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秋桐

台灣日治時期作家

蔡秋桐(1900年4月18日—1984年9月17日)[1]台湾云林人,台语文学作家诗人、政治人物,笔名愁洞匡人也愁童秋阔蔡落叶等。[1]日治时期曾任地方保正,故有“保正作家”之称。战后亦曾担任第一任元长乡乡长,并当选台南县第一届参议员。[2]其创作以小说为主,另旁及新诗、汉诗、歌谣等体裁。其创作文字语言以汉文、台湾话文夹杂书写,[1]手法方面则惯用反讽、写实,被喻为“反面写实”。[3]

蔡秋桐
表记
汉字 蔡秋桐
白话字 Chhoà Chhiu-tông
台罗拼音Tshuà Tshiu-tông

生平 编辑

日治时期 编辑

蔡秋桐出生于日治台湾台中县白沙墩堡五块藔庄(今云林县元长乡五块村),约7岁时进入私塾学习汉文,16岁时才进入元长公学校接受日本教育。 22岁毕业后,并未继续升学,而开始担任保正。就读公学校期间,蔡学会了日文,并以日文在《子供世界》发表短篇小说,也从中接触到杨云萍的汉文作品。除担任地方保正,蔡秋桐亦身兼“制糖会社原料委员”直至日本战败。1928年,创立“汉文书房”,礼聘吴长卿先生教授汉文,但因遭日警取缔而停办。[2]同年5月,蔡秋桐筹组“元长青年研究会”,并与其同好以“促进台湾文艺的发达及其大众化、并且介绍新知识”为宗旨,共同创办文艺杂志《晓钟》,此份杂志提供了当时北港居民一个接触文艺的管道,蔡也被喻为“北港地带的代表人物”;[4]然而只刊载了三期便以停刊收场。1934年5月6日参加第一回全岛文艺大会,担任台湾文艺联盟南部执行委员。作品亦刊于《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1937年,日本当局实施皇民化政策废除汉文报章杂志(皇民化时期仍有《风月》、《南方》、《诗报》、《孔教报》等汉文杂志),蔡秋桐亦在此后中断白话文创作,加入汉诗诗会褒忠吟社,将重心放在传统汉诗的创作上。[5]

战后时期 编辑

蔡秋桐1948年担任第一任元长乡乡长,不久因为家中农务繁忙便辞去该职,后来又当选为台南县参议员等职。[5]1953年,蔡秋桐因知匪不告罪名遭判刑3年,服刑2年后出狱,此后不再过问政治,新文学创作也再次停顿,直至逝世。[3]蔡秋桐过世后20年,才于2004年由政府以“于戒严期间受政治案件连累、名誉受损”授与回复名誉证书还其清白。[2]

创作 编辑

蔡秋桐的作品以汉文为主,仅有少数日文。至于体裁,则以小说居多。[4]其创作高峰期是日治时期的1930至1936年间,共有小说〈帝君庄的秘史〉、〈保正伯〉、〈放屎百姓〉、〈连座〉、〈夺锦标〉、〈新兴的悲哀〉、〈兴兄〉、〈理想乡〉、〈媒婆〉、〈王爷猪〉、〈无钱打和尚〉、〈四两仔土〉,散见于《新高新报》、《台湾新民报》、《台湾文艺》、《台湾新文学》等。其小说作品多用台湾话文写成,但晚期作品则有慢慢倾向于官话白话文方式来书写的型态。[2][4]多数作品收录于《杨云萍、张我军、蔡秋桐合集》中。[5]除创作外,蔡秋桐亦经常阅读张我军赖和杨守愚等人的白话文作品,欣赏之余亦研究学习写作手法。[4]1945年,亦有〈饲猪双畅〉、〈春日猪三郎摇身三变〉两篇作品问世,分别刊登刊《和平日报》与《台湾文学》杂志。[3]后来却因遭诬陷涉入叛乱案件,服刑出狱后远离文学界,使得〈春日猪三郎摇身三变〉成为他一生最后的公开作品。[2][3]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国立台湾文学馆.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 
  2. ^ 2.0 2.1 2.2 2.3 2.4 陈素娥; 郑定国. 雲林地區小說之研究 (PDF). 南华大学文学系. 2014-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6). 
  3. ^ 3.0 3.1 3.2 3.3 陈淑容. 蔡秋桐. 台湾大百科全书. 2009-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 
  4. ^ 4.0 4.1 4.2 4.3 《楊雲萍、張我軍、蔡秋桐合集》. 前卫出版社. 
  5. ^ 5.0 5.1 5.2 张惠琪. 含淚而笑的放屎百姓—剖析蔡秋桐小說「反面寫實」的手法. 台湾文学评论.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