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沙条约组织

國際軍事聯盟
(重定向自華沙公約國

华沙条约组织(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简称华约组织华约,正式名称为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织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1],是为对抗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势力而成立的共产党国家政治军事同盟。

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组织
Договор о дружбе,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е и взаимной помощи(俄文)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简称华约
命名缘由华沙条约[*]
成立时间1955年5月14日
撤销1991年7月1日
类型军事同盟
总部 波兰华沙
(总指挥部)
 苏联莫斯科
(军事总部)
会员
 保加利亚
 捷克斯洛伐克
 东德
 匈牙利
 波兰
 罗马尼亚
 苏联
 阿尔巴尼亚 (1968年退出)
总指挥官
彼得·卢谢夫(末任)
总参谋长
弗拉基米尔·罗波夫(末任)
标语Союз мира и социализма  (俄语)
“和平和社会主义的联盟”
盟歌:
华约联军之歌

1954年苏联加入北约被拒,而在1955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加入北约后,苏联也拉拢了欧洲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包括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即东德)签署《华沙条约》(又称“苏东条约”,全称《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注 1]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该条约由原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起草,1955年5月14日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2]

华约虽然没有获得全部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但因为有苏联的直接参与,所以在大部分场合可以直接代表东方阵营,和北约同等级。除了南斯拉夫以外的所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均加入了华约;在亚洲方面,蒙古人民共和国是华约组织唯一的观察员国。1968年,阿尔巴尼亚因为与苏联的关系恶化而退出华约。1990年两德统一东德退出华约,此后华约便逐渐陷入瘫痪状态,但直到1991年华约组织才宣告解散。目前大部分东欧原华约成员国在冷战结束后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

华沙条约组织武装部队历任首长

编辑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司令
华约武装部队历任总参谋长
  • 1955年-1962年:阿列克谢·因诺肯季耶维奇·安东诺夫大将
  • 1962年-1965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5年-1968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8年-1976年:谢·马·什杰缅科大将
  • 1976年-1989年:阿纳托利·伊万诺维奇·格里布科夫大将
  • 1989年-1991年:弗拉基米尔·尼古拉耶维奇·洛博夫大将
历任驻德集群司令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瓦西里·达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49年-1953年:瓦西里·伊万洛维奇·崔可夫苏联元帅
  • 1953年-1957年: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苏联元帅
  • 1957年-1960年: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苏联元帅
  • 1960年-1961年8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1年8月-1962年4月:伊万·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62年4月-1965年1月: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苏联元帅
  • 1965年1月-1969年:帕维尔·康斯坦丁诺维奇·科舍沃伊苏联元帅
  • 1969年-1971年:维克托·格奥尔基耶维奇·库利科夫大将
  • 1971年-1972年: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上将
  • 1972年7月-1980年:叶夫根尼·菲利波维奇·伊万诺夫斯基大将
  • 1980年-:米哈伊尔·米特罗法诺维奇·扎伊采夫大将
苏联北集群驻波兰历任司令
  • 1945年4月21日-1949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波兰元帅
  • 1949年-1950年:库兹马·彼得罗维奇·特鲁布尼科夫上将
  • 1950年-1952年: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拉济耶夫斯基中将
  • 1952年-1955年:M ·N·康斯坦丁诺夫中将
  • 1955年-1958年:库兹马·尼基托维奇·加利茨基(1955年8月晋大将)
  • 1958年-1963年:格奥尔基·伊万诺维奇·赫塔古罗夫上将
  • 1963年-1964年:谢尔盖·斯捷潘诺维奇·马里亚欣(1964年4月晋坦克上将)
  • 1964年:A·C·鲁达科夫中将
  • 1964年-1967年:R·B·巴克拉诺夫上将
  • 1967年-1968年:伊万·尼古拉耶维奇·什卡多夫(1968年2月晋上将)
  • 1968年-1973年:马戈麦德·坦卡耶维奇·坦卡耶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3年-1975年: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格拉西莫夫(1973年11月晋坦克上将)
  • 1975年-1978年:奥利格·菲多罗维奇·库利舍夫(1976年10月晋上将)
  • 1978年2月-:尤里·费奥多罗维奇·扎鲁金(1978年2月晋上将)
苏联中央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0日组建,驻奥地利和匈牙利,1955年撤销。1968年10月16日重新组建,驻捷克斯洛伐克。)
  • 1945年6月10日-1946年:伊万·斯捷潘洛维奇·科涅夫苏联元帅
  • 1946年-1949年:弗拉基米尔·瓦西里耶维奇·库拉索夫(1948年11月晋大将)
  • 1949年-1953年:弗拉基米尔·彼得罗维奇·斯维里多夫中将
  • 1953年-1954年: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53年8月晋大将)
  • 1954年-1955年: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扎多夫大将
  • 1968年10月16日-1972年:亚历山大·米哈伊诺维奇·马约罗夫(1969年2月晋上将)
  • 1972年-1976年:N·N·捷尼谢夫(1972年11月晋上将)
  • 1976年-1978年12月:德米特里·谢苗诺维奇·苏霍鲁科夫(1977年4月晋上将)
  • 1979年1月-1980年:德米特里·季莫费耶维奇·亚佐夫上将
苏联南集群历任司令(1945年6月15日组建,驻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1947年撤销。1956年据苏匈两国政府协定重新组建而成,驻扎匈牙利。)
  • 1945年-1947年:费奥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苏联元帅
  • 1947年:维亚切斯拉夫·德米特里耶维奇·茨韦塔耶夫上将
  • 1956年-1960年:米哈伊尔·伊里奇·卡扎科夫大将
  • 1960年-1961年:M ·R·尼基京坦克中将
  • 1961年-1962年:帕维尔·伊万诺维奇·巴托夫大将
  • 1962年-1969年11月:康斯坦丁·伊万诺维奇·普罗瓦罗夫上将
  • 1969年11月-1975年:A·N·伊万诺夫(1970年4月晋上将)
  • 1975年-1979年4月:费多特·菲利波维奇·克里夫达(1976年2月晋上将)
  • 1979年4月-:B·N·西韦诺克上将

