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行僧梵语sādhu(男性);sādhvīsādhvīne(女性))是印度宗教盛行的修练方式,流行于婆罗门教耆那教等。今日多指刻苦修道的各种宗教人士。汉语的“僧”,可以泛指各种宗教人士,并不一定是佛教僧人。

一名印度教苦行僧。
尼泊尔一名席地而坐的苦行僧。

除了印度宗教,基督宗教的许多圣人也主张禁欲主义拉丁语ascēticus),如圣方济各圣瓦西里等。

辨义 编辑

“苦行僧”一词容易被误解,认为单指佛教在丛林隐修的头陀。其实苦行头陀比丘等词的出现,都比佛教的创始还早,都来自于婆罗门教等古印度宗教。而佛教虽然允许苦行僧的修行方式,但并非提倡苦行,而更多的主张中道。故凡苦行僧,多以印度教、耆那教等被多看见,佛教苦行僧著袈裟、剃发的形象与其差别也很大。

概论 编辑

古印度常有苦行僧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带着象征湿婆的三叉杖,边走边吟诵古经文,露宿丛林。苦行僧必须忍受常人认为是痛苦的事,如自我体罚、长期断食、减少饮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受酷热严寒,甚至饮食秽物等事情,来锻炼忍耐力和离欲。

一般婆罗门尊崇苦行僧,因为大多数的婆罗门都不是苦行僧。耆那教有两派别,天衣派主张苦行,白衣派不主张苦行。佛教释迦牟尼成佛前曾修苦行,“昼便入林中。夜便露坐……至冢间。取彼死人之衣。而覆形体……日食一麻一米。形体劣弱。骸骨相连。顶上生疮。皮肉自堕。犹如败坏瓠卢……”[1]。后来发现修苦行并不能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于是转以其他方法修行成佛。释迦牟尼佛曾在优罗毗罗村收五名苦行僧为弟子,此为佛经上记载的“初转法轮”。

印度圣雄甘地一生多次绝食,生活极尽简朴,英国首相丘吉尔称他是“半裸的苦行僧”。

注释 编辑

  1. ^ 《增一阿含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