艅艎
艅艎,又名余皇,是古代战船的其中一个种类。它在中国春秋时代开始被用于军事用途。吴国水军的战船是当时最有名的,艅艎是其中一类。同期亦有“三翼”、“桥舡”等舰艇。[注 1]
历史
编辑春秋时代南方的吴、楚和越三国经常于长江流域争霸,水军时常用船只运载军队进行水战。而舟师有其作战的方式,又能够独立执行作战任务。据东汉赵晔《吴越春秋》中记述,吴、楚水师间都会动用艅艎来应付多达20场的大小战役。而左丘明《春秋左氏传》记载在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楚子为舟师以伐吴”。当中的“舟师”正是指艅艎。另外《春秋左传》也记述过吴国在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出动舟师和楚国的舟师战于长江(现在安徽当涂的西南方位置)。结果,楚国大破吴师,且获取其战船艅艎作战利品。[注 2]这反映了当时两国水军使用艅艎作战的情况。
此外,“艅艎”一语是史书中最早出现的战船名称,一般指当时吴王所乘坐的指挥船。故又名“王舟”。而艅艎的船头部分通常有鹢(中国古时一种类似鹭的水鸟)首做装饰。[注 3]后世以此词泛指大船及大型战船。例如晋朝郭璞《江赋》写道:“漂飞云,运艅艎。”。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至唐代陆龟蒙《自遣诗》其四写道:“长鲸好鲙无因得,乞取艅艎作钓舟。”而清代龚自珍《送钦差大臣侯官林公序》也记述:“北守海口,防我境,不许其入,非与彼战于海,战于艅艎也。”四个例子所描述的艅艎既指一般钓鱼大船,亦指作战战船。
注释
编辑- ^ 见席龙飞《中国古代造船史》(2015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第四章“春秋战国时代的造船技术”第二节“战船大翼和工舟艅艎的复原研究”。
- ^ 见左丘明《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段:“楚人及吴战于长岸。‧‧‧‧‧‧吴伐楚,阳匄为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且楚故,司马令龟,我请改卜,令曰,鲂也,以其属死之,楚师继之,尚大克之,吉,战于长岸,子鱼先死,楚师继之,大败吴师,获其乘舟余皇,使随人与后至者守之,环而堑之,及泉,盈其隧炭,陈以待命,吴公子光请于其众曰,丧先王之乘舟,岂唯光之罪,众亦有焉,请藉取之,以救死,众许之,使长鬣者三人,潜伏于舟侧,曰,我呼皇则对,师夜从之,三呼皆迭对,楚人从而杀之,楚师乱,吴人大败之,取余皇以归。”
- ^ 资料来自肖东发、李奎《科技首创:万物探索与发明发现》(2014年由现代出版社出版):“艅艎又称余皇,船头装饰鹢首,专供国君乘坐。因此又称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