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撒哈拉

非洲的一个地理区域

西撒哈拉(阿拉伯语: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Aṣ-Ṣaḥrā’ al-Gharbīyah;西班牙语:Sahara Occidental柏柏尔语Taneẓroft Tutrimt)位于非洲西北部,地处撒哈拉沙漠西部,滨临大西洋,与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相邻。该地是一个有争议地区,当地独立武装组织西撒人阵活动在该地区沙墙东部大约四分之一的荒芜地区,其余大部分均为摩洛哥王国所统治。目前,共有30余个国家承认西撒人阵所领导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为独立的阿拉伯国家。主要居民为阿拉伯人柏柏尔人撒哈拉人[2][3]

西撒哈拉
الصحراء الغربية
Aṣ-Ṣaḥrā’ al-Ġarbiyya
Taneẓroft Tutrimt
Sáhara Occidental
Map of Western Sahara.
主权
非自治领土
 摩洛哥
 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人口548,000[1]
面积266,000 km2
语言阿拉伯语
柏柏尔语
西班牙语
宗教伊斯兰教
时区±00:00摩洛哥时间)

历史

编辑
 
位于西撒哈拉的摩洛哥控制区(紫色)和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控制区(绿色)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西撒哈拉地区。15世纪中叶,葡萄牙人入侵此地。19世纪,西班牙人也开始入侵西撒哈拉,于1886年将之划为西班牙保护地。1958年,西撒哈拉被改设为撒哈拉省,隶属于西属西非洲。然而,西班牙在该地区的殖民统治遭到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以及毛里塔尼亚等三国的反对。

1973年5月,在阿尔及利亚的支持下,萨基亚阿姆拉和里奥德奥罗人民解放阵线(简称“波利萨里奥阵线”或“西撒人阵”)宣布成立,同时决定通过武装斗争争取西撒哈拉独立。

1975年11月,摩洛哥组织绿色进军,35万名志愿者开进西撒哈拉。11月14日,西班牙摩洛哥毛里塔尼亚三国签订《马德里协议》,规定西班牙必须最迟于1976年2月26日撤离西撒哈拉。

1976年2月,西班牙履行协议,开始陆续地将其军队全数撤出西撒哈拉。随即摩洛哥便与毛里塔尼亚签订了瓜分西撒哈拉的协定:摩占领北部17万平方公里、毛占领南部9万平方公里,但此举遭到了西撒哈拉波利萨里奥阵线的强烈反对和阿尔及利亚的强烈谴责。1976年2月26日,西班牙军队全部撤出西属撒哈拉。1976年2月27日,波利萨里奥阵线在西撒哈拉的比尔莱赫卢宣布成立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而其政府后来则临时设立于阿尔及利亚廷杜夫省南部的撒哈拉难民营内,但是法律规定撒哈拉威阿拉伯民主共和国的首都仍为西属撒哈拉时期的首府阿尤恩。此后,波利萨里奥阵线和摩洛哥的武装冲突不断发生。而毛里塔尼亚则在西撒哈拉战争战败后退出。

 
摩洛哥沙墙(红线)左侧为摩洛哥控制区,右侧为西撒人阵控制区

1979年8月,由于无法抵御波利萨里奥阵线游击队的进攻,毛里塔尼亚放弃对西撒哈拉的领土要求,主动退出西撒战争,而摩洛哥则趁机占领了原来的毛里塔尼亚占据的里奥德奥罗南部区域,并不断向西撒腹地推进。

1984年,波利萨里奥阵线领导下的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加入非洲团结组织,而摩洛哥则为此退出该组织。

1987年,摩洛哥几乎控制了西撒哈拉的大部分领土。与此同时,摩洛哥逐渐在西撒建立起6道总长达2,720公里的防御墙,并派遣军队驻守和设立相应的行政管理机构。

1991年,摩洛哥和波利萨里奥阵线同意了联合国的停火解决计划。相关的公民投票原定于1992年举行,但随后很快陷入了停顿状态。1997年,双方达成休斯敦协议,预定在1998年举行公民投票,但在摩洛哥反悔之下未实现。在举行公投的问题上,双方的主要分歧在于投票权资格等方面,绿色进军带来的大量移民使公投作为解决问题的选项之公正性大打折扣。

政治地位

编辑

2007年4月,摩洛哥推出西撒哈拉自治计划,希望以此重启西撒哈拉问题和谈进程,但遭到了波利萨里奥阵线的反对,双方在该地区主权过渡进程上互有不可妥协之处。波利萨里奥阵线声称摩洛哥当局在其控制的西撒哈拉地区侵犯当地居民人权,并谴责摩洛哥官方的阿拉伯马格里布通讯社蓄意丑化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的国际形象。

