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尔·布鲁内尔

(重定向自艾米尔·布鲁内尔

艾米尔·布鲁内尔Heinrich Emil Brunner,又译为艾米尔·布伦纳,1889年—1966年),是一位影响深远的瑞士籍新教神学家、新正统神学家。他曾与卡尔·巴特共同推动了二十世纪上半叶欧洲德语系国家中的“新正统神学运动”(或称为“辩证神学运动”),是该神学主张的代表人物。

布鲁内尔反对自由主义神学耶稣描绘成一个值得敬重的道德人物。布鲁内尔主张耶稣不但是上帝的“道成肉身”,并且是“救赎事件”的中心点。另一方面,布鲁内尔企图寻找出当时持续争论当中的阿民念主义加尔文主义两造的中介点,除了仍然强调上帝在救恩一事上保有至高无上的主权以外,也强调了人类不必付出代价便可承受救恩的观点。纵然布鲁内尔在此重新声张了基督论的中心地位,符合正统神学的要求,但保守派神学家往往对于他的其它神学主张持保留态度,例如他怀疑《圣经》中关于神迹记载的真实性,并对《圣经》中的文字是否可以做为现代基督徒启示来源提出质疑。

神学主张

编辑

神人相遇中的超越性。

其兴起的思想、社会的背景

编辑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乐观主义式微,取而代之的是悲观主义。
  • 而在神学思想方面,巴特所开创的“新正统主义”运动,一直影响到二十世纪中期。
  • 但是“新正统派”的源由,是一位“忧郁的丹麦人”—祈克果所发声的,他强调个人,“唯有个人的主观性是真理。实存的人生观,唯有在宗教的生活方式中才可得到,也就是说,暂时活在世上的人,在绝望与信仰中与神相遇,并站在祂面前,这就是生存。” [1]这种人生观被称为“存在主义”。[2]
  • 祈克果的主题—超越的神与人相遇时—成为二十世纪新正统派神学家的基础,他们重新发掘古老基督教正统教义对现代世界的重要性。[3]
  • 其中的三巨头就是:巴特布特曼、和布鲁内尔。起初三人同盟,但在二次大战后,他们便分道扬镳。布鲁内尔便将这新正统派的思想带入了英、美。[4]

布鲁内尔所面对的挑战或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
  • (1)布鲁内尔最关切的是十九、二十世纪的临在性神学。这种观念以黑格尔的宗教哲学影响最著,复原教自由派都强调神临在于人类的历史。 [5]
  • (2)巴特的神学观点
  1. 巴特否定在自然中会有任何神真正的启示,也就是否定自然神学、忽视一般启示。
  2. 巴特的拣选论、普救论。
  • (3)复原教正统神学将圣经的话与神的话等同。[6]

布鲁内尔如何回应

编辑
  • (1) 攻击临在性神学:
  1. 反对人凭自然能力、理性、 以及哲学来了解神的话语,却不靠启示来认识神。
  2. 布鲁内尔和巴特不同,他抱持一般启示的观点,但他避开证明“神的存在”的知识,认为人类仍有对神的知觉的最低限度,也就是每个人的本性内都有与福音“接触点”。
  3. 布鲁内尔赞同祈克果所说,唯有以“信心的纵跃”和内心的热情参与神人关系,才能真正认识神,也才是真正的基督教。 [7]
  1. 因为巴特除掉人类“预定定罪”的观念,必定会导致普救论, [8] 也就是将救恩强加于人的身上。 [9]
  2. 布鲁内尔认为:“相信耶稣基督和身为蒙拣选者是同一件事,同样,不相信耶稣基督和未蒙拣选也是同一件事。...除了相信与不相信的事实这两个签号外,再无其他数目”。 [10]
  • (3) 攻讦复原教正统神学将圣经的话与神的话等同:
  1. 布鲁内尔强调启示的超越性和位格性。
  2. 布鲁内尔刻意避免临在性,他要除灭人的知识、经验以及叙述,包括受神“灵感”的话语在内。 [11]
  3. 布鲁内尔只保留超越性启示, 并在《真理为相遇》(Truth as Encounter,1938、1954年)一书中,阐明这个观念—源自二十世纪两位存在主义思想家:艾伯纳(Ferdinand Ebner)和布伯(Martin Buber)—就是圣经中的“神人相遇”的重要性。 [12]
    1. 亦即每个人都必须面临一个重要时刻(福音的“接触点”):接受或拒绝耶稣为救主的时刻。 [13]
    2. 福音要求“认罪悔改”,人们对于“罪”与“悔改”必须有自觉,否则这要求就没有意义。[14]
  • 所以,圣经的真理是相遇的真理,在神人相遇的关键时刻,神说话(conversation-partner of God)、人回应并委身,让神拥有主权, 强调了神人相遇中的超越性。[15]

布鲁内尔对今日教会的重要性

编辑

(1)布鲁内尔的贡献始于将启示与个人和神的“我—你相遇”(I—Thou Encounter)视为同一件事。

  1. 布鲁内尔认为
    1. “它—真理”(It-truth)有关神的命题式教义或神学并不具启示地位。
    2. “你—真理”(Thou-truth)才是非命题式的启示,是对位格(God as Person)的认识,亦即超越了物体的层面,也超越了主体、客体的区分。
  2. 非命题式的启示,发生在两个事件中:
    1. 一是原初启示:即神在耶稣基督里的道成肉身,是生命的赐予。
    2. 另一个是现今启示:即圣灵为耶稣基督在人内心的见证,使信徒能认识耶稣基督,是生命更新的共享。[16]
  3. 布鲁内尔主张,只有这种真理才能保有位格的自由,并保存福音的中心,即与神个别的关系。

(2)布鲁内尔被人称为“圣经位格主义”,他推崇圣经在见证上的权威,不仅是原初启示不可少的见证,也是现今启示的管道。换句话说,耶稣基督才是唯一的标准与权威,这正是他对现代神学最大的贡献。[12]

影响力

编辑
  1. 杰威特批判布鲁内尔将“它—真理”与“你—真理”作绝对的区分,杰威特认为启示到认信、或相遇到教义之间,不可能完全没有命题式的内容。
  2. 保守派却学到,要避免将字句和命题简化为神的启示;
  3. 自由派也学到,要避免将人对神的思想等同为神的启示。[17]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赵中辉编译,《基督教与现代神学思潮》(台北:基督教改革宗翻译社,1979),117-8。
  2. ^ 奥尔森(Roger E. Olson),《神学故事》, 吴瑞诚、徐成德译(台北县:校园书房出版社,2002),676。
  3. ^ 葛伦斯(Stanley J. Grenz)、奥尔森(Roger E. Olson),《二十世纪神学评论》, 刘良淑、任孝琦译(新北市:校园书房出版社,2012),74-6。
  4.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1。
  5. ^ 奥尔森,《神学故事》,677。
  6.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3-8。
  7. ^ 奥尔森,《神学故事》,678-9。
  8.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 刘良淑、王瑞琦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464。
  9.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精华》, 杨长慧译(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1998),317。
  10.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100。
  11.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7。
  12. ^ 12.0 12.1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3-4。
  13. ^ 奥尔森,《神学故事》,690-1。
  14.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手册》,203。
  15. ^ 麦葛福,《基督教神学原典精华》,94-5。
  16.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5-6。
  17. ^ 葛伦斯、奥尔森,《二十世纪神学评论》,97-100。

内部联结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