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政府
古罗马在进入帝国时代后,行政体系由原本共和时代的元老院移交给皇帝大权独揽,虽然最初几位皇帝都并没有正式称帝(例如屋大维),但是实际上已经具备帝制的特点,所以整个政府可以说是由皇帝领导而运作。
皇帝
编辑照理来说帝权(his imperium)的开始,是从行政权(potestas tribunicia)以及公权力(imperium proconsulare)的概念融合衍伸而来[1]。理论上行政权可以说是继承了共和时代护民官的概念,可以有权登上皇位、赋予政府权威以及皇帝的权威,这些力量都远超过共和时代罗马人民组成的政府,这包含控制权力和主宰立法[2];公权力则和共和时代的资深执政官的概念相近,是由军队赋予其权威,当然在前共和体制之下,也会由元老院和罗马人民大会赋予,由此权威所赋予的权力包含宣战和外国元首缔约。[3]
皇帝的权威也相应而来一些义务,就是被监察官所督责,其权力甚至可以控制皇帝和元老院成员间的关系[4],另外皇帝也可以控制宗教机关,当皇帝登基之后就会永远兼任罗马的最高神官(Pontifex Maximus),并且成为大祭司团的成员之一[3],当早期帝制甫运作时也曾经濒临失败,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支持宪政体制的人变少而支持君主体制的人增加。[5]
在实际的状况下主要会支持皇帝权力以及权威的仍是军队,而军人的报酬就是整个帝国的财富,军队每年的收益就足以让士兵们拥护皇帝[6]。
当皇帝驾崩在过渡时期所衍伸的国债以及犯罪,理论上会让元老院尽快选出新帝,但是绝大多数的皇帝会在生前指定继承人,通常会是亲近的家族成员,而新帝也会尽速的寻求各界的认可,已取得其象征性和政治性的国家领导地位,在有禁卫军作为盟友的情况下,皇帝通常不会希望服务比享受还多,故为了确保军队的忠诚,多数皇帝给予其donativum-一种金钱性的报酬。
元老院
编辑当帝制建立后罗马的人民大会仍然存在,但是其权力被移转至元老院,所以元老院的决议可以说和法律相当[7]。
理论上皇帝和元老院在政府中使两个平行的单位,依照共和主义者的论调元老院的权限应该比皇帝还要来的大,然而在专制政体之下这些所谓的立法机关难免就如橡皮图章一般,真的大权都被皇帝牢牢掌控。
在古代的制度中皇帝可以展现他不同他人的风范,当元老院开会时皇帝会列席于两位执政官之间[8],而通常他会扮演会议中的主席,资深元老发言之前会比较低阶的元老先发言,但是皇帝可以在会议中的任何时候发言[8],在帝国三个世纪的岁月里,元老院依旧扮演着一个多元权威的体系。
元老阶级与骑士阶级
编辑没有皇帝是不需要元老院和骑士们的支持的,多数帝国的重要官职,都会从这个重要的阶级来取材,这两大势力可以从固有的阶级遍布于各行省的政府、军团司令,甚至任何性质相似的职位都可以挑选。
这两大阶级相当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而两者都相当保守,如果是相当成功的人可能会破例进入,但是这相当罕见,各领域的轻年贵族可以凭借著其家族的关联性来发挥影响力,重点在于能力、知识、技巧、财富、资助等,都会是成功者的重要凭借以获取皇帝的信任,进而登上政府的最高官员。
元老阶级
编辑元老院在政府扮演审议的角色,并且在共和时代与帝国时代扮演要角,其拉丁文:Senatus辞源于拉丁文-senex意思是老人或长者;罗马政治思想大哲西赛罗曾说,元老院是公众事物的引导者、辩护者和捍卫者。[9]
骑士阶级
编辑拉丁文:eques,复数equites。骑士阶级是罗马上流社会的较低阶层,其位列元老阶级(senator)之下。这个阶层常常被译为骑士,但这翻译却常常容易让人们和中世纪的骑士混淆起来。
在公元前2世纪,格拉古兄弟改革对骑士阶级与元老阶级做出了正式的区分。屋大维曾规定-平民可以借由捐款来成为骑士阶级。而骑士则可通过被选为长官(magistracy),上升到元老阶级,不过这只是极少数的情况。不过骑士阶级被允许经商,而元老阶级却不能。
首席元老
编辑首席元老(princeps senatus),是罗马元老院的领导人,原则上他并属于晋升体系(cursus honorum)的一环,实质上也并未拥有统治大权,但是在元老们中拥有相当的威望。
参考文献
编辑- ^ Abbott, 342
- ^ Abbott, 357
- ^ 3.0 3.1 Abbott, 345
- ^ Abbott, 354
- ^ Abbott, 341
- ^ Goldsworthy, Adrian. The Life of a Roman Soldier. The Complete Roman Army. London: Thames & Hudson. 2003: 80. ISBN 0-500-05124-0.
- ^ Abbott, 385
- ^ 8.0 8.1 Abbott, 383
- ^ Suetonius, The Twelve Caesars, Life of Augustus paragraph 41 Archived 2007-07-26 at WebC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