蚓蜥
蚓蜥,又名蠕蜥,是蚓蜥类(学名:Amphisbaenia)动物的总称,与有鳞目中的正蜥类是近缘物种。蚓蜥类中有很多种蚓蜥拥有深红色身体,且外表看起来非常像蚯蚓和蚓螈。蚓蜥主要分布于非洲和南美洲,还有小部分种分布在西亚、伊比利亚半岛、中美洲、加勒比地区、佛罗里达半岛、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墨西哥中部。
蚓蜥类 | |
---|---|
现存的物种五趾双足蚓蜥(Bipes biporus)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爬行纲 Reptilia |
目: | 有鳞目 Squamata |
总科: | 正蜥总科 Lacertoidea |
演化支: | 蚓蜥类 Amphisbaenia J. E. Gray, 1844 |
科 | |
黑色:蚓蜥分布区 |
人们对蚓蜥的了解很少,因为它们是穴居动物而且比较少见。人们除了解剖它们外对它们一无所知,而解剖本身也很困难,因为它们的解剖结构实在太小了,蚓蜥类中有很多种的体长均小于150 mm。
特征
编辑尽管蚓蜥类与一些原始蛇类的外表类似,其与其他爬虫类相比也有一些独一无二的特点。在蚓蜥体内,右肺体积变小以适应其狭长的身体,而在蛇体内是左肺体积变小。其骨架结构和皮肤与其他有鳞目差别也很大。[2]
蚓蜥的头比较粗大,而且没有明显的脖子,有弹头形、横扁形或者竖扁形的头,大部分种的头骨是硬骨,下颚中间有一颗独特的牙齿。它们的眼睛是不可见的,因为眼睛被皮肤和鳞片覆盖,视觉退化,外耳和鼓膜也已退化。蚓蜥的身体可以伸缩,而且尾部可以缩回,很容易使人误以为是头部。蚓蜥的学名来自于一条身体两端各长有一个头的神蛇双头蛇(Amphisbaena)。包括有五趾双足蚓蜥(Bipes biporus)的双足蚓蜥属(Bipes)中全部4种都是很不寻常的,因为它们都长有前肢,不过其他无足蚓蜥的骨盆和胸部肌肉结构都残留有四肢带痕迹。
蚓蜥可以像螃蟹和鼹鼠一样挖掘隧道。在挖掘隧道时,蚓蜥用颈部和吻部作支点,身体如弓形般伸缩。由于其皮肤极为松弛,体表皮质会出现环状体节,就像拉奏的手风琴,看起来好像是皮拽着后边的身体移动,这与蚯蚓的爬行方式有相似之处。很独特的一点是蚓蜥可以用这种爬行方式转身。
蚓蜥是食肉动物,可用其有力的相交错的牙齿把猎物撕成大块。一些蚓蜥物种可以像蜥蜴一样在遇到危险时断开尾巴以逃跑。大部分种类会产卵,不过也有一些蚓蜥是胎生。[2]
科属
编辑- 蚓蜥科(Amphisbaenidae) - Gray, 1865[4]:蚓蜥类中最大的一科,含18属147种。非洲、伊比利亚半岛、西亚、南美大陆、中美洲、加勒比地区均有分布。弹头形、横扁形和竖扁形的头部在这一科中均存在。有的种会将卵产在蚂蚁或白蚁的巢内,由它们来孵化。目前只在欧洲发现过其化石Omoiotyphlops,是唯一的化石记录。
- 蚓蜥属 Amphisbaena - Linnaeus, 1758:分布于南美洲、加勒比地区,蚓蜥类中包含种最多的属。
- Ancylocranium - Parker, 1942
- Anops - Bell, 1833
- Aulura - Barbour, 1915
- Baikia - Gray, 1865
- 欧洲蚓蜥属 Blanus - Wagler, 1830:分布于伊比利亚半岛、北非、西亚,其中仅有一种伊比利亚蚓蜥(Blanus cinereus)分布在欧洲。
- Bronia - Gray, 1865
- Cadea - Gray, 1844
- Chirindia - Boulenger, 1907
- 赛氏蚓蜥属 Cynisca - Gray, 1844
- Dalophia - Gray, 1865
- Diphalus - Cope, 1861
- Geocalamus - Günther, 1880
- Leposternon - Wagler, 1824