华沙条约组织机构(1955-1991)

编辑
 
 
 
 
 
 
 
 
政治协商委员会
 
 
 
 
 
 
 
 
 
 
 
 
 
 
 
 
 
 
 
 
 
 
 
 
 
 
 
 
 
 
 
 
 
 
 
 
 
 
 
 
 
 
常设委员会
 
 
 
 
 
 
 
 
 
联合秘书处
 
 
 
 
 
 
 
 
 
 
 
 
 
 
 
 
 
 
 
 
 
 
 
 
 
 
 
 
 
 
 
 
 
 
 
 
 
 
 
 
 
 
 
 
 
 
装备委员会
 
后勤委员会
 
 
 
 
 
 
 
 
 
 
 
 
 
 
 
 
 
 
 
 
 
 
 
 
 
 
 
 
 
 
 
 
 
 
 
 
 
 
 
 
 
国防部长委员会
 
 
 
 
 
 
 
 
 
 
外交部长委员会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
 
 
 
 
 
 
 
 
 
 
 
 
 
 
 
 
 
 
 
 
 
 
 
 
 
 
 
 
 
 
 
 
 
 
 
 
 
 
 
 
 
 
军事委员会
 
 
 
 
总参谋部
 
 
 
 
技术委员会
 
 
 
 
 
 
 
 
 
 
 
 
 
 
 
 
 
 
 
联合武装部队
一体化部队


  • 政治协商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决策机构,由各缔约国党的总书记或第一书记、国家元首、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组成。负责协商和决定缔约国的国防、政治、外交和经济等重大问题。下设常设委员会(驻莫斯科),联合秘书处(执行机构,设在莫斯科)。
  • 国防部长委员会:为华约的最高军事机构。由缔约国国防部长、华约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等人组成。主要任务是研究共同的军事政策及联合武装部队的训练、演习、组织建设等问题。
  • 外交部长委员会:负责协商各缔约国的对外政策。
  • 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为华约的军事指挥机构。负责对华约武装部队的领导、训练、装备和调动等。各缔约国派一名将军作为常驻代表,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任总司令,其他成员国的国防部长或副部长任副总司令。

