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子(1921年3月11日—2003年6月5日),原名罗涵之,又名方晓,女,江苏溧阳人,中国当代作家,中国共产党党员。代表作有报告文学《我从上甘岭来》、散文《黄山小记》、小说《纠纷》、《万妞》等。[1][2]

菡子
罗马拼音Han Zi
出生罗涵之
(1921-03-11)1921年3月11日
 中国江苏省溧阳县茶亭
逝世2003年6月5日(2003岁—06—05)(82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
笔名菡子、方晓
职业军旅作家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教育程度高中
创作时期20世纪40年代-90年代
体裁小说、散文、报告文学
代表作《我从上甘岭来》
父母(父)罗林
儿女

生平 编辑

1921年3月11日菡子生于江苏省溧阳县汕头村(今属溧阳市古县街道茶亭村)的一户亦商亦农的家庭。少年时就读溧阳第一女子中学,1934年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后进入无锡竟志女子中学,参加中共领导的读书会和无锡学社,1937年肄业于无锡竞志女中(高中)。

1937年11月在南昌新四军办事处参加江西省青年服务团。1938年8月正式入伍,到皖南新四军军部工作,当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新四军服务团民运组长、创作组组员、战地服务队副队长,1939年,在新四军军部主办的《抗敌文艺》上,发表《群像》,引起了军内外的关注和好评。1940年起,任《前锋报》编报员、《抗敌报》、《新路东》、《淮南日报》编辑、记者,《淮南大众》社长兼总编辑。1945年后历任淮南妇联、山东省妇联宣传部长。

1949年上海解放后,菡子随军进入上海并在上海工厂军事管制委员会工作,当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之后任华东妇联宣传部副部长。

1952年,菡子作为中国作协唯一的女作家,奔赴朝鲜采访,参加上甘岭战斗,写下《我从上甘岭来》、《和黄继光班相处的日子》、《在泉水边》等十余篇纪实文学,后被编入抗美援朝纪实文学集《和平博物馆》。

1955任安徽梅山水库政治部主任,次年调至北京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收获》杂志编委。后任安徽省委宣传部处长,上海文艺出版社编审。中国文联委员。

三年灾害期间,被打成严重右倾,受到批斗,下放至来安县劳动2年。

1965年,菡子去越南战场作军事访问,发表了《贤良江畔的梦》等佳作。

文革后历任《上海文学》编委,中国作协第三、第四届理事,上海市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五、第六届名誉委员,上海文学出版总社编审。

2003年6月5日病逝于上海[3]

作品 编辑

小说集 编辑

  • 《纠纷》(1946)
  • 《群象》(1948)
  • 《万妞》(1978)
  • 《前方》(1984)

散文集 编辑

  • 《和平博物馆》(1954)
  • 《幼稚集》(1958)
  • 《前线的颂歌》(1959)
  • 《初晴集》(1962)
  • 《素花集》(1979)
  • 《乡村集》(1982)
  • 《记忆之珠》(1994)
  • 《玉树临风》(1994)
  • 《重逢日记》(1996)

电影文学剧本 编辑

  • 《江南一叶》(1979)

长篇传记文学 编辑

  • 《乡村的童年》(198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中国作家协会. 中国作协会员辞典-菡子. 中国作家网.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9). 
  2. ^ 我国著名女作家菡子. 溧阳时空网. 溧阳电视台. 2010-10-08 [2017-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17). 
  3. ^ 秦秋谷. 送别菡子. 解放日报网. 解放日报. 2003-07-28 [2017-04-08]. [永久失效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