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疇篇或稱「範疇論」(希臘語Κατηγορίαι拉丁語Categoriae)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一篇著作[1],收錄於《工具論》中作為其一部分。篇中例舉了所有在一個命題中可以作為主語或謂語出現的事物的範疇[2]範疇」翻譯自「κατηγορία」,是由日本學者井上哲次郎在《哲學字彙》(1881年)中借用《尚書洪範》中「洪範九疇」一詞作為英文category的譯語而來。 「κατηγορία」一詞源自古希臘日常用語中的動詞—κατηγορεῖν,有指控之意。在範疇論中,此詞變作了名詞和技術概念,用作分析句子的表達形式,有述說和述謂之意。[3] 其中亞里斯多德提出的十個範疇於1631年傅汛際李之藻合譯的邏輯學教材《名理探》中被譯為「十倫」。這十個傳統範疇的現代漢語譯名分別是:實體、數量、性質、關係、地點、時間、姿態、狀況、活動、遭受。[4]。這些範疇是相互獨立的,但是它們可以相互關聯,並且通過將它們組合使用,可以進一步細分出更多的分類。在範疇學中,亞里斯多德提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術語,如「實體」、「屬性」、「關係」、「類別」等,這些概念和術語為後來的哲學家和邏輯學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

拜占庭帝國時期的《範疇篇》抄本,威尼斯聖馬可圖書館藏。圖中顯示的是15b14–32節

參考來源 編輯

  1. ^ Christopher Shields. 4. Aristotle Routledge. 2014: 172–187, 201–211. 
  2. ^ Smith, Robin 1995 "Logic". In J. Barnes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ristotl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55.
  3. ^ 關子尹,〈從比較觀點看「範疇論」問題〉,《從哲學的觀點看》(台北:東大,1994),頁157f.;劉正埮等編,《漢語外來詞詞典》(香港:商務印書館,1985)
  4. ^ 方, 書春. 范畴篇 解释篇. 北京: 商務印書館. . 譯後記. ISBN 978710002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