成员国

编辑
 
华沙条约成员国冷战时和北约对峙图
国家 加入 退出 备注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1955年5月14日 创始成员国 1991年7月1日 组织解散
  波兰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56年匈牙利革命时曾短暂宣布退出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苏联军队驻扎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58年后无苏联军队驻扎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68年9月13日 苏阿决裂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56年1月28日 成员国 1990年10月3日 两德统一 东德重组为东柏林新联邦州加入西德
  蒙古人民共和国 1963年7月 观察员国 1991年7月1日 组织解散 中苏交恶后寻求加入,后苏联以双边条约驻军

和北约的比较

编辑
两个联盟公布的数据(1988-1989)[4]
北约估计 华约估计
类型 北约 华约 北约 华约
军人 2,213,593 3,090,000 3,660,200 3,573,100
作战飞机 3,977 8,250 7,130 7,876
全面打击飞机 不适用 不适用 4,075 2,783
直升机 2,419 3,700 5,720 2,785
战术导弹发射器 不适用 不适用 136 1,608
坦克 16,424 51,500 30,690 59,470
反坦克武器 18,240 44,200 18,070 11,465
装甲步兵战车 4,153 22,400 46,900 70,330
大炮 14,458 43,400 57,060 71,560
其他装甲车 35,351 71,000
装甲车发射桥 454 2,550
防空系统 10,309 24,400
潜艇 200 228
核动力潜艇 76 80
大型水面舰艇 499 102
航空母舰 15 2
配备巡航导弹的飞机搭载舰艇 274 23
两栖战舰 84 24

影响和结局

编辑

北约、华约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代表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的民主化改革运动,华约组织武装力量居然在苏联的领导下,大规模武装入侵自己的成员国捷克斯洛伐克,招致盟友普遍抗议,如阿尔巴尼亚于同年9月13日宣布退出华约。

1960年代中苏交恶后,华沙条约国家对同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与北约相同的敌对措施,并威胁进行核攻击,这也是中国唯一一次被军事集团核威慑,[5]这是因为1969年中苏爆发的冲突,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国防部长格列奇科元帅、部长助理崔可夫元帅等人主张“一劳永逸地消除中国威胁”。

1990年10月3日,东德两德统一后也退出华约,转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约于1991年3月31日停止一切活动,1991年7月1日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签署了终止华沙公约的议定书,华沙条约组织正式宣布解散。1992年,俄罗斯主导的集体安全条约签署,2002年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成立。与此同时北约开始了东扩,1999年接纳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为北约新成员国。之后三次不断吸引东欧国家申请加入。

华沙条约组织解散后原成员国之动向
原华约成员国 退出华约时间 东欧剧变后之国家 加入北约时间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1968年9月13日   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2009年4月1日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1990年10月3日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东柏林新联邦州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匈牙利 1999年3月12日
  波兰人民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波兰共和国 1999年3月12日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捷克共和国 1999年3月12日
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   斯洛伐克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保加利亚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
  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罗马尼亚 2004年3月29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91年7月1日   爱沙尼亚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拉脱维亚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立陶宛共和国 2004年3月29日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等12个加盟共和国
  俄罗斯联邦
等12个主权独立国家
未加入北约

参见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于1968年退出。

参考文献

编辑
  1. ^ Text of Warsaw Pact (PDF). United Nations Treaty Collection. [2013-08-2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0-02). 
  2. ^ 1954年,身为美、英对手的苏联,为何要主动申请加入北约_美国_世界_国家. www.sohu.com. [2024-12-10]. 
  3. ^ 《华沙条约》(节录).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4. ^ The future of U.S.-Soviet relations hearings before 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Relations, United States Senate, One Hundred First Congress, first session, April 4, 12, 19 and May 3, 15, 18 and June 1 and 20, 1989 (PDF) National government publication. Washington : U.S. G.P.O. : 325 [2021-05-11]. (原始内容 (Microfiche)存档于2022-04-07). 
  5. ^ 【歷史冷知識】導彈井和蘇聯對華核攻擊. 2021.07.0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