2009年4月30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大会第1871号决议,将联合国西撒哈拉全民投票特派团任期从即日起延长1年。决议说,安理会欢迎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同意举行小型的非正式会谈,为第五轮谈判作准备。

2010年2月10日至11日,西撒哈拉问题有关各方已同意在美国纽约州威斯特彻斯特郡举行非正式谈判。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的西撒哈拉问题特使克里斯托弗·罗斯主持了此次谈判,西撒哈拉地区冲突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波利萨里奥阵线),以及阿尔及利亚人民民主共和国毛里塔尼亚伊斯兰共和国的代表出席。

同年11月,西撒哈拉问题第三次非正式会谈在纽约长岛举行。与会各方进行了“广泛、坦诚”的会谈,但并未取得实质进展。12月16日至18日,西撒哈拉问题第四次非正式会谈在纽约长岛格林特里举行。谈判结束后发表的公报说,西撒拉问题冲突双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拒绝将对方提议作为未来谈判的唯一基础。

2011年1月21日至23日,西撒哈拉问题第五次非正式会谈在美国纽约州长岛举行。会谈结束后发表的公报称,西撒哈拉问题冲突双方摩洛哥和西撒哈拉人民解放阵线分歧严重,仍拒绝将对方提议作为未来谈判的唯一基础,直至2019年联合国安理会延长西撒特派团任期,西撒哈拉问题的解决依旧毫无进展。[4] 2020年12月10日,以色列和摩洛哥同意建立外交关系,[5]美国也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地区的主权。[6]

截至2020年12月,共有68个联合国成员国支持摩洛哥对西撒哈拉的主张,并有20多个国家在阿尤恩[7]达赫拉[8]开设领事馆(利比亚和埃及计划开设),而36个国家承认阿拉伯撒哈拉民主共和国

地理

编辑

位置

编辑

纬度位置:20°46′N-27°40′N,位于北半球。按照地球五带的划分依据,三分之一位于热带,三分之二位于北温带。而北部边界恰好为北纬27°40′纬线。

经度位置:17°06′W-8°40′W,东部边界恰好为西经12°和8°40′W。从东西半球角度看,位于西半球,规定为0时区(格林尼治时间)。

海陆位置:西面临大西洋,东北与摩洛哥阿尔及利亚相邻,南部与毛里塔尼亚相邻;位于撒哈拉沙漠西部。

气候

编辑

属典型的风沙地貌,全境除少数绿洲以外,几乎全是沙漠。西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海拔在200米以下;东部地区地势较高,海拔约450米。东北省海拔800米为全区最高地区。高原上有深谷,以萨吉耶哈拉干河谷最大。全境无一条常年性河流。属热带沙漠气候,年降雨量1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经常十几年没下雨。日温差大,内地昼夜气温变化幅度为11℃-14℃。缺雨、干旱、闷热是西撒哈拉气候的特点。即使是沿大西洋边上的阿尤恩达赫拉等地的年降雨量也只有40毫米左右。

文化

编辑

迄今为止,由于政治形势的原因,对西撒哈拉文化的相关研究很少。一些对于西撒哈拉语言和文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由法国研究人员进行,而他们目前已经在毛里塔尼亚北部的萨哈拉维社区进行了研究。

社会

编辑

性别关系

编辑

在西撒哈拉文化中,美将会通过增肥而得以体现。结婚前,女性故意暴饮暴食并进行有限的运动40天,以吸引即将成年的丈夫。如果女性想在结婚后增加体重,将重复此过程。人们相信女性身体增重后穿上西撒哈拉的传统服饰才能具有吸引力[9]

服饰

编辑

西撒哈拉人穿的衣服包括达拉(daraa)袍,女人则会戴上梅菲拉(mefhla)头巾。[10][11]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Western Sahara Summary Statistics. UN data. 2014 [3 April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0). 
  2. ^ 西撒哈拉. 人民网. 2005年5月8日 [2007-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3. ^ 西撒哈拉远非浪漫之地. 联合国. [2020-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7). 
  4. ^ 联合国安理会延长西撒特派团任期. 新华网. [2019-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2). 
  5. ^ Israel, Morocco agree to normalize relations in latest U.S.-brokered deal. reuters.com. 11 September 2020 [10 Decem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0). 
  6. ^ 国际金融报. 以色列与摩洛哥恢复外交关系,美国将承认摩洛哥对西撒哈拉地区的主张.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16). 
  7. ^ FOREIGN CONSULATES IN LAAYOUNE. EmbassyPages.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8. ^ FOREIGN CONSULATES IN DAKHLA. EmbassyPages. [2020-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2). 
  9. ^ Rguibi, R; Belahsen, M. Fattening Practices Among Moroccan Saharawi Women.. 2006. 
  10. ^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december 2008
  11. ^ Mentioning of Daraa robe. [2020-1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02).