- Loveridgea - Vanzolini, 1951
- Mesobaena - Mertens, 1925
- 巨蚓蜥属 Monopeltis - Smith, 1848:分布于中非和南非,体长约70 cm,含有蚓蜥类中体形最大的种。
- Zygaspis - Cope, 1885
- 双足蚓蜥科(Bipedidae) - Taylor, 1951[5]:共1属4种,生长在下加利福尼亚半岛和墨西哥中部。弹头形头部,头顶有点状孔,是蚓蜥类中最原始的一科。外耳柱消失,只剩下一个专门的点。双足蚓蜥科是蚓蜥类中唯一有足的成员,其骨盆带完整,保留有一对小的前肢,位于身体极前方,肢端有爪,爪有5指,可协助挖掘隧道。目前无化石记录。
- 双足蚓蜥属 Bipes - Latreille, 1802
- 布兰蚓蜥科 Blanidae
- 卡得蚓蜥科 Cadeidae
- 佛罗里达蚓蜥科(Rhineuridae,又名锉尾蚓蜥科) - Vanzolini, 1951[6]:有的研究者认为本科可属于蚓蜥科的亚科,这样蚓蜥类就含有3科。蚓蜥科前颚骨竖直突起幅度相对小,佛罗里达蚓蜥科前颚骨竖直突起幅度大,头部全部是竖扁形。现在唯一的1属1种佛罗里达蚓蜥(Rhineura floridana)生存于佛罗里达半岛上,化石相对于其他蚓蜥而言比较丰富,在北美洲广大地区曾发现过化石。现在蚓蜥类中最古老的化石在本科中,为Plesiorhineura属,于古新世后期产于北美洲。
- 佛罗里达蚓蜥属 Rhineura - Cope, 1861
- 短头蚓蜥科(Trogonophidae,又名长鼻蚓蜥科、尖尾蚓蜥科) - Gray, 1865[7]:共4属6种,分布于北非西部、西亚、阿拉伯半岛、索马里半岛。头部为圆型铲状,挖掘隧道的方式与其他科不同,差别在于本科蚓蜥是采用吻部左右摇摆的方式掘洞。这种独特的方式是源于其身体截面并非弹头形,而是等腰扁三角形,隧道形状跟截面形状相同,挖掘隧道时其旋转头部以支撑隧道。本科包含蚓蜥类内唯一的胎生种方格短头蚓蜥(Trogonophis wiegmanni)。已知化石种仍未发现。
参考资料
编辑- ^ (英文)Wu X.-c., D. B. Brinkman, A. P. Russell, Z.-m. Dong, P. J. Currie, L.-h. Hou, & G.-h. Cui. 《Oldest known amphisbaenian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hinese Inner Mongolia》. 《Nature》杂志. 1993, 第366期: 第57–59页.
- ^ 2.0 2.1 (英文)Carl Gans. Cogger, H.G. & Zweifel, R.G. , 编. 《Encyclopedia of Reptiles and Amphibians》.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8: 212–215. ISBN 0-12-178560-2.
- ^ Piper, Ross (2007), Extraordinary Animals: An Encyclopedia of Curious and Unusual Animals, Greenwood Press.
- ^ Amphisbaenidae. ITIS. 2007 [19 August, 2007].
- ^ Bipedidae. ITIS. 2007 [19 August, 2007].
- ^ Rhineuridae. ITIS. 2007 [19 August, 2007].
- ^ Trogonophidae. ITIS. 2007 [19 August, 2007].
外部链接
编辑- (中文)两栖动物分类,中国古生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