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畴篇或称“范畴论”(希腊语Κατηγορίαι拉丁语Categoriae)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篇著作[1],收录于《工具论》中作为其一部分。篇中例举了所有在一个命题中可以作为主语或谓语出现的事物的范畴[2]范畴”翻译自“κατηγορία”,是由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在《哲学字汇》(1881年)中借用《尚书洪范》中“洪范九畴”一词作为英文category的译语而来。 “κατηγορία”一词源自古希腊日常用语中的动词—κατηγορεῖν,有指控之意。在范畴论中,此词变作了名词和技术概念,用作分析句子的表达形式,有述说和述谓之意。[3] 其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十个范畴于1631年傅汛际李之藻合译的逻辑学教材《名理探》中被译为“十伦”。这十个传统范畴的现代汉语译名分别是: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态、状况、活动、遭受。[4]。这些范畴是相互独立的,但是它们可以相互关联,并且通过将它们组合使用,可以进一步细分出更多的分类。在范畴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术语,如“实体”、“属性”、“关系”、“类别”等,这些概念和术语为后来的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拜占庭帝国时期的《范畴篇》抄本,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藏。图中显示的是15b14–32节

参考来源 编辑

  1. ^ Christopher Shields. 4. Aristotle Routledge. 2014: 172–187, 201–211. 
  2. ^ Smith, Robin 1995 "Logic". In J. Barnes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istot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5.
  3. ^ 关子尹,〈从比较观点看“范畴论”问题〉,《从哲学的观点看》(台北:东大,1994),页157f.;刘正埮等编,《汉语外来词词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85)
  4. ^ 方, 书春. 范畴篇 解释篇.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译后记. ISBN 97871000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