’复问:‘舍利弗!有道有向,修习多修习,断此缚耶?’ 舍利弗言:‘有。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时,二正士共论议已,各从座起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